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姓名:洪勇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指导教师:苏敬勤
20081108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面临全球生产和市场高度一体化的格局,在依靠所谓“比较优势"或“后发优势”皆陷入困境的情势下,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就成为后发国家实现对发达国家经济追赶的现实选择。所以说在快速全球化形势下,后发国家经济追赶愈来愈依赖于技术的追赶。而技术的追赶就要求后发国家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只有通过努力实现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才能帮助后发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胜利者。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技术能力就成为后发国家经济和技术追赶中必要关注的议题。本论文从产业视角、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制造业为对象系统研究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的技术能力提升问题。在从内涵、构成、演化轨迹、建立和提升机制等方面综述已有技术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在拓展技术追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整合框架。论文对已有技术追赶模式理论进行拓展,提出同轨道跟随型、同轨道差异型、异轨道崛起型及后轨道创造型四种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论文认为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发展应具备加速度提升、以自主创新为目标、以领先者为参照、系统协同发展等特性。接着提出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产业一企业一政府主导项目"三层面框架——指出在产业层面,要通过产业规划、政策支持等产业行为来改变技术空心化状态,实现产业技术链中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在企业层面,技术能力提升的投入和行动主要从企业内部努力和外部支持两个方面去综合考虑;在政府主导项目层面,应通过有效的项目实践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追赶领先。
其次,在厘清后发国家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产业层面的技术能力提升机制。论文提出后发国家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的起步模式与发达国家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模式不同——在发展中国家是“产业发展拉动技术进步"而在发达国家是“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界定制造业核心产业链与核心技术链内涵与构成的基础上,指出为了实现追赶战略,后发国家就必须以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的协同发展来带动产业和技术的协同发展,起步阶段则是在构建核心产业链的基础上逐步打造自有的核心技术链。论文指出后发国家制造业由低端的终端产品加工环节逐步向高端延伸直至构建起完备的核心产业链是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技术能力的基础,并提出了基于核心产业链延伸的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机制,包含两层次内容——核心产业链上“产品架构技术一核心元件技术一关键制造技术”的演化过程和各环节中“引进使用一消化吸收一自主开发”的演化过程。论文以华松公司在视听设备产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实践为案例进一步分析论证。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再次,构建基于“产业环境驱动一技术合作网络一外部技术转移一内部技术努力”四维度因素的后发国家制造业企业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论文在界定后发国家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产业环境驱动、技术合作网络、外部技术转移、内部技术努力四维度分析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假设、构建了后发国家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以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为样本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环境驱动维度的因素都对技术能力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中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对能力提升呈正向影响、而市场压力对能力提升呈负向影响;技术合作网络维度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关系对技术能力提升没有显著影响;外部技术转移对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出显著负向影响;内部技术努力中的技术投入对技术能力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创新氛围对技术能力提升没有显著影响。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对实证研究中的异常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发现,研究中异常结果的出现都有其现实的缘由;论文结合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
