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考评作业答案
乐》为例。诗如下: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红”与“绿”二色的搭配,本可以是极俗艳的两种颜色搭配,然而用在这里,“桃红”和“柳绿”却将乡间春光之明媚娇艳刻画得逼真如见,秾酣饱满:桃花是带了“宿雨”的湿漉漉墨色未干的“红”;绿柳则因有了朝雾烟岚的掩映,显得格外绰约如染,这些都是读者专注一点,就可以“看”到的。杜甫《客至》诗有句“花径不曾缘客扫”,知王维“花落”一句写的是乡间田园生活之安恬远俗。在整首诗歌之外,盘桓渗透了一种摆脱拘束和生活压力,悠哉游哉,观赏“桃红”带雨,“柳绿”含烟,谛听“莺啼”宛啭,享受闲适之乐,那种“观赏”、“谛听”和“享受”,构成了诗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言外之旨。
再以其《輞川集二十首》为例。诗境的明秀是非常鲜明的可见的特点,然而,那种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那种“净化”掉“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只留下“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张毅语,见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第3章第2节)的感受,却是作者的“不言之言”。
至于王维在他的田园诗,如《渭川田家》、《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中赋予乡居情景以安宁、温馨、单纯、和谐等等精神或心理色彩,更是带有乌托邦愿望满足的成分,这是一个用来思考长安城内政治倾轧、尔虞我诈的空间,是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段创造出的一个象征性的精神避难所。这一类愿望满足的因素,更是作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深深地隐含在作品之中,并且持续不断地发送着信息。
4.说王维“诗中有画”,其实隐含着一种观念,即诗画同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者不免用作画或者看画的标准去欣赏王维的诗。郝世峰先生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他说,“王维的诗和画有着境界、风格的一致性”,“凭借绘画造型的艺术要求去发现、捕捉、再现自然客体中同诗人感情相契合、与主体心境相对应的美”(《隋唐五代文学史》上卷第三编第三章)。他指出王维对于颜色的深浅明暗和色调冷暖有敏锐精到的辨别力,举出“日色冷青松”一句,分析道,日光本是温暖的,但是照在青松之上,却因青色的影响而变得有寒意了,那是因为青、绿色偏冷、偏静,足以引起寒冷与沉静的感觉。又从绘画线条的角度分析《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说:“大漠无垠,远望沙漠尽头,可以看到横向的直线——地平线,其上是孤烟,是一竖线;‘长河’又是一横线,其上方的圆形的‘落日’则是曲线。这一组线条构成的图景,既丰富,又单调,既简练,又粗犷,很鲜明地再现了大沙漠的荒凉、辽阔和雄伟。”并以为,像“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都是用符合画理的线条组合成图景”(同上)。
“日色冷青松”一句,是着重于体会山中松林之蓊郁绵延之势,还是想象其视觉色彩冷暖所带来的感觉,这只是读者所习惯或所选择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解释的不同角度所导致的不同解读而已,是故论者尽可以见仁见智,表达自己的意见。
5.一首“诗歌的画”不能转化为一幅“物质的画”, 关于这一点,二百多年前德国的莱辛
已在他的《拉奥孔》一书中作过详尽的论述。四十多年前,钱钟书先生也写了一篇《读〈拉奥孔〉》,阐发了莱辛的观点。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觉、景物想象中的空间对比关系、动作或行为的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