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

发布时间:2024-10-23   来源:未知    
字号:

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李斯予以驳斥。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其具有高度抽象的思想色彩,对后期唐宋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

4.7.汉代“太学”:汉代创立的中央官学,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它属于大学性质,主要传授儒家六经。它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官学制度的建立。

4.8.汉代“宫邸学”:汉代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内容以《孝经》为主,兼及《尚书》等儒学,也叫“四姓小侯学”。它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尊教重学之风的兴起。

4.9.鸿都门学:汉灵帝光和元年创置的,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名,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尺牍、绘画、书法,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4.10.国子学:晋代门阀世族为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在太学之外设立的国子学。

4.11.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构,源于国子学。西晋国子学创立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4.12.隋朝监属五学:隋朝设立国子监,下辖五种中央官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开始。

4.13.六学二馆:唐承隋制,设立国子监,下设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是唐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六学之外,东宫设有弘文馆,门下省设有崇文馆,同为中央官学性质,通称“二馆”。这就是唐代中央官学的基本制度,即为“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古代官府拨给或由民间捐赠给官学、学塾或书院田产以赡学的制度,南唐时期的东佳学堂已有庄田20顷,以后各代多采用此法,用以解决学校经费。

4.15.三舍法: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即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初入学者入外舍,经考试升入内舍和上舍,上舍生名列上等的,不再参加考试而直接授以官职。

4.16.升斋积分:元代太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以上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这就是“升斋积分”法。

4.17.社学:元代设在乡村的一种地方学校,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5.1.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者所主张的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

5.2.“必仁且智”:董仲舒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他提出“莫近乎仁,莫急乎智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5.4.《进学解》:反映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丰富的治学方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述其学、言、文、行,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5.5.《三经新义》: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而于熙宁六年特置经义局,王安石亲自阐释《周礼》,谓之《周官新义》。《诗》、《书》由其子王雯和吕惠卿共同诠释,合谓《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因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对于怎样读书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院,讲学其中,并自订教条,规定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程序和方针。

5.8.八股文:又称“制艺”、“制义”、“时文”。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6.1.马礼逊学堂: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的用中英文教学的学堂。课程除宗教外,有中文、英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化学、历史、地理等。这是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6.2.宁波女塾:1844年英国女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学校,课程有圣经、中文、英文、算术、缝纫、刺绣等。该校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女学。

6.3.魏源: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主张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科技文化,“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6.4.洋务教育:洋务派所进行的活动称为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到西方留学,开办留学教育,史称“洋务教育”。

6.5.《劝学篇》:晚清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的代表性教育著作,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文教指导思想。

6.6.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晚清时期的一种文化教育思潮。

6.7.癸卯学制:1903年由管学大臣荣庆与张之洞、张百熙共同修订的“学堂章程”。

6.8.严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德、智、体三者俱备人才的教育目的的教育家。

6.9.粱启超: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与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

6.10.维新教育:主张将教育作为变法的根本,积极倡导新学,培养变法人才,在文教领域形成了“维新教育”运动。教育史上称之为“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7.2.壬子一癸卯学制:1912年7月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筹划主持下,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问题,9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1913年又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使之逐步成为一个更加完备的新学制系统,因1912~1913年为农历壬子一癸丑年,教育史上称之为“壬子一癸丑学制”。

7.3.大学院制: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6月根据蔡元培等人的《提议设立大学院案》的建议,而颁布《大学院组织法》决定以大学院制取代教育部制,10月正式成立。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前身为陈鹤琴创立于1940年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名为国立幼

稚师范学校,是我国最早、民国时期唯一单独设置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抗战胜利后迁到上海,升格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7.5.庚款兴学:1924年,又决定全部退还庚款“用以发展中国之教育及文化事业”,英、法、比、荷诸国相继仿效,从而形成了西方列强利用庚款在中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留学热潮,史称“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劳力紧张,中国贫寒学子走上了出国打工留学的道路,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是中国留学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开出国半工半读留学的先河。

7.7.国立中学: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创设的一种中学,用以收容沦陷区流亡师生,到1944年,共建立了34所,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青海、宁夏、绥远、安徽、湖北等省区。

7.8.抗日军政大学:前身为瑞金红军大学,1936年6月成立时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高等学校。

7.9.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创立于广州黄埔,是一所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7.10.陈鹤琴: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先后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他提出“活教育”的思想,是“活教育”实验活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1-1.智者:又称诡辩家,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希腊主要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1-2.“七艺”:古希腊重要教育内容,由“三艺”和“四艺”组成,“三艺”由智者派创立,指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四艺”由柏拉图创立,指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七艺”就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的总称。

1-3.“苏格拉底法”: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创造的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作“产婆术”(或助产术)。

