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石义彬 主编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2年4月编印
教学大纲
目 录
一、《大众传播学》课程说明
二、《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大纲
一、 课程说明
课程的性质与主要内容
《大众传播学》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传播学是一门上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兴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具有跨学科的专业特征。同时,针对人类大众传播现象,该课程又是一门具有特定内容的独立的学科。
在过去的十年里,传播学已经成为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新领地。自1997年传播学正式定为国家二级学科以来,我国已有60多个新闻传播院、系、专业开设了传播学课程。而在传播学的发轫地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该课程,每年都有近5万多个学生获得这个专业的学位。传播学已经成为美国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普遍的专业。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和传播学调查方法
3. 正确运用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释人类社
会的大众传播活动。
前置课程
《外国新闻史》 《新闻学概论》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
实践环节的安排
无
教学大纲
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资料:
张隆栋,姜克安,范东生:《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二、《大众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 传播学基本概念
1. 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以符号为载体的社会互动,其基本介质应该是信息 2. 传播、信息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传播学借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
馈的概念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试图建立关于人类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
(三)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把握传播学
精神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具有制约作用。同时,精神生产又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思考题:
教学大纲
1、描述你一天生活的某个片段,看看哪些活动与传播有关?传播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信息与传播的关系?
3、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人类传播活动?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主要内容:
(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来说,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动物传播的常见信号有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和声音
2、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没有真正的创造性的语言
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4、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5个特点;人类语言的本质特性 (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文字出现这个漫长的时期。这个阶段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传播空间有限;记录性差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大的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重要意义:使知识得以保存;扩大了传播的空间;人类文化可以确切可靠地传承
该阶段的局限性:复制很难;人类开始倚赖文字而不是平衡发展的感官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使欧洲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扩大的民主的传播
4、电子传播时代
人类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信息储存量迅猛膨胀 (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教学大纲
1、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发达,这是信息社会产生的基础 2、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的最直观社会结果就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爆炸产生的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
3、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 高度信息化阶段的特点
我国在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战略
思考题: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划分这些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什么?如此划分对我们认识信息社会有什么作用?
2、比较中国毕升印刷术的发明和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主要内容:
(一)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 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可简单地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种。 信号的特点
象征符的特点
语言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是符号的符号。同一个象征符在不同社会里会有不同的解释
3、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4、 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二)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 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
教学大纲
神内容。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
2、 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意义;外延意义;指示性意义
符号的暧昧性: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3、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当中,参与或介入进来的有:
符号本身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和情境意义 (三)象征性社会互动
1、 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2、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意义交换的前提;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意义交换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现代社会对“意义”的消费 文化消费化 思考题:
选择身边一个文化符号进行意义分析,以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 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式及其发展
主要内容: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活动中的要素:传播者、讯息、受传者、媒介、反馈 (二)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 传播过程的线形模式
5W模式;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2、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突破和局限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该模式的突破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教学大纲
传播过程的动态性 传播过程的序列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性
思考题:
总结已经学过的传播过程模式,探究这些模式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试理解传播过程模式的发展轨迹以及传播过程的本质特点
第五章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主要内容: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过程研究的两个特点:
考察的是微观、单一的传播过程;
研究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不重视对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是“场”。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
日本的研究者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2、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2、 用唯物史观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教学大纲
第六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主要内容: (一)人内传播
1、 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是人内部的传播。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2、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过程的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理解人内传播的几个角度 3、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a.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b.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 理论
c. 内省式思考——人类传播的一种形式
(二)人际传播
1、 人际传播的动机
a. 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b. 要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c. 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
d. 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2、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3、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a.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b. 姿态的传播功能
c.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d.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的多媒体传播” 2、用已学的传播理论达摩面壁修行这种传播现象
教学大纲
第七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主要内容:
(一)群体传播
1、 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群体的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即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群体对个人的重要意义 2、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a.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b.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c.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3、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室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集合现象。 集合现象发生需要的条件
特殊的传播机制:
a.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b.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c.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二)组织传播
1、 组织与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组织的特点 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2、 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下行传播;上行传播;横向传播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组织内传播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
3、 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a.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b.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公共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思考题:
1、 组织传播过程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教学大纲
2、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谈谈你所见到的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第八章 大众传播
主要内容: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 大众传播定义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先进的传播技术;以一般大众为对象;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 大众传播的特点
传者的特点;传播技术的特点;受众的特点;信息的特点;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制度的特点 3、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a.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b. 赖特的“四功能说”
c.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d.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 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a. 大众报刊产生的技术前提
b. “便士报”的出现和发展 c. 报纸功能的转变
2、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a. 电子媒介产生的技术前提 b. 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c. 收音机的普及及其影响 3、 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a. 电视的发展史
b. 电视的影响力,以对儿童的影响研究为例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现代媒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2、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a. 肯定态度:基于乐观主义期待 b. 否定态度:“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3、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教学大纲
a.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b. 大众传播中的现代信息环境
c. 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思考题:
1、 描述一下你的生活中与大众传播接触的方面,并以此为例总结大众传
播的特点和功能 以电视为例,描述传播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以及大众传播对现代信息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主要内容:
(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和政府对媒介进行政治控制的几个方面: 规定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是非直接的制度控制 社会主义的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个人的信息反馈;结成受众团体;诉诸于法律手段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又称权威主义。
a. 极权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b. 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c. 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历史贡献 d. 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局限性 2、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a.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教学大纲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历史背景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观点的自由市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历史贡献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局限性 b. 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的历史背景 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责任理论的历史贡献 社会责任理论的局限性 c. 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的历史背景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 民主参与理论的历史贡献 民主参与理论的局限性
3、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a. 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渊源
b. 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建立及其媒介规范理论 c. 在探索众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4、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
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 比较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说说你认
可哪种理论,为什么?
第十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主要内容: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a. 麦克卢汉其人
教学大纲
b. 媒介即讯息
c. “冷媒介”与“热媒介” d.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2、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a.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 b. 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3、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a. 什么是新媒介,新媒介特点和性质 b. “电子乌托邦”思想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 传播者与大众传播
2、 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a. 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b. 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c. 大众传媒的公益性 3、 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a. “把关人”理论和把关模式
b.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9种要素 c. “把关”过程的实质
思考题:
1、 简要复述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试用他的思想分析传媒科技的发展对
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指出麦克卢汉思想的意义和局限性 2、 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主要内容: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大众”的概念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a. 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b. 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教学大纲
c.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d. 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这是一种精英史观
4、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重大,主要是从对受众观的影响中反映 (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 IPP指数
“选择性接触假说”
2、 作为“市场”的受众 将受众看作是消费者的观点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局限性 3、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传播权 知晓权
传媒接近权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 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a.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b.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c.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的活动,同时又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 4、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的重要意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
思考题:
1、简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与演化,并评价该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 2、你是如何看待“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它推翻了你的哪些假说?任何评价该理论?
教学大纲
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研究
主要内容: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 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2、 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大众传播的效果的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3、 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a. “子弹论”的历史背景 b. “子弹论”的基本内容 c. “子弹论”的局限
2、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这一时期理论的形成是为了纠正“子弹论”的局限
a. 《人民的选择》中的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 “强化”、“结晶”、“改变”等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b. 《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中的理论 “中介因素”
c. 《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 d.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3、 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a.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b. “休眠效果” 2、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