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金匮要略》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E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从新》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3.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史著是 B A.《伤寒杂病论》 B.《诸病源候论》
C.《难经》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4.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者是 C A.扁鹊 B.华佗
C.陈无择 D.刘宗素 E.张从正 5.我国第一部脉学史著的编撰者是 A A.王叔和 B.刘宗素
C.张从正 D.李杲 E.朱丹溪
6.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医家是 C A.张从正 B.李杲
C.刘宗素 D.朱震亨 E.王叔和 7.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内生”的医家是 D 7.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医家是 D A.李时珍 B.朱震亨
C.张从正 D.李杲 E.刘宗素 8.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医家是 B A.张仲井 B.张从正
C.王叔和 D.李杲 E.张井岳 9.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C A.李杲 B.张井岳
C.朱震亨 D.张从正 E.李时珍 10.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史著是 A
A.《针灸甲乙经》 B.《铜人腧穴针灸经》
C.《针灸资生经》 D.《针灸大全》 E.《针灸聚英》 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为 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C.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首 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 A.叶天士 B.吴又可
C.吴鞠通 D.吴琨 E.汪昂
13.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提 出“瘟疫”病因为“异气所感”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吴琨 E.以上都是
14.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首 创“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B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吴琨 E.以上都不是 15.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对 C
A.症状和体征的概括 B.病因和病位的概括 C.病因和病机的概括 D.病机与病位的概括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CDE
A.《内经》 B.《类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2.金元四大家指的是 ABCE
A.刘宗素 当为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李时珍 E.朱震亨 3.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 AD
A.整体观念 B.恒动观念 C.辨证论治 D.辨证施护 E.着眼于病,立足于防治
4.中医护理学的任务有 ABCDE
A.预防疾病,维护健康 B.既病防变,控制病情 C.病后调护,促进康复 D.积极养护,以防复发 E.适度锻炼,养生防病
5.对温病学理论体系构筑贡献之大者,莫过于 ABD A.叶桂 B.薛雪
C.吴琨 D.吴瑭 E.汪昂 三、判断题:
1、辨证论治之“证”指的是症状。(×)
2、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
4、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组成的,是以五脏为中心的。(√ ) 5、中医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病论治。(×) 6、同病异治是因为药不同。(×) 7、异病同治是因为证相同。(√ ) 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 )
9、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 10、整体观念包括: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第一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阴阳的可能性,后半夜为 C 1.根据阴阳的可分性,后半夜为 C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阳中之太阳 2.自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属 C A.阴制约阳 B.阳制约阴
C.由阳转阴 D.由阴转阳 E.阴阳平衡 3.“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说明了阴阳的 C A.相互对立 B.相互依存
C.相互消长 D.相互转化 E.对立统一 4.“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 D A.阴阳的对立 B.阴阳的消长
C.阴阳的互根 D.阴阳的转化 E.阴阳的相互制约 5.阴阳是指 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B
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E.土和火 7.在医学领域中,下列哪项功能属阴 D A.推动 B.兴奋
C.亢进 D.滋润 E.温煦 8.下列哪项属于阴的症状 D A.声高气粗 B.多言躁动
C.舌苔黄腻 D.脉象细涩 E.脉象洪大 9.肺病使肾属于当为“肺病及肾” E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0.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 A.心病及肝 B.肺病及肾
C.肾病及肝 D.肝病及脾 E.脾病及肾 1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B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及母