1-4.“十二铜表法”:古罗马早期重要的法律和法律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1-6.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一大批学生,一生写作了大量著作,其中《理想国》、《法律篇》是他的代表作。

1-7.西塞罗:罗马共和后期的政治家,拉丁散文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罗马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

1-8.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他的教育思想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2-1.教会学校: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组成,修道院学校成为最重要的学校。

2-2.修道院学校:设在修道院内的一种教会教育机构,是基督教修行制度的产物。

2-3.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所在地,学校设备和条件较好,学科内容较完备,由于自有地产或接受捐赠而不收费。

2-4.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规模较小,设备较差,只教授一些初步知识和宗教赞美歌等。

2-5.宫廷学校: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创办者是阿尔瑟,学生主要是法兰克王国的皇室成员及其贵族子弟,开设课程主要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神学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问答法”。

2-6.骑士教育: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11~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实际上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

3-2.“快乐之家”: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称呼,该校环境优美,重视对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3.伊拉斯谟: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致力于人文主义的宣传,推动了人文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是《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育》等。

3-4.《巨人传》: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人文主义者拉伯雷的著名小说,这部小说辛辣地讽刺了经院主义教育,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巨人传》是一部了解和认识人文主义教育的宝贵史料。

3-5.蒙田:16世纪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出发点是对经院主义旧教育的抨击,他认为正确的教育应当以培养“新人”为目的。主张把古典学科作为知识教育的核心。他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中的《论学究气》、《论儿童的教育》等篇中。

3-8.耶稣会: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组织,创建于1534年,创始人为西班牙贵族罗耀拉,直到1540年才得到罗马教皇的认可。。

4-1.文法学校:英国早期的教育形式之一,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主要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中世纪后期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4-2.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教育形式之一。教学以古典语言和文法为主要内容,面向贵族,是贵族进入大学的重要途径。

4-3.“学园”:英国近代教育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由非国教派人士创办。最早的学园创办于1662年,与文法学校相比,已有较高的水平,近代的一些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为英国教育制度提供了新的模式。

4-4.“星期日学校”: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旨在解决工人子弟受教育问题而设的具有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是1781年由格勒斯特郡报馆经理R·雷克斯首先出资兴办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工人子弟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因而称之为“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是由英国牧师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在导生制学校里,大教室中放置一排长桌,每排约10个学生,由一个年长并学习好的作导生,由导生把从教师那里刚学到的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4-6.“新大学运动”:英国19世纪20年代出现的具有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标志是1825年建立的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在此运动期间,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这些新学院的产生,促进了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4-7.《国家教育论》:法国教育家拉夏洛泰的重要教育著作,于1763年出版。书中极力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国家应积极兴办学校,他还在书中批判了耶稣会的教育,主张国家要培养善于从事实际事务,使国家强盛的人才.《国家教育论》对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8.《费里教育法》:19世纪法国发展初等教育的重要法案之一。是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的有关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教育法》,该法的颁布体现了法国初等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性的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9.巴西多:18世纪德国著名的泛爱主义教育者,在法国卢梭思想感召下,创办泛爱主义学校,1774年他在德骚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在巴西多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泛爱主义教育运动。

4-10.柏林大学:19世纪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创建的。于1810年创立,它与一般大学不同,不仅重视教学,更重视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该校设立“讲座制”.并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局面,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11.贺拉斯·曼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领导者,被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

4-12.《毛雷尔·拨地法》: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法案。它的颁布,对美国的学院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13.“昆西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帕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反映了美国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14.福泽谕吉:日本19世纪后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兰学塾”重视数学、物理的研究,以及对人才的培养。积极从事翻译和著述工作,其主要著作有《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文明教育论》等。

4-15.《学制令》: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制定的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于1872年颁布,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它的颁布,是日本教育开始近代化的标志,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学制令》的改革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5-1.《大教学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提出了“泛智教育”和“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和重要思想。该书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对西方近代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5-2.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的学校。为实现这一思想,他先后到达英国、瑞典等多个国家宣传“泛智教育”,对各国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3.《教育漫话》: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发表于1693年,书中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最为关心的绅士教育和培养问题,提出许多重要主张。是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之后又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5-4.“白板说”: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他从反对“天赋观念论”的基础出发,认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如同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获得的。

5-5.《爱弥尔》:法国教育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的教育小说。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并对基督教神学进行了谴责。卢梭通过《爱弥尔》一书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

5-6.《林哈德与葛笃德》: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重要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5-7.《普通教育学》: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全书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认为管理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作为一种经验和交际的补充,训练既有助于教学,又可以形成学生的性格。