最后,在分析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对象特征的基础上,从现实基础、实现途径、组织方式等方面探讨后发国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论文从技术对象自身特点和后发国家面临问题两方面研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对象的特征。论文在分析知识基础与技术努力动态交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政府主导项目是产业关键技术实现从吸收改进到自主创新跨越中的特殊技术努力方式,而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的现实平台就是经历引进使用和吸收改进阶段后逐渐累积的知识基础及基于其而形成的技术改进或创造性模仿能力。研究指出技术集成创新是后发国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的最主要途径,并从模块划分、模块转换、模块层集成和系统层集成等环节分析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集成创新过程。论文指出技术对象特性和后发国家面临问题决定了合作创新网络必然成为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的组织方式,接着从概念引导或开发平台、技术集成、应用和反馈、立项或资金支持等方面分析后发国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中合作创新网络的主体结构。论文以中国干熄焦技术装置自主创新项目为案例进一步分析论证。关键词:追赶战略;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Studyon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DevelopmentoftheDeveloping
Countries’ManufacturinguderCatch—UpStrategy
Abstract
As也eaccelerativepaceofeconomicglobalization.increasingamalgamationofglobalproductionandmarket.andboth“Comparativeadvantages’’and“Theadvantageofbackwardness”facingpredicament,pushingeconomicgrowththroughtechnologicalprogressistherealisticchcitefordevelopingcountries’economiccatch—up.Sodevelopingcountries’economiccatch.upincreasinglydependsontechnologicalcatch-upundertheacceleratedglobalization.Technologicalcatch-uprequiresenhancingthe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TC)continuously.becausenonebutTCdevelopmentCanhelpdevelopingcountriestobe也ewinnerinthecourseofglobalization.Consequently,howtoenhancetheirTCrapidlymustbethekeyissuefordevelopingcountries’catch.up.Withindustrialperspective,也edissertationstudiestheTCdevelopmentmechanismofthedevelopingcountries’manufacturinguderthecatch.upstrategYthroughtheoreticalandempiricalanalysis.BasedonreviewingthepreviousstudiesofTCtheoryfromconcept,element,evolutivetrack,andbuildingordevelopingmechanism,thedissertationinvolvesthefollowingcontents:
Firstly,thedissertationpresentstheTCdevelopmentffameworkofdevelopingcountries’manufacturingudercatch-cpstrategy,basedonextendingtechnologicalcatch-uptheory.Thestudyconcludesfourcatching.upmodelsindevelopingcountries:followingonthesametrajectory,diversilyingonthesametrajectory,growinguponthedifferenttrajectory,andcreatingonthelatertrajectory.FollowingpointsoutthecharactersofTCdevelopmentudercatch-upstrategyareacceleration,aimingatindependentinnovation,comparingwithleaders.andsynergisticgrowth,thedissertationanalyzesthe“industry—firm—nationalproject”ffameworkofTCdevelopment:developingcountriesshouldchangethestatuswithoutcoretechnologyandmakeallnodesofindustrialtechnologydevelopharmoniouslyatindustrial1evel.enhanceTCfrominnereffortsandexteriorsupportsatfirmlevel,andrealizethecoretechnology’Sindependentinnovationandcatch.upatnationalprojectlevel.
Secondly,basedonanalyzingthesynergisticdevelopmentmechanismofindustryandtechnology,thedissertationpresentstheTCdevelopmentmechanismofthedevelopingcountries’manufacturinguderthecatch.uDstrategYatindustriallevel.Thisdissertationpointsout也einchoativepatternofdevelopingcountries’synergisticdevelopmentofindustryandtechnologyiSnotdevelopedcountries“‘technologicalprogresspushindustrialimprovement”but‘‘industrialimprovementpulltechnologicalprogress”.Afterdefiningcoreindustrychainandcoretechnologychain,itconeludesthatdevelopingcountriesmustpushthesynergisticdevelopmentofindustryandtechnologybasedonsynergisticdevelopmentofcoreindustrychainandcoretechnologychain,也enpointsoutcoreindustrychainextensioniSthefoundationofenhancingTC.andpresentsⅡleTCdevelopmentmechanismofdeveloptugIII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countries’manufacturingbasedoncoreindustrychainextension,involvingtwoaspects:developmentof‘'productarchitecturaltechnology.coreelementtechnology.keymanufacturetechnology’’onthecoretechnologychainanddevelopmentof“use.assimilation.independentinnovation”ateachnodeofcoretechnologychain,andanalysesthecaseofTCevolvementofChinaHualuPanasonicAVCCo.LTD.inaudio—visualequipmentindustry.
