一、市场 经济 及其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下,市场上的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根据价格信号自主地调整商品和要素的供求量,以实现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行业间的配置。与由政府部门来集中规划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来源于无数个经济主体分散的、自主的经济决策。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性”作用意味着“最基本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 规律 ——价格规律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汇集了成千上万个家庭和 企业 的活动,它不仅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而且还反映了商品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成本。经济主体正是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根据各自面临的约束条件做出最优的经济决策,这些决策虽然分散,但在一定条件下却是协调和有效的。价格规律的形成基于人类的利益动机。人类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 价格规律的本质是肯定追求个人利益行为的合理性并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因而它有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使经济保持永久的活力。既然价格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就如同任何两个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一样,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但决不能否认它或排斥它。因为否认它或排斥它意味着否认个人利益存在的客观性或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这将严重压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尽管市场经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仍然是无法替代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完全替代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任何否定或替代价格规律的企图都会扭曲市场行为,导致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例如,对某种竞争性商品进行最高价格限制将导致市场供给不足,使实际产量低于效率最高时应有的产量;再如,对小排量汽车的种种限制人为地压低了对小排量汽车的需求,致使资源从节能型小排量汽车的生产转向了耗能型大排量汽车的生产,从而加剧了能源的紧缺。所以,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但也必须通过市场经济或利用价格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可见,“基础论”比“互补论”,更准确地反映了市场的作用以及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失灵”的特征 如果以上条件不满足,那么市场将难以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或者功能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就是经济学意义上最经典的“市场失灵”的概念。
多年来,我国诸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预期效果,在某些时候反而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其现象与市场失灵十分相似。但仔细思考后可以发现,二者产生的市场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发达国家,市场发育已经相当成熟,市场主体的地位非常明确,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游戏规则比较公平、合理,但这样的市场仍然会出现市场失灵,这说明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所消除的市场缺陷,有的甚至是市场竞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如垄断。因此,以成熟的市场经济② 为 研究 对象而提出的市场失灵是内生性或功能性的。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失灵”的第二个特征是与政府失灵交织在一起,二者相互强化,加剧了改革中各种 问题 的严重性。经济转轨的过程就是计划经济不断被市场经济所替代的过程,也是政府的权利逐渐减小,而公民与企业的权利逐步增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改革的对象正是政府本身。但是改革又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一方面,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消除改革的阻力,另一方面又需要对政府的权利,尤其是行政权力进行限制以便完成改革。这种两难处境常常阻碍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易理顺。长期以来,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替代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排斥了价格规律,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2004年的经济过热从表面上看是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所致,但实质上却与地方政府GDP政绩观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政府主导了土地与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扭曲了市场价格,加剧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更严重的是,一些政府官员利用经济转轨时期的制度漏洞进行权钱交易,接受、甚至索取贿赂,为部分利益集体提供好处,不仅严重阻挠了市场的 自然 发育和成长,并且由此引发了腐败等社会问题。我国矿难背后的“官煤勾结”就是极好的例子。在此例中,政府本应治理因煤炭所具有公共资源的特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③ 但实际上不仅没有治理反而加剧 …… 此处隐藏:218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