5-8.《人的教育》:德国近代教育家福禄培尔的教育代表作,书中阐述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应遵循自然,以及要促进儿童个性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并要促进儿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5-9.“恩物”: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对幼儿进行游戏和其他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恩物”是上帝恩赐物的简称,意味着成人送给儿童的玩具。

6-1.现代教育制度: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政策、方针、设施和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教育机构体制的总称。

6-2.现代学制:现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制度反映现代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相互关系,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关系,一般由国家政府机关统一制定。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简称。有关现代国家对教育事业管理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体制和制度的总称。

6-4.教育系统: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教育机构和学校的总称。

6-5.综合中学:20世纪中期兴起,以后得到迅速发展的欧美国家共有的一种中等教育形式。是把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综合在一起的中等学校。

6-6.双轨制:西方一些国家中实行的一种阶级选择性教育制度,它把不同出身的学生分成两条轨道进行培养而造就两类不同的社会成员。

7-4.新传统派教育: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从美国发展起来,以反对不注重系统知识的进步教育为起点,要求重新把知识教育和精神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有知识和有能力的有用的青年一代。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建立于结构主义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是一种结构。。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前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主义教育中应该遵循的条件原则。指以集体教育为主,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教育个人,又在教育个人的同时影响集体。这样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又是教育的“主体”。

7-7.帕夫雷什中学:一所前苏联的农村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担任校长和开展教育实践的地方。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创造了杰出的普通学校校长的全新形象,取得很大的成就,此校因而成为著名的学校。 7-8.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他一生辛勤工作,硕果累累,共写出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近1200篇童话和儿童故事。他的多篇论著流传于世界各地,被称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教育实际经验和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对现代教育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1.简述成均的内容。答:“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答:“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据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大房子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答: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承并传授一代又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答:(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答: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2.1.简述瞽宗的内容。答:这是商代一种新的学校名称,附设于宗庙之侧,是宗庙的组成部分,主要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特别强化人们要顺从天命和先祖意旨的观念行为。

2.2.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答:(1)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2)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一体。(3)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地方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

2.3.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答:六艺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课程。六艺之中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六艺”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

3.1.简述二次学术下移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答:学术下移发生在春秋中后期,较大的有两次,均是由王室内部斗争引起的。第一次发生在周惠王与周襄王之间,因发生争夺王位的内讧、掌管周史的司马氏离开王

室,投靠晋国,带去大量文化典籍。第二次发生在周景王与周敬王之间,景王死,敬王立,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失败后,携带大量王室所藏文献典籍逃到楚国。从此楚国代替了东周王室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三大文教中心。这两次学术下移的范围有限,只不过使周王室失去了控制学术的地位,但尚未摆脱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

3.2.简述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答:(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3.3.简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答:有教无类是孔子创办私学后所实施的招生原则。他主张实施教育应不分等级、种类、国别,这与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相一致。孔子招收学生时,只要主动送给他十条干牛肉作见面礼,就能做他的学生。只要诚心求教,潜心向学,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以及贵贱与贫富如何,都热心教诲,一视同仁。孑L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3.4.简述举一反三。答:原文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可以去启发他;经思考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来表达,可以去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做到闻一知二,既能主动获得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3.5.简述因材施教的内容。答: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实施因材施教,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他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个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及需要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正因如此,孔子的学生中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孔子的这一教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6.简述明人伦。答:“明人伦”是孟子关于教学目的的论述,原文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地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后世所称的“五伦”。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这种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3.7.简述儒家的反求诸己。答:反求诸己是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的主张。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当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该反躬自问。凡事应严于律己,时时反思。这是对孔子“自省”“克己”道德修养方法思想的继承,也对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

3.8.简述荀子虚壹而静的内容。答:虚壹而静是荀子对学习态度的主张。荀子说:“心何以知?日:虚壹而静。”所谓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人为主,“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以一种知识或见解排斥另一种知识,要专一研究某一问题,不一心二用。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3.9.什么是三纲领八条目?答: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中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己治人的理想目标。“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目的在于“明明德”,侧重于修身;而后三条在于“亲民”和“止于至善”,侧重于治人。其中齐家是一个中间环节,既是个人修身的一种结果,又是“成教于国”的基础。如果家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了。“三纲领八条目”对后世封建道德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10.教学相长的内容是什么?答:所谓“教学相长”,《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是指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3.11.尊师重道的内容是什么?答:《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教师对于君主也要免行为臣之礼,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3.12.什么是藏息相辅?答:《学记》认为正课练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云:“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等。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课外学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3.13.豫时孙摩的内容是什么?答:豫时孙摩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它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其效果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即不要结交不正派的朋友,朋友间也不要迷恋于不正当的行为。