Thirdly.thedissertationconstructsamodelofTCdevelopmentofdevelophagcountries’manufacturingfirmsbasedonfourdimensions:industrialenvironmentdriving.technologicalcooperativenetwork,outertechnologicaltransfer,andinnertechnologicalefforts;thenmakesempiricalanalysis.AfterdefiningtheTCofdevelopingcountries’manufacturingfwms,thisdissertationanalysesthefactorsforfirm’sTCfromabovefourdimensions.andpresentst11emodelofTCdevelopmentofdevelopingcountries’manufacturingfirms.TheempiricalanalysisbasedonChinesetechnology.intensivemanufacturingfirmsindicates:f1)thefactorsofindustrialenvironmentdrivingallinfluenceTCremarkably.policysupportsandindustialsynergyhavepositiveinfluencebutmarketpressurehasnegativeinfluence.(2)thelongitudinalandtransverserelationoftechnologicalcooperativenetworkhavenoremarkableinfluenceonTCdevelopment,(3)outertechnologicaltransfehasnegativeinfluence,and(4)aboutthedimensionofinnertechnologicalefforts,technologicalinvestmenthaspositiveinfluenceonTCdevelopmentbutinnovationatmospherehasnoremarkableinfluence。Thenthisdissertationdiscussesthereasonoftheexceptionalempiricalresultscombinedwimreality,andmakessuggestionsforTCdevelopmentofChinesemanufacturingfirms.
Lastly.basedonanalysing也echaractersoftechnicalobjectofmanufacturingnationalproject,thedissertafiondiSCusSeSTCdevelopmentmechanismofthedevelopingcountries’manufacturingatnationalprojectlevelfrompracticalfoundation.approachandorganizationalmode.Thedissertationanalysesthecharactersoftechnicalobjectfromtheobject’Sspecialityanddevelopingcountries’maRers,andthedynamicinterrelationofknowledgebaseandtechnologicalefforts.andpointsoutthenafionalprojectiSaspecialtechnologicaleffortforrealizingindependentinnovation,andthatthebaseofTCdevelopmentistheknowledgebasecumulatedfromusingandassimilatingandthecapabilitiesofimprovingandinnovationalimitating.ThisdissertationpointsouttechnologyintegrationinnovationistheprimaryapproachofTCdevelopmentatnationalprojectlevel.andanalysestheprocessofitfrommodularizing,module—switching,module.integration,andsystem—integration.ThedissertationpointsoutcooperativeinnovationnetworkistheprimaryorganizationalmodeforTCdevelopmentatnationalprojectlevelbecauseoftheobject’Sspecialityanddevelopingcountries’matters,anddiscusses也estructureofitfromnotion.1eadingorplatform.technologyintegration,application—feedbacLandsponsoringorfunding,thenanalysesthecaseofindependentinnovationofCokeDryQuenchingTechnique.
KeyWords:Catch—UpStrategy;DevelopingCountries;Manufacturing;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Development—IV—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知识产权的规定,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大连理工大学,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4立复乌L导师签名:——三琴红学位论文题目:纽丝竺隘l蚴丕生丝生幽塑盘日期:—蛆年』L月—工日日期:—d年—L月之≯日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绪论
技术创新被认为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作用(Mansfield,1972;GrossmanandHelpman,1991)[1-2】,无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Leeeta1.1988)【3J、无论是在“领先型"国家还是在“追赶型’’国家(FreemanandSoete,1997)【4j。工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在持续的技术进步进程中不断获取技术能力并将之转化为产品和工艺创新的过程(PackandWestphal,1986)【5】,技术能力是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Lall,1990;OECD,1996;Kim,2000)[6-s】。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威胁,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努力最终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过程中的胜利者(Huq,2004)[91。所以,技术能力的提升应该被作为一项专有的活动来对待、而不应被视为其它活动的副产品(AwandBa仃a,1998)【l01,特别是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形势下的“追赶型”后发国家来说。
1.1选题依据
1.1.1研究背景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起点和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后进国家随时面临着被无情淘汰的危险,因此,后进国家必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追赶发达国家。所以,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热切愿望(林毅夫等,1999)111],十九世纪以来,如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赶超发达国家成为摆在欠发达国家政治领袖和知识分子面前的紧迫课题(Gerschenkron,1962;Lal,1985)[12-13】①。在关于后发国家如何实现对先发国家经济追赶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被理论界较为普遍认同的传统观点,即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