12.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酸则伤 B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3.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五味入五脏,多食咸则伤 E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4.五液中属火的是 C
A.泪 B.涎 C.汗 D.涕 E.唾 15.根据五行归类,五体中属木的是 B
A.脉 B.筋 C.目 D.肉 E.泪 (二)多项选择题
1.人体脏腑分阴阳,属于阳者有 AC
A.胃 B.心 C.大肠 D.肺 E.肾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BDE A.阴阳依存 B.阴阳对立
C.阴阳盛衰 D.阴阳消长 E.阴阳平衡 3.阴阳的消长是 AD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稳定的 D.无条件的 E.有条件的 4.中医学概括阴阳失调主要有 ABCD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转化 E.阴阳消长 5.下列各征象中属阳的有 ACD A.色泽鲜明 B.语言低微
C.呼吸有力 D.脉浮数 E.脉细数 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CD 三、判断题 A.肾主藏精 B.肾主藏血 1.一般来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C.肾主水 D.肾主纳气 E.贮尿和排尿 的、兴奋的等都属于阴的范畴。(Χ) 三、判断题 2.五行中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五脏是指心、肝、胆、胃、肾。(Χ) 以次相生,如环无端,生化不息。(√) 2.奇恒之腑是指胆、脉、脑、筋、骨和女子胞。(Χ) 3.五行中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金,金克木,木克火。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Χ) 4.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主藏血。(Χ) 4.五行中相乘的次序是:木乘土,土乘火,火乘水,水乘金,金乘木。5.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的气为卫气。(Χ) (Χ) 6.六腑是指胆、胃、大肠、肝、脾、膀胱。(Χ) 5.五行中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水,水侮火,火侮土,土侮木。7.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形成密切的联系。(√) (Χ) 8.肾藏精,精化为气,布散到全身,是通过三焦起作用。(√) 6.色泽晦暗,语言低微,呼吸无力,脉细数等属于阴的范畴。(√) 9.“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因为心主血脉。(Χ) 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相互转化。(Χ)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Χ)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 9.五脏为阴,心为阴中之阳。(√) 10.阴阳是指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Χ) 第二章 藏象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脏腑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 D A.五脏 B.六腑 C.五脏和六腑 D.脏、腑和奇恒之腑 E.奇恒之腑 2.五脏是指 C A.心、肝、胆、肺、肾 B.心、肝、胆、脾、肾 C.心、肝、脾、肺、肾 D.心、肝、脾、胃、肾 E.心、肝、胆、胃、肾 3.在脏腑之中,生命活动的中心为 C A.心 B.脑 C.五脏 D.六腑 E.奇恒之腑 4.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 B A.脑 B.心 C.肝 D.五脏 E.六腑 5.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包括 E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形体、官窃 E.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 6.神之舍为 A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7.心在五行中属于 B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8.推动血液循于脉中,周流全身的是 E A.心阴 B.心阳 C.心脉 D.心脏 E.心气 9.肺在五行中配属为 D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0.多汗和易感冒,大多是因为 A A.肺气虚 B.肺血虚 C.肺阴虚 D.肺阳虚 E.肺虚 11.外邪袭肺,多从哪个部位而入 C A.皮肤 B.口腔 C.鼻喉 D.肺卫 E.腠理 12.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C A.水谷 B.精微 C.水谷精微 D.脾、胃 E.以上都不是 13.把水谷精微通过传输和散精作用上输于肺的脏器是 B A.胃 B.脾 C.肝 D.胆 E.小肠 14.中医的“膻中”是指 C A.心 B.肺 C.心包 D.肝 E.肾 15.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腔中,以滋养 D A.脑 B.脏腑 C.经络 D.骨骼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的生理功能是 BC A.宣散卫气 B.推动血行 C.主藏神 D.开泄汗液 E.主全身之气 2.胃又称 ABCDE A.胃腔 B.太仓 C.水谷之海 D.受盛之官 E.水谷气血之海 3.胆为奇恒之府的依据是 AB A.形态中空 B.胆藏胆汁 C.胆汁且消化 D.胆与肝相表里 E.胆不直接转化饮食物 4.肝藏血的功能包括 ABC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防止出血 D.生成血液 E.推运血液 10.与肾相表里的脏腑是三焦。(Χ) 第三章 经 络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肺经属于 A 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足三阳经 D.足三阴经 E.奇经八脉
2.大肠经属于 B