3.14.什么是启发诱导?答:启发诱导指《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3.15.长善救失的内容有哪些?答:长善救失是指《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缩不前四种缺点。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原因也各异,教师要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教法得当,则缺点可转化为优点。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掌握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学生的缺点转化为优点。

3.16.墨家的教育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墨家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二是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三是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总之,墨子的教育内容论很有特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17.简述孔子对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答: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教育所作的主要贡献有:(1)他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2)他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创造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6)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孑L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18.简述墨家的“巨子相承”制度的内容。答:墨家私学的领袖称为“巨子”,门徒有义务绝对服从,巨子由上代巨子指定产生,代代相传。巨子类似于宗教领袖,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巨子相承制的理论基础是墨子的尚贤思想。墨家巨子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献身救世的精神直接继承了墨子所称道的沐雨栉风、为民操劳的夏禹作风。墨子用巨子相承制度、墨家教义、严格的组织纪律等方式,将墨家私学凝集成一个相当稳定的行动集团。

3.19.简述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原则。答: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讲,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两者不宜偏废。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思并重,是孔子教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3.20.简述孔子“身体力行”的含义。答:身体力行,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孑L子提倡“力行”,要求言行一致,作为一般有人格的人,应当是“言必行,行必果”。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对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表明人的道德水平。

4.1.简述“独尊儒术”的内容和意义。答:西汉为巩固其封建制度推行新的文教政策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武帝继位后,立志把无为政治变成一种具有进取精神的有为政治,遂采纳博士董仲舒的建议,使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本者皆绝其道,不使并进。建元五年(前136年)专置五经博士,从而结束了延设百家博士的局面,于是诸子百家被黜,肯定了儒家经学唯一的官方正统地位。“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和实施,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简述苏湖教法。答:“苏湖教法”指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办学,改变当时重辞赋的学风,而注重经义和时务。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当政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这就是“苏湖教法”。它对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3.什么是监生历事制?答:指明朝国子监实行的监生“历事”的做法,就是将监生派到政府各部门,历练事务三个月,勤谨的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才力不及的送还国子监读书;奸懒的发充下吏。这是挂职实习的雏形。

4.4.《四书集注》的内容是什么?答:宋朱熹编著《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之合称。朱熹从34岁开始为“四书”集注,历40余年。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始合刊《四书》。其注释特点是训诂简略,而重在义理之发挥,皆在阐述其理学思想。又集二程及其门徒的言论。南宋以后《四书集注》被奉为经典,成为官学的重要教材。

4.5.简述“文翁兴学”的内容。答:汉景帝时,蜀郡郡守文翁重视教化,在成都设立学官,招下县子弟为学官弟子。汉武帝对于文翁设学之举大为赞许,于是下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教官。文翁兴学之举于是推广全国,也是西汉及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官学最早开始创立的雏形。直到东汉时期,郡国学校得以普遍设立,官学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4.6.如何理解文教政策这一概念?答:文教政策是指国家统治阶级制定、颁行的关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政策或总方针。它体现了一定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基本目的,因不同国家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

5.1.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的内容。答:董仲舒认为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主要有四点:(1)“以仁安人,以正义我”。他强调“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认为道德教育中,要养成宽于待人和严于责己的德行。(2)“必仁且智”。(3)“明道”“重志”。(4)“强勉行道”、“进善诛恶”。董仲舒的“明道”。

5.2.简述颜之推关于学习方面的四种见解。答:(1)学习的目的在于修身利行。“(2)主张早教与晚学。(3)虚心和勤勉。(4)眼学和切磋。

5.3.简述韩愈“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答:韩愈认为“明先王之教”就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

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先王之教”,概而言之为“仁义道德”四字,扩而言之指儒家的经典,儒家宣扬的道德思想,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他认为,把以上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只有读古代圣人之书,遵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5.4.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答: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五条:(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2)整顿地方学校。(3)颁定《三经新义》。使其作为必读教材,亦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

5.5.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答:王守仁的“训蒙教约”的内容是: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歌诗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可以“礼貌习熟”“德性坚定”;读书可以“义礼浃洽““聪明日开”。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5.6.简述王夫之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答: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学要博学而思则深入。学要尽量吸取过去的成就而不可任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思要注意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不可为过去的框架所拘牵。学习的知识面越广,思考就越深远,越贯通。深入思考遇到困难或感到不够深刻,就会愈益了解博学的必要。二者同时并重,互相促进,这样学习才会有进步。为学教人都要重视学与恩的结合。他的这一观点,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思结合的论述,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5.7.简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的主要内容。答: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概括起来他认为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1)“毁坏人才”是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不学无术,宋儒成天讲学,教人读书、静坐,受了这种教育的人,其实是:“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2)“灭绝圣学”是指训诂、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的学问便日渐衰竭。(3)“败坏社会风气”,是说传统教育,主静、读书,造成社会道德、经济和人才的衰败。“乾坤全坏于无用老学究”。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相当深刻,同时反映了颜元关于教育和政治关系的观点。