持比较优势观的学者秉持了贸易理论中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思想及其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比较成本思想界定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成本的差异,因而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从事国家之间的贸易会有利于参与国际贸易国家的社会福利改进;要素禀赋学说认为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国际贸易,各国获得最大福利。比较优势观正是基于上述思想出发,认为“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s)"主要是指在不同国家中,由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等)的相对稀缺性不同,同时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从而①引自: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m.经济学(季刊).2002,1(2):269—300.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会影响到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的成本存在差异(樊纲,1998)[14】,因而一个国家的工业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决定了该国工业总体的竞争力(蔡叻等,2003)[15】。所以,持有比较优势观的学者就主张欠发达国家应通过发展资本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等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Lineta1.,1996;樊纲,1998;Lin,2003)[16】【14】[17】,他们认为也正是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提供了落后国家得以发展、追上发达国家的机会与可能(樊纲,1998)1141。
后发优势观起源于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亚力山大 格申克龙的后发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后发国工业化理论的总结,格申克龙阐述了“后发优势(Theadvantageofbackwardness)"一说(Gerschenkron,1962)【l21,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所拥有的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并且这种益处既不是先进国家所同样能拥有的,也不是后进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后发优势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先发国家往往要负担沉重的创新成本(如研发费用),相对而言,它们的相对落后的竞争者就可以避免这种沉重的研发负担并可以便宜地使用已有过时的技术和较为先进的技术(NolanandLenski,1985;林毅夫,2003)[18-19】,同时可以从先发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樊纲,1998)【l41。因而后发优势观认为后发优势是指工业化后来者具有的特殊益处和优势(胡鞍钢,2003)[20】,后发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可以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并使得落后经济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NolanandLenski,1985;樊纲,2002;林毅夫和张鹏飞,2005)[18】【2卜221。
从理论上说,比较优势或后发优势的存在可以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得以发展、并追上发达国家的机会和可能(樊纲,1998)【l41,然而,到目前为止,却极少有落后国家单纯依靠所谓的“比较优势"或“后发优势”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这主要是因为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存在着严重的现实弊端:
首先来看比较优势。后发国家完全遵从比较优势观来发展本国经济,往往会陷入“比较利益陷井”(Todaro,1989;洪银兴,1997)[23-24],即富有“非技术劳动”供给的第三世界国家,由于专门生产“非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些产品的世界需求前景和贸易条件十分不佳,从而陷入停滞的“比较利益”困境之中,这将抑制资本、企业精神和技术在国内的增长。所以,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技术要求简陋的产品的生产国(高鸿业,1982)【251,就根本谈不上经济追赶的实现了。诸多研究也证明比较优势观所认为的后发国家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并未起到如他们所想象的积极效果,ZtllSachsandWarner(1995)、Vincent(1997)、PapyrakisandGerlagh(2004)等都曾验证如果没有技术革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新和制度创新,自然资源的丰裕与经济增长呈现的是负相关关系,即自然资源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陷阱[2乱28】;而梁俊伟(2006)关于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也证明简单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长期经济增长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利益损失,也就是说劳动力要素的福利会使经济增长出现恶化的趋势【291。
其次来分析后发优势。后发优势观认为发展中国家收入、技术发展、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林毅夫,2003)【l9|。后发优势的确是一个令落后者振奋的话题、是落后国家的希望所在(樊纲,2002)【2¨,但是落后并不必然具有后发优势,有学者就曾指出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组国家(大约占世界人口的1/3),它们从1950—1973年黄金时代以来经济正在不断的恶化∞。为什会存在这种局面呢?正是因为后发优势观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正如Abramovitiz(1989)所指出的那样,后发优势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30】。一方面如果发展中国家首先模仿发达国家的现行技术、而后进行创新发明,那么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向发达国家收敛(Acemoglueta1.,2006)[31J,但在现实中对后发优势的偏好往往使后发国家形成对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性,这样便会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技术发展怪圈,这样,后发国家经济就有踏入低工资、低技能、低增长发展模式的“陷阱”的危险(FreemanandSoete,1997)【4】。另一方面,后发优势观往往忽略了先发国家的意识与行为,面临后发国家的追赶,先发国家会不断地通过研发创造出新技术以保证其领先地位,同时还采取有限制的技术出口策略,这样后发国家所需的尖端技术、核心技术等就无法通过引进方式获得(郭熙保和文礼朋,2007)[32J。所以,后发优势观所倡导的技术模仿可能使后发国家在短期内取得较好发展,却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诸多隐患,甚至可能使长期发展归于失败。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更是给后发国家经济追赶的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生产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逐渐由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区组成,而不是由各国经济通过贸易和投资流动连接而成,区域或国家只是分支单位而己(UNCTAD,1991)【33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之间产品、服务及资本的生产和市场方面日益增加的交互依赖和一体化过程,这一过程导致了世界各国经济主体之间国际交易范围和形式的扩展和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NarulaandDunning,2000)【34】。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会导致以国家为边界①[英]安格斯 麦迪森(AngusMaddison)编着.