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胚胎逆转: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而植物极的大细胞外包形成 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
物原肠胚的形成相反,因此称为逆转现象。(多孔动物 51页)
2、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
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3、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在动物进化上是一个盲枝,没有发现有其它后生动物是由海绵动物进化而来
的,故称侧生动物
4、原肾管排泄系统:原始的排泄管,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一端为盲管,另一端开
口(排泄孔)。是由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形成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每一
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由排泄孔通向体外,排出多余水份和代谢废
物。(扁形动物 如涡虫 65页)
5、后肾管排泄系统: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体腔为肾口,另一端为肾孔或排泄孔,开口于体节的
腹面或体节。(环节动物 如蚯蚓 96页)
6、同律分节:动物体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基本相同。(环节动物 94页)
7、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节肢动物 如蜘蛛 122页)
8、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多数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
吸收大量尿酸等代谢废物,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除体外。
9、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胚孔(原口)发育为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节肢动
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原口动物,原口动物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
10、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
口,具有这种发育方式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类群具有后口。
11、咽鳃裂:为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
12、渐变态:幼虫翅和生殖腺未发育,称若虫,如蝗虫。
13、半变态:幼虫形态和习性和成虫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称稚虫,如 蜻蜓
14、韦伯氏器:鲤科鱼类的前3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捶骨)、间插骨(砧
骨)和舟骨(蹬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接触,舟骨和内耳的围淋巴腔接触。水中
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产生同样振幅的波动,通过韦伯氏器传导到内耳,从而感受到声
波,类似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听觉。
15、颞窝:为头颅两侧 眼眶后面的凹陷,是藏颞肌的地方,颞窝周围骨片形成的骨弓叫颞弓,附着咬
肌。其 作用: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16、次生硬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
17、假胎生:卵靠自身的卵黄发育,但后期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相连形成卵黄囊胎盘,由母体供给后
期营养
18、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生活环境,经过长期的演变,终于在形态结
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19、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124页) 20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
21、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
上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气管是高效的呼吸器官。
22、外套膜:身体背侧的皮肤向下延伸包裹着整个内脏团的皮膜。
23:假体腔:体壁与内脏器官之间的空腔。
24真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有一个广阔的空腔。
二、简答题
1、两侧对称在进化上具有的意义
答:①动物体分化出前后左右和背腹面,相应地引起机能分化:
腹面:运动和摄食
背面:保护(色素和腺体)
前端:集中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②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创造了进入新环境——陆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