6.1.太平天国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太平天国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权利。(2)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3)改革教育制度,表现为放宽考生资格、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录取名额。

6.2.简述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的类别。答: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1)第一类是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2)第二类是军事学堂。(3)第三类是技术学堂。

6.3.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想的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方面:(1)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2)育婴院:婴儿断乳后进入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任务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3)小学院:学习期限为6~10岁,任务是“以育德为先”,“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4)中学院:学习期限为11~15岁,“一生之学根本于是”,任务以育德为主。(5)大学院:学习期限为16~20岁,任务“专以开智为主”,接受专门教育,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6.4.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有哪些措施?答: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有以下五点:(1)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2)设立京师大学堂。(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

(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6.5.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康有为、梁启超论述了“开民智”、“养人才”、“育新民”的教育目的,把发展教育作为开启民众智慧、培养变法人才,培育新型国民的主要途径。(2)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3)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了建立新式学校教育制度的设想。(4)康、梁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5)梁启超重视师范教育,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提出设立师范学校的人。

6.6.简述严复教育思想的四个方面。答:严复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废科举、兴学校、建立新式教育制度。(2)智、德、力体诸方面发展的教育目的。(3)讲求实用、中西皆学的教育内容。(4)注重实证的教育方法论,充分肯定实践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6.7.简述早期教会学校的性质、特点及意义。答:教会学校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而发展起来的,目的在于培养为他们服务的人才和麻痹中国人民的工具,起着文化侵略的作用。但从客观上分析,教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加速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崩溃和瓦解;而且作为一种与近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教制度,充满勃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反衬出传统教育的腐朽和落后,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参照系。在某种程序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6.8.简述张之洞关于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答:(1)发展师范教育为当务之急。“办理教育,首重师范”。

(2)师范学堂独立设置。三级师范自成体系。、(3)师范教育必须突出以下特点:①重视教育类和教师技能类课程,突出师范性;②附设小学堂,以利师范生实习;③规定师范生享受待遇,以使人羡慕;④规定师范生毕业后最低从教年限6年。他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近代师范体系的确立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7.3.简述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答:1929年4月26日,国民政府通令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规定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由于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尽管其教育宗旨和实施方针及其原则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形式上是一致的,但其实质是“党化教育”的代名词,是蒋介石以党治国思想在教育上的表现。

7.4.简述壬戌学制及指导思想。答:1922年9月(壬戌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的《学制系统草案》加以审订修改,并在11月以大总统名义颁布施行。此学制一般称为“壬戌学制”或“新学制”,也称“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家综合民初以来改革成果的产物,侧重反映了“五四”以后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对新中国学制的建立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壬戌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应社会进行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中小学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分段的根据。

7.5.简述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改革实验。答: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教育改革实验最有影响的是:(1)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2)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和山海工学团的乡村教育实验。(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平民教育实验。(4)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河南辉县“河南村治学校”的农村乡农教育实验。(5)江西“沪西农村念二社”和四川“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的“民生本位教育实验”。

7.6.简述瑞金时期的文教建设总方针和总任务。答:瑞金时期的文教建设的总方针是:“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总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7.7.简述延安时期的文教方针和政策。答:延安时期的文教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教政策:。(1)坚持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文教大军。(2)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3)注重生产劳动教育,使教育同根据地的生产建设联系起来。(4)国民教育实行民办公助,发动群众自己办教育。

7.8.简述抗大的教育方针、校训和主要任务。答: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主要任务:“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材。”

7.9.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答: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有:(1)教育为中心工作服务;(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