伍晓鹰,许宪春,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世界各国经济逐渐融合为一个自发的全球统一经济体系(Hill,2002)[35】,在这个统一经济体系中,生产和市场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特征。一方面,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产和市场的一体化,会给比较优势观以致命的打击一生产要素的自由化流动和跨国生产行为的日益增多导致比较成本和要素禀赋的国别特征渐趋消失;另一方面,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生产和市场的一体化,也会给后发优势观带来巨大难题——同一市场竞争导致的利益冲突会使发达国家限制对后发国家的技术转移,因而后发优势观倡导的技术引进和模仿行为会变得尤为艰难,甚至在自由贸易情形下,发达国家会通过牺牲欠发达国家的利益来获得自己的快速技术进步(Young,1991)1361。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最主要的挑战就是追赶发达国家(HsiaoFrankandHsiaoMei.Chu,2004)【371。虽然很多落后国家迫切希望实现追赶、并在为之努力,但现实是,在快速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却日益增大(樊纲,2000;Jin,2005)[38-39】。这是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所不愿见到的结果,然而现实却是,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及快速经济全球化给其带来的冲击,遵循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重点发展低技术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和单纯依靠技术引进与模仿,是很难帮助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并追赶发达国家的美好愿望。所以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难以发挥、快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竞争加剧的情势下,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就必然成为后发国家实现追赶战略的现实选择。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上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的差距。由于长期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导致技术基础薄弱和发达国家愈加有意识的限制性技术转移策略使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陷入了与发达国家差距愈来愈大的窘境,“技术过时化"、“技术低端化’’、“技术空心化”等成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较好地把握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凭借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和技术引进、基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加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剧,尽管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举足轻重地位,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中地位的攀升(吴晓波,2006)【40]。总体上看,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薄弱、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制造业多数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都有10一20年的差距,所以,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掌握~系列产业的核心技术,才可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李廉水和杜占元,2006)…】。而日本、韩国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经济上实现成功追赶的经验也验证了技术追赶在经济追赶中的关键作用,日本正是秉持“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等思想不断推进本土技术能力提升,从而实现了战后经济的腾飞、~跃成为世界技术和经济的领先者;而也有学者认为韩国的迅速工业化可归之于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基于其产业中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而形成的技术变革①。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已经表明,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Romer,1990;Jones,2002)【42郫】,无论是在“领先型”发达国家还是在“追赶型”后发国家,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快速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来说,其对发达国家经济的追赶愈来愈依赖于技术的追赶,而技术追赶只有通过取得创造和改进的能力才能获得成功(FreemanandSoete,1997)【4】。那么,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技术引进使用到技术改进tug,]造的演进,就是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所以有学者指出工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在持续的技术进步进程中不断获取技术能力并将之转化为产品和工艺创新的过程(PackandWestphal,1986)【5】,技术能力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Lall,1990;OECD,1996;Kim,1999)[6-8】,而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努力最终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化过程中的胜利者(Huq,2004)【9】。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提升技术能力,就应成为旨在追赶的后发国家经济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必须要关注的议题。1.1.2问题提出
既然技术能力提升对于快速全球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经济增长和追赶至关重要,如何提升技术能力就必然会成为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中要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尤其是中国学者的研究②主要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视角出发来开展研究,但前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追赶是国家行为,与企业行为的目标可能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对于后发国家经济增长可能会有重要贡献、而未必会必然带来后发国家的经济追赶固,况①KimL.ImitationtoInnovation:TheDynamicsofKorea’sTechnologicalLearning[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
②如中国出版的技术能力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视角的,有魏江的“企业技术能力论”(科学出版社,2002)和“知识学习与企业技术能力增长"(科学出版社,2006)、安同良的“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4)、唐春晖的“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与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等。
