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在三态物质中都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
②两个界面:莫霍面(平均17千米。海洋6、陆地33)古登堡面(2900千米)。 ③三个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分上、下地幔)、地核(分内、外核)。 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16、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a):
地壳以外由大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2. 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 3.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二.热力环流
1. 产生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3. 代表类型
·海陆风·城市风 ·山谷风:白天由于山坡增温强烈,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大作用力)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2. 地转偏向力: 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3. 摩擦力: 影响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七气压带+六风带
★重点把握课本图中三圈环流,以及气压、
带风带形成的过程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移5左右)
夏至日北移,冬至日南移← 太阳直射点的
季节性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
·7月份:陆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海洋→夏威夷高压 ·1月份:陆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洋→阿留申低压 ▲ 季风环流 ⑴ 东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夏季→东南风,湿热;冬季→东北风,干冷 ⑵ 南亚季风 ·成因:(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夏季→西南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热;冬季→东北风、受副热带高副气压带控制,干暖
第三节 常见的天 一.锋与天气
1. 气团:冷气团/暖气团 ← 气团的温度、湿度 2. 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