1-1.简述《荷马史诗》。答:《荷马史诗》相传为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史诗主要叙述了希腊人攻打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前后经过,歌颂了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希腊英雄的业绩,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1-2.简述苏格拉底的“智德统一”论。答:“智德统一”论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他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智德统一”论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对西方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3.简述帝国时期罗马教育显著变化的五个方面。答:帝国时期,由于政体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重大转变,罗马教育出现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包括:(1)在教育管理上,由私人开办和控制学校的局面得到控制,出现了一种“国家化”趋势。(2)教育的机会逐步缩小。普通公民受教育的机会被限制在很小范围内。(3)专制政体的建立,通过演说而获得权力、财富等社会基础丧失了,修辞学和演说术逐步失去其生命力。(4)学校教育内容范围逐步缩小。(5)专业或职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1-4.简述昆体良关于教师的论述的几个方面。答:(1)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即言即行的人。2)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应当是公认有学问的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完美的雄辩家。(3)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4)教师既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又要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5)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倾向。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1-6.简述斯巴达教育。答:斯巴达教育是形成于希腊古风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奴隶制教育制度。在斯巴达,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斯巴达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其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健壮的军人,新生儿童由长老进行体质检查,合格者从7~18岁开始接受国家教育,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另外斯巴达人重视妇女的教育,斯巴达教育作为古希腊教育的一种模式,强调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严格的管理,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7.何谓“智者派”?答:智者派是指希腊古典时代后期一些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取报酬,而形成的一个阶层。智者派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派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希庇亚斯、安提丰和克里底亚等。智者派的活动和主张对希腊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而且对希腊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1.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骑士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三个阶段:(1)从出生到7~8岁,贵族子弟接受双亲的宗教、道德和身体养护等方面的教育。(2)7~8岁后,贵族子弟按等级送入高一级贵族城堡充当侍童,学习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和处世为人之道,并学习一些知识及比武训练,称之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14~15~21岁.学习重点为“骑士七艺”,21岁时候选骑士参加宗教仪式被授予骑士封号。骑士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封建制度培养保护者,也可说是近代绅士教育的直接渊源。

2-2.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答:中世纪的大学已经初步建立了学位制度,当时已设立了“学士”、“硕士”、“博士”等称号。学生进入学校后,随某一教师学习4~6年,在阅读、文法、修辞和逻辑方面,掌握了初步知识,经其他教师的认可,便获得“学士”学位,在此基础上,经6~10年学习,通过考试,便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中世纪大学,“硕士?和“博士”没有程度上区别,只是形式上不同,一般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发给证书,博士考试公开,并注重仪式。

2-3。简述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答: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堂区学校三种类型。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2-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答: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教学程序如下:

(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梗概和主要思想。(2)简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诵读原文。(4)复述课文内容梗概。(5)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

语。

2-5.简述城市学校及特点。答:中世纪的西欧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以及对教育的不断要求,促使城市当局建立新型的教育机构,这样就产生了城市学校,实际上它是一系列学校的总称,包括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行会学校等,它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因此更具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它注重读、写、及其他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强调职业和技术培训。再次。宗教虽然是重要教学内容.但地位明显削弱,城市学校的另一个特点是设备较简便,教学水平较低,它的兴起,对促进教育的世俗化产生很大影响:

2-6.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机构。答:中世纪大学发展早期,出现了由教师组合形成的“系”或称“教授会”,而它最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学院”最初的作用,不是作为教学机构而是一种由教师对住宿的学生进行辅导而形成的一种制度,以后,逐步发展成教学机构。在中世纪大学中,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神学院是地位最高的学院,而学院的重要职责是授予学位。

3-1.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的原因。答: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发生在14世纪,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1)十字军东侵的失败和教会内部的各种腐败现象,教会权威和基督教权威逐渐丧失,封建制度思想基础开始动摇。(2)航海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以自足自给为特征的庄园经济逐渐崩溃,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开始动摇。(3)中世纪后期农奴起义和14世纪中叶西欧鼠疫的流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4)火药的使用使骑士和城堡失去作用,封建制度的军事基础开始动摇。正是在上述西欧多种因素全面产生危机的形势下,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

3-2.简述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答: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1)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2)反对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3)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4)反对神性,提倡人性。(5)反对神权,提倡人权。(6)反对宗教束缚,提倡个性自由。

3-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答: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人道主义。(2)古典主义。(3)自然主义。(4)世俗化。(5)贵族化。(6)变革性。

3-4.简述佛杰里奥“自由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答:佛杰里奥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他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文中,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主要内容有:(1)自由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特殊的技能,而是发掘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性。(2)自由教育应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3)道德教育在自由教育中应占据首要地位,德行的培养应重于知识的传授。(4)在智育方面,主张大力加强自由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历史、道德哲学、文学和自然学科的教学。(5)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灵进行有效的训练。他的教育思想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教育活动认识所达到的水平,充分地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3-5.简述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答:伊拉斯谟是北欧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包括:(1)致力于人文主义教育,对封建主义和经院主义教育进行尖锐的批判。(2)认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出“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3)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虔诚的信仰、高尚的德行和非凡智慧的人,主张以古典学科为核心进行广泛教育。(4)高度重视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他认为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使天赋平常的学生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反之,则会埋没学生的才能。强调教师应因材施教,主张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对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6.简述耶稣会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答:耶稣会学校的主要特点有:(1)基本目的是培养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和教士,使学生绝对服从天主教会,为教皇效忠。(2)耶稣会学校采用军队的管理制度,形成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耶稣会的将军就是耶稣会学校的最高首领。(3)学校内部实行严格的教学制度,采用寄宿制,实