③如遵照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后发国家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不同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组装环节,这样,即使后发国家企业通过技术努力促使自身的技术能力提升,也许会带来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核心技术的缺失状态很难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长期追赶。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且国家整体的技术能力并不是所有孤立发展起来的企业技术能力的简单累加(Salomoneta1.,1994)m】。所以,以产业技术能力提升为视角来开展研究就会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追赶更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可以将目前相对分散的关于技术能力提升的不同技术主体行为的研究(如政府政策、企业努力等行为)纳入一个系统的研究框架。而为了快速有效地提升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必须要明晰以下问题:后发国家的经济追赶如今主要依赖于技术追赶,经济追赶和技术追赶必然会对产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特定的要求,那么,追赶导向下后发国家产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应具备怎样的特征昵?为了有效地实现追赶,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就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努力行为来支持,那么在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系统框架中包含哪些层面的内容呢?而不同层面的技术能力提升机制一定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各个层面又是各自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来促进技术能力提升的呢?这些也正是开展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1.1.3研究意义
提升技术能力实现自主创新是快速全球化形势下后发国家追求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追赶发达国家的现实选择。日韩等国纷纷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实现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也已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①。所以,进行关于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于走出后发国家经济追赶的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的理论与现实困境、还是对于指导后发国家实实在在地开展提升产业技术能力以实现自主创新的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从产业视角来研究技术能力的提升问题、将产业中不同层面的技术努力和能力提升机制纳入到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之中,考虑到产业技术能力提升机制不同层面内容的协同,可以形成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后发国家技术能力提升理论图景。而立足经济追赶来研究后发国家的产业技术能力提升问题,将会使该问题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更强,同时也有助于人们跳出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的思维范式。这样,立足追赶战略、从产业视角来研究后发国家的技术能力提升,将可以克服己有相关研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研究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应具备的特征、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以及各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又是如何等问题,明晰各个层面提升技术能力所应采取技术努力行为的方向,可以为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实践中的不同主体制定更为清晰和更具针对性的努力方案提供直接指导。这样,开展的关于追赶战略下后发国①参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
一6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将会对后发国家经济工作者摒弃比较优势观和后发优势观的局限、积极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追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2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研究对象
本论文将以制造业为对象、从产业技术能力提升视角来开展研究。因为制造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女HForbesandWield(2002)就指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无论是十八世纪的英国,还是今天的中国[45】。尤其对于“追赶型”后发国家来说,制造业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充当着主导角色,以中国为例,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2003年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80%、就业人数占中国工业的78%、制造业产品出口占中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①,所以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差距又很大,如《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整体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②。因此,考虑到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将更具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问题。同时,考虑到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产品或技术特性的不同,基于Utterback(1994)研究技术创新差异时的“装配产品(AssembledProducts)"与“非装配产品(Non.assembledProducts)”分类方法m]@,本研究主要以装配产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案例采集和问卷调查数据均来源于装配产品制造业。
1.2.2研究内容
本论文围绕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总体框架及不同层面的技术能力提升机制展开研究,具体的章节安排与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抛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最后阐述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①李廉水,杜占元(主编).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②同上。
③装配产品主要是指由多部件组成的、工艺过程较为离散的产品,如电器、汽车、机械装备等;非装配产品主要是指构成较为简单、工艺过程较为连续的产品,如玻璃、钢铁等。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
