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9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卷第!期$""H年$月
;,<7=3/,+><35?25@,3/A=0<467BC23D8274@,//2E2
9I85/,4,J8B3=0K,D53/KD52=D24:
F,/*$(G,*!L2?*$""H
从认知图式理论看文化词语的翻译
徐
慧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摘要:图式是人们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或者说是对客观事物的表征形式,它是认知的基
础。讨论了认知图式理论在文化词语翻译中的应用,并指出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段来消除认知图式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词语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图式;文化词语;翻译中图分类号:>)!M*’
文献标识码:N
文章编号:!"")&$!)#($""H)"!&"!"#&"$
所谓图式,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
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如果大脑不具备相关的图式,或者虽然具备了相关图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激活它,那么就不能理解新事物。因此,读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起着关键的作用。
认知图式理论在文化词语理解中的应用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借助他和作者共同享有的认知图式而实现的。共享的认知图式是作者和读者双方据以交流的前提。源语作者往往省略去如文化背景知识等共享的信息,源语读者会根据语境等提示信息不自觉地填充空位,从而激活记忆中的认知图式,填补图式的缺省。而译语读者对文化词语的理解则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和过程。
!*认知图式重合或一致
当源语的文化词汇体现的认知图式与译语的认知图式一致时,译语读者头脑图式中的空位很容易被激活、填补,因而其认知图式就能轻松自如地加工和理解源语中的文化词汇。
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虽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千差万别,所用语言也各不相同,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相近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历程,也就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反映在不同的语言中就
必然会存在一些表达形式及意义相重合的现象。因而,有
些词语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基本相同。如英语中的+,-,.,/+,0,12,344与其对应词语“狐
“““狸”、狼”、鸽子”、驴子”。在看到这些文化词语时,中英文的读者脑海中会形成相同的认知图式,或者说,他们的认知图式是重合的。
$*认知图式不同
当源语的文化词语所体现的图式和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冲突时,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按各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文本,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英汉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比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便形成了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而文化意义相异的普遍现象。
“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在汉文化中,由于柳树在.5//,.”早春发芽,常用以比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的明媚;又由于“柳”与“留”同音,古人常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词句,描述戍边士兵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西方文化中,古时候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所以“6,
有“痛失心爱的人,思念亲人”之义,这种.237682.5//,.”
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
)*认知图式空缺
当源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的图式在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时,译语读者在认知推理过程中则无法输入信号,激活不了应激活的空位,因而激活不了比较完整的图式,或者根本没有激活图式,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徐慧(,女,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