行免费教育。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设有学籍记录,还设有“侦察制度”,鼓励学生相互监视,检举他人过失和隐私。(4)耶稣会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初级部、高级部和神学部要按规定内容上课。(5)对教师培训极为重视,并制定一整套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对在初、高级部任教的教师都有相应的要求。总之,耶稣会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使得其教育在与其他人文主义学校比较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4-1.简述“福斯特法案”的内容。答:“福斯特法案”是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并在1870年得到议会通过的“初等教育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规定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教育。“福斯特法案”的制定,旨在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4-2.什么是实科中学?答:实科中学是德国18世纪出现的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一种新型学校。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1747年,赫克在柏林也开办了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随后一些传播近代实科知识的学校先后建立,它们的出现适应了德国社会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4-3.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内容。答:1808年,洪堡德任德国公共教育部部长,开始对德国教育进行改革。在初等教育方面,他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训工作,一些教师被派往瑞士学习,推动了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方面,他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质量都有较大改进。高等教育方面,他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1810年建立起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建立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局面,他的教育改革对德国同一时期各级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4-4.简述彼得一世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答:俄国彼得一世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实行新的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包括简化俄文字母、出版刊物,翻译著作和出版科学书籍等。(2)开办普通学校,强制命令贵族子弟学习文化知识。(3)设立专门学校。在莫斯科开办了数学与航海学校、外科医学院,还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开设炮兵学校和工程学校。(4)创建科学院,1725年,建立科学院并附设了大学和中学。18世纪彼得一世的文教改革,对推动俄国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4-5.简述美国的“6—3—3制”。答:“6—3—3制”是美国19世纪后期形成的一种学校教育制度,是1895年经“十五人委员会”讨论并最终形成的,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6—3—3”学制是美国成功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范例,它在没有增加太多教育经费的情况下,收到了普及初等教育和扩充中等教育的双重实效,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6.什么是“藩学”?答:“藩学”是日本幕府时期的学校机构之一,一般设在地方封建主“大名”的领地上,以培养武士为目的,教学内容最初以教授汉学为主兼以习武,后增加了近代科学知识内容,同时也有一些藩学重视日本的国学和历史的研究。

4-7.什么是“寺子屋”?答:“寺子屋”是日本幕府时期民众教育机构之一,寺子屋最初设在寺院,后设在寺院外的寺子屋逐渐增多,寺子屋的学生称“寺子”,多为平民子弟,寺子屋具有广泛的大众性,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8.简述《教育敕语》的内容。答:《教育敕语》是日本在19世纪后期及二战以前,日本教育的总的指导纲领,它规定日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于天皇的臣民和忠于父辈的孝子,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都要教育人们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忠臣。道德教育方面,要求培养学生“忠君爱国”、“义勇奉公”、“保卫皇运”的品质。它的颁布,规定了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奠定了日本近代国民道德教育的基础。

4-9.简述美国中等教育的7大目标。答:七大目标是:(1)保持身心健康。(2)掌握基本知识技能。(3)做家庭的有作为的成员。(4)具有就业能力。(5)胜任公民职责。(6)会利用闲暇时间。(7)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它的制定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对个人和教育的影响,一直成为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4-10.简述幕府时期日本具有等级特点教育机构的三种类型。答:三种类型是指:(1)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

(2)藩学。(3)民众的教育机构。

5-1.什么是“绅士教育”?答:“绅士教育”是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只有对绅士进行教育,以绅士为榜样,社会才会进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他认为理想的绅士教育应是家庭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举止文雅,思维敏捷。在他看来,绅士的道德品质是在学校教育中不能获得的。他的绅士教育的主张反映了英国当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英国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他的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许多新的特点,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5-2.简述“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答:“自然教育”是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他看来,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为和受之于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的不同特点是“自然的教育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此他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与自然教育配合起来。只有当三种教育方向一致,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影响,他的这一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3.简述“形式阶段”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积极意义。答:“形式阶段”教学主张是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之一。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掌握知识的环节、观念的活动状态和兴趣都发生变化,教学过程也要相应地变化。为此他把教学过程确定为四个阶段,即明了阶段、联想阶段、系统阶段、方法阶段。此后,他的弟子莱恩把它改为“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教学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教育心理学化和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4.什么是“要素教育论”?答:“要素教育论”是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在他看来,要素是构成事物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他坚信,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经过观察、思考和进一步的研究后,他指出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是数、形、词。并认为其他教育上也有教学的简单要素。如道德教育上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情感能力等。他的“要素教育论”的思想运用到初等教育上,提供了教学方法上的思路,创立了一套依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体系,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5-5.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动。答: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主要包括的五种活动是:(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2)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5-6.简述斯宾塞知识比较价值的五个次序。答:斯宾塞知识比较价值的五个次序为:(1)关于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2)关于获取生活必需品,养活自己的知识。(3)关于家庭幸福所需要的知识。(4)关于社会福利的知识。(5)关于培养艺术爱好的知识。