第二章,技术能力研究综述。从技术能力内涵、技术能力构成要素、技术能力演化轨迹、及技术能力建立与提升机制四个方面回顾了已有学者在技术能力领域开展的研究,并在总体评述的基础上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框架。在快速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追赶愈来愈依赖于技术的追赶。本章首先回顾了已有研究对技术追赶问题的论述,结合世界几个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的实践,对产业技术追赶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同轨道跟随型、同轨道差异型、后轨道崛起型及异轨道创造型四种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接着分析了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应具备的特征。最后,重点研究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框架——应包括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政府主导项目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而明晰了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努力的方向。
第四章,后发国家制造业产业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本章首先探讨了后发国家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其与发达国家产业与技术协同发展机理的不同。其次,在界定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后发国家制造业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协同发展的机理。接着,.指出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需要基于产业链的延伸,在论述后发国家制造业核心产业链延伸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和分析基于核心产业链延伸的后发国家产业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最后,以华录松下公司在视听设备产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历程为例进行深入的案例剖析。
第五章,后发国家制造业企业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首先在界定了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的内涵和分析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提出相关理论假设的同时构建了后发国家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制的“产业环境驱动——技术合作网络——外部技术转移——内部技术努力"四维度理论分析模型。其次,分析了实证研究的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情况、问卷设计与变量测度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接着从研究模型拟合优度指标和假设检验情况两个方面介绍了实证分析结果。最后,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总体结果的全面分析、异常结果的深入讨论及对实践的管理启示三个方面内容。
第六章,后发国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政府主导项目在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首先分析了后发国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对象的特征——包括技术对象自身的特性和后发国家面临的问题。其次,在分析后发国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的现实基础、实现途径及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指出后发国家制造业政府主导项目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的整合框架。最后,从现实平台、实现途径、组织形式及绩效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干熄焦技术装置自主创新项目层面的技术能力提升机制。
多变世界环境,中国企业如何持续提升技术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指出论文研究中的局限性,最后对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1.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论文研究坚持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涉及主要问题研究的时候,首先在广泛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理论研究构建出理论框架或模型,然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实证分析以进一步论证或检验理论框架或模型。研究中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1)文献分析。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迄今有关技术能力的理论文献从技术能力内涵、构成、演化轨迹、建立和提升机制等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已有研究的进展和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明确本论文开展研究的方向。
其次,在涉及到本论文具体内容的研究时,为了建立相应的理论框架或模型,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进行综述分析,在推演、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论证,以提出本文的相关研究假设、理论框架或模型。
(2)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一种,一般分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在本论文中采用的是单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系统分析,进一步论证之前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理论命题、框架或模型。本论文在进行案例研究时,遵循“确定研究问题——制定案例研究方案——收集案例信息——案例信息分析——形成案例研究报告”的研究流程。研究问题和方案都是根据之前的理论研究来确定。为了保证案例信息的客观性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本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多种途径采集案例信息和数据:首先,是通过相关公共网站和报刊杂志搜集案例对象的行业或技术背景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其次,通过案例对象相关网站、报纸杂志上关于案例对象相关信息的报道和介绍,对案例对象形成初步认识;最后,在对以上两方面信息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实地访谈和调研计划,目标明确地和案例对象相关人员进行多轮多人次深入的、面对面的访谈,准确掌握案例对象的关键信息,同时,通过沟通获得了部分有价值的档案和文件材料。然后在对案例信息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案例研究部分内容。
(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也是一种实证研究,往往是用来发现复杂现象中其关键作用的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①。本论文是在研究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企业层面技术能力提升机制时采用了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用来进一步检验和论①GhauriP,O-ronahaugKKristianslundI.ResearchMethodinBusinessStudies:APracticalGuide[M].NewYork:PrenticeHal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