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第3章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发布时间:2024-11-02   来源:未知    
字号:

最新教学资料•地理

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79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盲区扫描]

[理解—要点突破]

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考向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导学号:29790066】

1.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1.A 2.D 3.D[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

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的,①正确,②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③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④错误。故选A。第2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故选D。第3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D。]

考向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7·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4~6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

C.河谷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思维流程】

4.C 5.A 6.B[第4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第5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最小。第6题,B对: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A错: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C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D错:材料中说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盐度不会再升高。] [解题技巧]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

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并呈长条状分布。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①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②分异特点: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图文助记]

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原因是这两种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在南半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终年气温低于0℃):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理解—要点突破]

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3 .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

低。

④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7~9题。

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8.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

9.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思维流程】

7.B8.D9.A[第7题,根据材料,“3月25日”正值初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冬季落叶,初春萌发,为落叶阔叶林。第8题,D对:根据材料,“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这种变化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只能说明此处的行政管辖不同,不同的行政管辖对绿化隔离带景观的不同管理措施导致了景观的差异。A错:图中所示存在差异的绿化隔离带景观都是绿化用地。B错:绿化隔离带为公共绿地,不是居民自发所为。C错:不可

能人为规划“杂树丛生,灌木零乱”。第9题,A对:影响一个区域自然植被是乔木还是灌木的首要因素是气温。B、C、D错:降水、光照和土壤都有影响,但不是影响灌木或乔木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

考向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0.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C

[解题技巧]

在分析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1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11.A12.C[第11题,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

第12题,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米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

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考向4非地带性现象

13.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

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地理图表专攻(十)| 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

垂直自然带常出现于山区或高原边缘,是由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导致气温、降水发生变化,形成自山麓至山顶的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的带状分布现象。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识记—常考图示]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海拔、

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

(2)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4)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增加,其分布海拔降低。

(5)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高度、纬度、坡向、坡度等。

2.此类图的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

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

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运用—母题迁移]

考向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母题示例]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导学号:29790067】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图版文档:第3章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