6-1.简述费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答:(1)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地方政府必须资助开办幼儿学校或幼儿班。(2)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5~14岁,把义务教育分为5~7岁和7~11岁两个阶段,不到14岁离开学校的青少年必须接受部分时间制教育直到18岁为止。(3)责令地方教育当局为公立初等学校较年长和有才干的学生开设高级而实用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注重贯彻“儿童中心”的原则。

6-2.简述《诺伍德报告》的中心内容。答:诺伍德报告的中心内容就是从理论上论证不同的儿童应进入不同的学校。报告指出,具备理论智力的儿童应上文法中学;对应用科学技术和装饰艺术产生兴趣的儿童,应上中等技术中学;最后,接受具体事物比接受原理更为容易的儿童,则应上现代中学。可见人人有权接受中等教育的实质,仍是一种不平等的教育。

6-3.简述巴特勒教育法。答:巴特勒教育法指1944年获得英国议会通过的教育法,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废除只负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全国性教育领导机构教育部,地方教育当局对本地区各种类型的公

共教育设施负有法律责任。(2)废除以往中小学教育不连贯、相互重叠的学制,重新把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3)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10年,有条件的地方实施11年义务教育。(4)公立中学实行免费,根据学生年龄、能力、性格提供不同教育。(5)根据不同经费来源将学生分为郡立学校、民办的志愿学校、独立学校。(6)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它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法则,决定了英国教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这一法案仍是英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

6-4.简述“郎之万一瓦隆教改方案”的目标及原则。答:指1947年法国的教育改革力宋,它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提出了六条教改原则:(1)要求一切儿童都应受到教育。(2)无论知识分子还是一般劳动者都应享有一样的尊严。(3)儿童和成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4)建立指导原则,设置专门教师指导在校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5)根据个人才能、社会需要等,将学生分为各种类型,在一定文化教育基础上对其进行专门化教育。(6)青年离校后要继续接受社会教育。这六条原则的制定对法国当时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法国以后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5.简述“富尔法案”三原则的内容。答:“富尔法案”就是法国“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它提出的高等教育三条中心原则是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和多科性原则。根据自主自治的原则,取消了原有大学设五个学院的体制。根据民主参与原则各大学与“教研单位”都设立管理委员会,由教授、教师与学生代表组成,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根据多科性原则,打破学科互相阻隔、互不联系的传统,重新组合,创立新型学科,重视应用科学、工程技术、边缘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

6-6.简述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答: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包括基础教育,指3~6岁儿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指小学教育;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和中等教育第二阶段;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元制职业培训以及各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高等教育,指大学、高等院校和专科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这几部分相互衔接,彼此协调,构成一个发达而又完备的体制。

6-7.简述日本战后改革教育的主要特点。答:二战后,日本改革教育的一些重要特点包括:(1)强调使人的个性得到多方面的发展。(2)对于掌握知识、技能技巧和培养能力,有较高要求,还特别要求培养大学生的实验能力。(3)反复申明《教育基本法》中关于培养国民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之缔造者的基本目标。

7-1.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答: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造”。

7-2.简述巴格莱在《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一文中,提出的促进美国教育改革的四项要求。答:四项要求是:(1)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学生的严格训练。(2)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学习预先编定的教材,并重视学科课程的建立。(3)开展天才教育。(4)教育过程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

7-3.简述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答: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有:(1)必须明确提出改造社会的教育目标。(2)发展“新文化”、培植“社会同意”。(3)重视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

7-4.简述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答: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包括:(1)论学校的性质。(2)论社会的教育目的及学校的任务。(3)论教学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培养。(4)论集体主义教育。(5)论劳动教育。(6)论综合技术教育。(7)论少年先锋队的教育活动。(8)论学前教育。

7-5.简述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大原则。答: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大原则包括:(1)平行教育影响原则。(2)前景教育原则。(3)集体的作风与传统原则。

7-6.简述克鲁斯卡娅关于幼儿园最重要任务的五个方面的论述。答:克鲁普斯卡娅关于幼儿园最重要任务的五个方面是:(1)关于儿童的身体健康。(2)经常很自然地对儿童进行初步的道德品质教育。(3)养成儿童的“内在纪律”。(4)有计划地进行一定的智力教育。(5)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精神。

1.1.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①人工取火及其教育。原始社会对于火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产生了相应的教育活动,依靠教育把它传授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