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足三阳经 D.足三阴经 E.奇经八脉 3.手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C A. 心包 B.胆 C.三焦 D.小肠 E.胃 4.下列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手太阴与手太阳 B.足厥阴与足少阳 C.阴维与阳维 D.任脉与督脉 E.阴跷与阳跷 5.十二经脉的交接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 B.阴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交接 C.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交接 D.阴经与阴经多在胸部交接 E.阴经与阴经多在四肢部交接 6.任脉属于 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五络脉 7.手厥阴心包经与下列哪经相表里? D A.手阳明大肠 B.手少阴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阴肺经 8.手少阴心经与下列哪经相表里?A 8.手少阴心经与下列哪经相表里?C A.手阳明大肠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阴肺经 9.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 B 9.下列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正确的是 B A.心、小肠、胃 B.心包、三焦、胆 C.大肠、胃、肺 D.肝、胆、肾 E.脾、心、肾 10.脾的经脉名称是 E A.手太阴 B.足阳明 C.足少阴 D.手厥阴 E足太阴 11.“阴脉之海”是指 C A.督脉 B.冲脉 C.任脉 D.带脉 E.以上均不是 12.“阳脉之海”是指 A A.督脉 B.冲脉 C.任脉 D.带脉 E.以上均不是 13.“十二经脉之海”是指 B A.督脉 B.冲脉 C.任脉 D.带脉 E.以上均不是 14.带脉的功能为 B A.涵蓄十二经气血 B.约束纵行诸经 C.调节全身阳经之气 D.主管一身之表里 E.以上均不是 15.下列除( )外均是络脉特点 E A.纵横成网络 B.主要由腕踝部分出 C.较细小 D.走向表里经脉 E.走行较深部 16.下列除( )外均是经脉特点 E A.运行气血主干 B内属腑脏 C.外络支节 D.表里相合 E.走行浅而易见 17.下列经脉除( )外均是阳经 D A.阳跷脉 B.阳维脉 C.阳明经 D.冲脉 E.带脉 18.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 D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9.下列关于奇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奇经八脉指督、任、冲、带等八脉 B.不直接属络五脏六腑
C.直接属奇恒之腑 D.奇经八脉中督、带、阳维、阳跷属阳 E.只有督脉任脉有络脉
20.下列关于奇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C
C.寒性凝滞,痹阻经脉 D.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E.寒邪偏盛,阳气受损
5.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B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6. 七情内伤至病,最多见于 B
A.心、肺、脾 B.心、肝、脾
C.心、肝、肾 D.心、肺、肝 E.心、肺、肾 A.不直接属络脏腑 B.一般不参加气血流注 C.都没有所属的经穴 D.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E.督任参加流注称十四经流注 (二)多项选择题
1.手、足三阴的体表循行规律是 A C D A.太阴在前 B.少阴在前
C.厥阴在中 D.少阴在后 E.厥阴在前 2.手、足三阳的体表循行规律是 ABE A.阳明在前 B.太阳在后
C.太阳在前 D.少阳在后 E.少阳在中 3.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是 ABCDE
A.不直接隶属于脏腑 B.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C.有一定的循环路线 D. “别道奇行” E.以上都是 4.经络的连属部分是 CDE
A.十二经别 B.十五络
C.内属脏腑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5.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络是 A B 5.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络是 CD
A.阴维脉 B.阳维脉 C.阴跷脉 D.阳跷脉 E.十二经筋 6.十二经脉中,连目系的经脉有 BD
A.脾经 B.心经 C.肾经 D.肝经 E.肺经 7.属于经脉的是 ABC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别
C.奇经八脉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8.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BC A.督脉与任脉为表里 B.足厥阴经与足少阴经为表里 C.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为表里 D.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为表里
E.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为表里 9. “奇经”不同于“正经”,其具体区别是 ABC
A.无表里相配关系 B.不与脏腑直接络属 C.上肢部无奇经分布 D.不属经脉 E.下肢部无奇经分布
10.分布于腹面的经脉有 ACD
A.足少阴 B.手厥阴
C.足阳明 D.足太阴 E.手太阴 三.判断题
1.孙络是指络脉中最小的分支。(√)
2.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督脉。(×) 3.起于胞中的经脉有督脉和任脉。(×) 4.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5.络脉分布于人体较深处 (×) 6. 经脉分布于人体较深处(√)
7.阴维阳维二脉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 8.任脉统束纵行诸经(×)
9.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10.手三阴经从手走胸(×)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
A.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B.脏腑功能紊乱
C.气血淤滞 D.水液潴留 E.气机失常 2.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错误的是 A A.怒则气乱 B.喜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思则气结 E恐则气下 3.以实证而言,错误的是 B
A.神识狂妄 B.五心烦热
C.小便不通 D.痰涎壅盛 E.胸闷脘痞 4.寒邪致病,引发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是由于 D 4.寒邪致病,引发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 D
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7.暑邪为病,症见汗多,气短,乏力,是因为 C A.暑性炎热 B.暑多挟湿
