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发布时间:2024-11-08   来源:未知    
字号: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德育心理研究的对象 研究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与道德 1.品德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指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 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 倾向,是一个人个性心理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是评定一个人的人品价值的尺度。

2.道德是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靠舆 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二)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1. 品德发展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 方式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2. 道德教育经过精心安排教育措施,将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 生的是非能力、认识能力以及道德行为的控制能力。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1)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

“如果把青少年问题视为一种病态 现象,其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 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 ——张春兴(1998)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花季少年蜕变令人深思

这是一起近日由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检察 院提起公诉的系列盗窃案。作案时,3个疑犯 平均年龄均未满20岁,其中两个刚满18岁。 自去年以来,短短一年间,这3个犯罪嫌疑人 在泉州各地先后盗窃14起,盗得各类化妆品、 洗发水、彩电、摩托车配件、汽车轮胎、香 烟、服装等物总价值三十多万元。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家庭教育的缺陷

本案中的张某,四五岁时父亲去世,八九岁时母亲改嫁他乡, 后由其在安溪的三叔抚养。寄人篱下,三餐能混饱就不错了, 谈何家庭教育。他渐渐失去了对家的归属感、温馨感,时常在 外流浪,成了“小混混”。 本案犯罪嫌疑人中的一对兄弟王 明、王天(均为化名)从小就有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被判过 刑的父亲整天忙于维修自行车,母亲则在猪圈、田地里忙,根 本无心管束孩子。王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年年下滑,又经常 与同学打架斗殴。对方告到家里,性情急躁的父亲不分青红皂 白就把他吊起来打,王明从小逆反心理就十分强烈。当他在犯 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父亲惊觉后虽极力阻挡,甚至以脱离 父子关系相威胁,但王明越加肆意放纵自己。他扭曲的心态在 父亲数次苦苦劝解中得到极大满足,他说:“父亲越反对我干, 我就越要干。” 其弟王天说,家庭对他们来讲毫无吸引力。 因为在家里除了挨打,就是挨打。王天读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 后离家出走,与狐朋狗友为伍,宁愿住旅店,也不住在家里。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启示一:

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

为孩子 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像园丁那样,小心呵 护、教育孩子,一些信奉“棍棒教育”能成才 的家长,从本案中是否能得到警示呢?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学校教育的误区

3名疑犯都是有劣迹的学生。据他们讲,平 时在学校时经常受到教师、同学的讥讽,老师 动不动就把他们当做反面典型“示众”。久而 久之,自卑心理自然引发厌学情绪,最终导致 他们提前结束学业,流入社会。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纷繁复杂的社会接纳了这些辍学生。畸形的人 生观,或者说是不良欲望在他们心中迅速膨胀。 为满足自身享乐的欲望,精神空虚的他们自以 为是地寻求一条赚钱的“有效捷径”。 听听王天的述说:“我发现与他们一起偷 东西,钱来得那么容易,我花得那么开心。所 以一有‘赚钱’行动,我都积极参与……” 这种“赚钱”行动就像吃鸦片一样,罪恶的 欲望愈加强烈,他们的行为愈加嚣张,有一个 月内竟连续作案11起。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启示二

本案的3名疑犯均是辍学生。这应该可以反映出当前 一个普遍、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中、小学生辍学后 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原因很简单。处于这种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格、思 维、行为可塑性大,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 本是学做人、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一旦过早地走向 社会,极易受到不良因素侵蚀、引诱。 他们的教师们面对这种结局,会不会扪心自问,学 校到底应如何对待有劣迹的学生?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社区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极大,所以古时才有 孟母择邻三迁之说。本案这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同 村人,从小一起长大、读书。不幸的是,他们所处 的是一个极为不良的环境。该村有不少人长期从事 诈骗、盗窃等罪恶勾当。王明面对检察官的讯问就 说:“村里骗、偷已成风气。能骗能偷就是有本事, 骗不到、偷不到就会被人耻笑、看不起。”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启示三

如果社区内有一个很好很管用的帮教组织,如果能 够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如果我们不是 等到发案才去侦破,而是多加强对社区犯罪活动的 调查研究,多做些预防性的教育工作,那么社区整 体环境就会健康,风气就会好转,就会杜绝或减少 一些像这起系列盗窃案的案件,也就会少一些青少 年犯罪嫌疑人。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由此可见

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 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 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 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了 人的内在稳定的德性品质。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2)学校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何在?

20世

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制 度化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局限性的同 时提出了“非学校化”的主张。针对这一思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不可以取 消的,青少年一代不能够拒绝学校教育。20 01年香港教育署明确提出“学校是社会发展 的摇篮”,再次承认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

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 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道德教育“人为、表浅 化”、“孤立、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 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 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 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 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