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品
思维的活跃与语言的活力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赏析
○林培明
(广州大学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100)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曾载于1942年6月18日延安《解放日报》。讲演深刻地揭露了党八股的罪状和它对革命工作的危害,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内容,阐明了抛弃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重大意义。
主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整风运动,题是“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战斗檄文。它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是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对指导延安整风运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反对党八股》本身就是一篇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范文。今天读来,仍深深感受到它的活力与语言魅力,突出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思维活跃,论证自由
在《反对党八股》讲演中,毛泽东一口气列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二、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三、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五、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六、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八、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而八大罪状的排列也很有讲究。1—5条是讲党八股的具体表现,其中1—3条可以说是属于思想内容方面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内容空洞,“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动机不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是目的不明;4、5两条可以说是属于表现形式方面
中药铺”是形式主义;第6条是剖析根源:“不负责任,—“流到处害人”是“责任心不足”;7、8两条讲危害———“传播出去,祸国殃毒全党,妨害革命”及后果——
民”。八条罪状的分析批判是从表现到根源,又从危害到后果,体现了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原则,这完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文章的结构则是看似随意而内在严谨。比如说在列举党八股的八条罪状时,既各有侧重,又互有联系。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更是形式自由而生动活泼。从全文看,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分项列举的论证方法,使人一目了然,得其要领。从各自然段看,有例证法、引证法、类比法,还间或使用喻证法、设问法。由于方法多变,使得形式生动、活泼,避免了呆板的抽象说理,读者也在强有力的、无可辩驳的论证面前,受到一次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列主义文风的教育。在论述每个问题时,都按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行文,有条不紊,逐层深入。最突出的如谈“学习语言”这一问题时:文章先数党八股语言干瘪的罪状,再提出要学习语言的问题,接着分析为什么要学与怎样学,条分缕析,十分清晰。
二、语言生动,挥洒自如
本文运用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语言,把道理讲成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俗语、语、方言词和比喻,使文章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
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对牛弹琴”、“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
94
语
文学刊
的:“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是缺少文采,“甲乙丙丁,开
2007.2
基础教育版
例如“瘪三”、“蹩脚”;谚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歇后语,例如“赖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
语言泼辣,是语言生动的又一个另外,态度明朗、
形式。如作者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把“语言无味”则直斥为“面目可憎,像个瘪三”;把现象罗列的形式主义称为“开中药铺”,而且“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而对于搞这种党八股的人,作者则予以辛辣的嘲讽,“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仿佛像个才子”。真是一针见血,观点鲜明。
又如在批判“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时,作者举了一个写“标语”例子,并说:“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这说法确乎有“辣”味。但如果不是这样说,恐怕难以触动当事
人的神经,不会引起重视。因为当事人在写标语时,显然没有明确的目的。“标语”是写给领导看、还是有文化的干部看?给老百姓看、还是自己欣赏?如果是给老百姓看,而当时老百姓认字的百分率非常低,要学只有两笔的“人”字已很不容易,何况还要多加“三撇”呢!作者接着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这样一分析,这“辣”也就在情在理了。
毛泽东的语言功力是很深厚的,已经达到了“信手拈来,皆成妙句”的境界。在《反对党八股》文中,就可略见一斑。如果我们结合毛泽东的诗词、书法综合来看,更可以看到庄子的恣肆、老子的深邃、怀素的狂放与李白的洒脱。文如其人,此之谓也!
(上接93页)
态度继续人生追求,有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儒、释、道哲学的影响。他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宏博开放,兼容并采,灵活通脱,各有所用。此处苏轼的解脱良方源自佛道两家的哲学。“变”与“不变”的理论源于庄子的自然主义与齐物论,也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庄子从生命本源把人融合到自然之中,认为人是自然之气的化生,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反对改变自然,追求听任自然,天人合一。他强调生命最根本的要素是保存和发不要为展自身,不要为外物所役,不要为外物所累,外物所局限。因此,它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而大声呐喊,反复重申生命存在的根本趋向是保持本真,自然任性。在庄子看来,无论大小、高下、荣辱、生死等都是相对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没有明确界限的。道家文化就像清澈的泉水,让苏轼透过水面注视自己,重视自己,使冲动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感受生命原色的纯洁和自由。使他在人生的疾风暴雨面前自我调适,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怨物尤人。佛家禅宗的教义也是他解脱痛苦,求得心理平衡的灵丹妙药。禅宗提倡“本心即佛”,即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人的内心才是一切。人之所以受尽重重苦难,遭尽种种折磨,有无穷烦恼,是因为人的心灵
不能解脱、超越尘世的种种滞累。这种简便的心理平衡方法使苏轼终于悟出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终于以主观的精神力量把握了自己,不为外界所左右,认为一切都不过是“心的幻象,所以痛苦可以在内心中化解,欢乐也不必过于欣喜,世事沧桑不过是过眼烟云,求得本心宁静便是红尘的解脱,沉浸于无欲无念的状态便是无上的幸福。”(葛兆光《禅宗与第60页)至此,苏轼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社,1986,精神危机解除了。在体悟了人生的意义之后,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了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因此,一提起苏东坡,他总是给人以亲切、超越的文化体验,让人感到他的不同流俗。无论快乐、或悲哀降临,他总是温和与微笑着接纳。所以,苏东坡也是一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喜爱和尊敬的人物。
《前赤壁赋》是公认的经典美文,作者将跌宕起伏的情感、深邃辩证的人生哲理,借助山水、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加以渲染、烘托和阐述,诗情、画意、哲理浑然一体,极具艺术魅力。
注:文中引文,注明以外,皆出自《前赤壁赋》
95
语
文学刊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