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复刻与重构,即传记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两大理
念,尤其是对于音乐家传记片而言,电影需要糅合音
乐、传记文学等多种艺术载体的特征,片中情节框架
与人物形象又必须取材于现实。因此,传记电影大多
选择描绘传主在典型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却又不排斥
合情合理的润色、修饰甚至虚构,在对照式的呈现之
余,以浓墨重彩的影视渲染,引导观众进一步认识传
主。由于历史原型的存在,传记类影片的拍摄相比普
通剧情片所面临的观众压力更大,既需要令影片具有
相当比例的精准复原,紧贴历史原型,同时对历史做艺
术化的创新处理。以《波西米亚狂想曲》为例,该影片
的叙事主体是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丘里,以及他所
开创的华丽摇滚艺术,从精神层面而言,更是个体生
命追求人性解放的历程。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表现这三重主题,决定了一部传记电影能否突破“人”
的层次,达到历史还原与思想指引的高度。这就要求
制作团队在充分尊重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完成历史单
一话语的全新立体化架构,为观众提供多角度理解人
物的可能。致敬摇滚巨匠弗雷迪,的确是影片的创作
初衷,与此同时,它更多地聚焦于辉煌背后的故事,借
由音乐这座桥梁连接了不同时空,再现了他传奇人生
中美好、激情、痛苦和挣扎的经历,从人生态度、友
情、爱情和家庭多角度刻画人物角色,在复刻乐坛传
奇的基础上,完成对摇滚精神的影视化诠释。
一、从复刻到嵌合:音乐影像上的雁过
留声
音乐人物的影视传记,始终限定在传主自身艺术
理念的框架内,它所复刻的不仅是传主的人物形象与
创作历程,更是审美价值上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同
样讲诉音乐家人生经历的传记片中不乏颇具争议的作
品,例如《我不在那里》《席德和南茜》,但本片却能
在众多同类型的优秀影片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史上
最卖座的音乐片,这离不开电影在影像与精神层面的
大众对接。
在传主形象的塑造上,《波西米亚狂想曲》力求
神形兼备,对皇后乐队的还原程度可谓惊人,不管是
角色造型、形体还是神态都几乎达到了克隆级别。拉
米•马雷克在出演弗雷迪•莫丘瑞之前对这位摇滚巨匠
的生平经历做了细致的研究体会,在观摩其生前演唱
会视频、采访音像资料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自己
代入角色中去。在初步完成对“形”的模仿后,电影制
作团队以敬畏之情,开始塑造影片的精神内核。许多传
记电影将形而上的内容置于最高处,作为人文精神在
电影领域的拓展,以演绎传奇为主旨的传记片更需要
高举双臂的姿态,去拥抱那些不肯媚俗的心。就像《波
西米亚狂想曲》中的经典片段——皇后乐队1985年温
布利球场“拯救生命”演唱会。为了精准还原这一被赵去非
——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抒写摇滚传奇
【作者简介】 赵去非,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国音乐文化、中外音乐比较、音乐欣赏与评论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互联网+”与中外音乐观念交互影响研究》(编号:17BD08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