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微藻生物柴油的发展等情况
类为原料,按上述技术路线已经达到600 kg/h的试生产能力.目前正对该类藻类进行驯化、繁殖和进一步的改良。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孔任秋、李秀波等人[10]在《五种微绿球藻产油和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介绍了从颗粒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granulata)、盐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alina)、海洋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湖沼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limnetica)和微绿球藻未定种(Nannochloropsis sp。)这5种微绿球藻中鉴别出4个高产油藻种(分别是颗粒微绿球藻、盐生微绿球藻、海洋微绿球藻及微绿球藻未定种)和1个产油量很低的藻种(湖沼微绿球藻)。4种高产油微绿球藻在平台期油脂含量最高,占细胞干重的57%以上,其中三酰基甘油的含量占细胞干重的32.4%-45.2%。分析5种微绿球藻细胞的脂肪酸组成及4种高产油藻三酰基甘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发现在高产油藻中,总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达到95%以上,多不饱和脂肪酸在5%以下,而在产油量很低的微绿球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达45%以上。高产油微绿球藻三酰基甘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4%以下,是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而产油量低的微绿球藻可用于提取C20:5 脂肪酸(EPA)。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三凤、贺国强等人[11]从自然水域分离、筛选出高油脂产率的微藻藻株,对其生产油脂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来为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化化生产打下基础。研究人员从不同淡水环境中分离纯化了17株微藻,比较了其中11株微藻的生物量、油脂含量及油脂产率。从中选取生物量和油脂含量都较高的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i)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3株微藻,随后研究了光照、温度、pH、碳源、氮源及不同水平碳氮源组合对其比生长速率和油脂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添加葡萄糖作为碳源时3株微藻生长较快,油脂产率较高;其最适发酵温度为28℃;椭圆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最适pH为7,而雷氏衣藻最适pH为9; 3种微藻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均为葡萄糖和尿素。从油脂产率方面考虑,椭圆栅藻的最佳碳、氮源组合为:30 g/L葡萄糖和2.1 g/L尿素;蛋白核小球藻的最佳碳、氮源组合为:40 g/L葡萄糖和2.1 g/L尿素;雷氏衣藻则为:30 g/L葡萄糖和1.2 g/L尿素。雷氏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5 L发酵试验表明,与摇瓶培养相比,发酵培养时间由7 d缩短为5 d,OD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