C.暑性升散 D.暑扰心神 E.暑为阳邪 8. “至虚有盛候”是指 C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虚实并见 9.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甚则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属于 B
9.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甚则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属于 C
A.悲则气消 B.思则气结
C.惊则气乱 D.恐则气下 E.怒则气上 10.虚证的病理特点是 D
A.邪正交争 B.正邪相持
C.正虚邪盛 D.正虚邪不盛 E.邪胜正衰 11.瘀血引起的疼痛以( )为主。 A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E.钝痛 12.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D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13.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C A.痰 B.饮 C.水 D.湿 14.湿邪困遏作痛的特点是 A
A.重痛 B.胀痛 C.冷痛 D.隐痛 E.刺痛 15.阳盛格阴是指 A A.真热假寒 B.表寒里热
C.热证转寒 D.真寒假热 E.寒证转热 (二)多项选择题
1.易伤津耗气的病邪有 ABC
A.火邪 B.燥邪 C.暑邪 D.风邪 E.湿邪 2.形成瘀血的原因是 BCE
A.三焦气化失司 B.气虚、气滞
C.血热、血寒 D.思虑过度 E.外伤出血 3.中气下陷证可见 ABD
A.久泻久痢 B.头晕目眩
C.便中夹血 D.小便浑浊如米泔 E.大便干结 4.疫病发生与流行,多与哪些因素有关 ABC
A.气候的反常变化 B.预防隔离不利 C.空气、水源或饮食物受到污染 D.情志因素的影响 E.气机升降失调得影响
5. 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D A.喜 B.怒 C.悲 D.惊 E.恐 6.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 ABC
A.痰 B.饮 C.水肿 D.气喘 E.瘀血 7.气机失调主要包括 ABDE
A.气滞 B.气逆 C.气虚 D.气闭 E.气陷 8.属于善行数变的特性是 AD A.病位游移 B.动摇不定症状
C.易汗出 D.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E.易伤人上部 9.虚实的病理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两方面的盛衰消长变 CD A.气 B.血 C.正气 D.邪气 E.阴阳 10.影响正气的因素有 ABCD A.体质 B.生活环境
C.精神状态 D.营养状况 E.生活习惯
三、判断正误题
1.温燥多见于深秋近冬之季。(× )
2.六淫之中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暑”。(√)
3.患者急性发病,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 舌苔黄。其病机是阳盛格阴。(× )
4. 湿邪侵犯人体常出现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 血,小便浑浊等症状,主要是由于湿性趋下。(× ) 5. 在发病过程中,邪气的作用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6. 火的特性是曲直。(× ) 7. 可致“首如裹”的邪气是寒。(× )
8. 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其病机是阴阳 格拒。(√)
9. 脾在志为怒(× )
10. 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是津液。(√)
第五章 诊法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望神重点是观察 C
A.面色 B.神情 C.两目 D.形体 E.姿态 2.面部青色主病,错误的是 D
A.寒证 B.痛证 C.瘀血证 D.水饮证 E.惊风 3.舌质淡白光莹,属于 B
A.气血两亏 B.阳虚证 C、寒凝 D、血瘀 E、阴虚 4.症见身目发黄,发热,口苦,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尿黄,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A A.肝胆湿热 B.肝胃不和
C.湿热蕴脾 D.肝阳上亢 E.心火亢盛 5.青色与黑色的共同主病为 B
A.寒证、湿证、虚证 B.寒证、痛证、瘀血 C.湿证、瘀血、惊风 D.水饮、瘀血、痛证 E.惊风、痛证、寒证
6.诊断为正常舌象,哪一项是错误的 E
A.舌质淡红 B.舌苔薄白
C.舌体活动灵活 D.舌体柔软 E.舌质娇嫩
7.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 D A.有神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E.以上都不是
8.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B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E.血虚 9.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C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E.消化不良 10.大便有腥味为 C
A.消化不良 B.胃热证
C.虚寒证 D.实热证 E.以上都不是 11.下述哪项不属于四诊的内容? D
A.望色 B.诊舌 C.切脉 D.诊病 E.嗅气味 12.“望色十法”中,面色由夭转泽,说明 E
A.病邪自里出表 B.病由阴转阳
C.病由实转虚 D.病虽久而邪将解 E.病由重转轻 13.下列哪一项的二种脉象不是相反的 E
A.洪脉与细脉 B.滑脉与涩脉
C.弦脉与濡脉 D.长脉与短脉 E.滑脉与动脉 14.虚脉与浮脉的主要区别是 A
A.力量的不同 B.脉位的不同
C.至数的不同 D.节律的不同 E.流利度不同 15.下列哪一种脉象亦为平人之常脉 A
A.缓脉 B.洪脉 C.实脉 D.大脉 E.紧脉 (二)多项选择题
1.滑脉可见于 ABCD
A.实热 B.食滞 C.痰饮 D.平人 E.血瘀 2.患者出现镜面舌提示 ABCD
A.气阴两伤 B.胃阴枯竭
C.气血不足 D.胃气将竭 E.阴阳两亏 3.淡白舌主 ABC
A.血虚 B.阳虚 C.气虚 D.阴虚 E.瘀血 4.诊断为正常舌象,下面哪些是正确的 ABCD
A.舌质淡红 B.舌苔薄白
C.舌体活动灵活 D.舌体柔软 E.舌质娇嫩 5.眼眶周围色黑是因为: BCD 5.眼眶周围色黑是因为: BCE
A.瘀血 B肾虚 C.水饮 D.痛证 E.寒湿带下 6.小儿指纹色青主病是 BD
A.外感表证 B.惊风
C.血络闭阻 D.痉痛 E.里热 7.身体强壮的特征是 ABDE
A.骨骼粗壮 B.胸廓宽厚
C.面赤颧红 D.皮肤润泽 E.肌肉充实 8.既主寒证又主热证的舌苔是 CD
A.白苔 B.黄苔 C.灰苔 D.黑苔 E.滑苔 9.潮热可见于 BCD
A.气虚 B.热结胃肠 C.阴虚 D.湿热蕴于中焦 E.血虚 10.疼痛形成的原因有 ABCDE
A.感受外邪 B.气滞血瘀
C.痰浊凝聚 D.气血不足 E.肾精亏虚 三.判断题
1. 牙龈红肿热痛多属胃火上攻。(√) 2. 小儿囟门凹陷,多属寒证。(×) 3. 患者盗汗的原因为气血两虚。(×)
4. 疼痛的性质如针刺甚或刀割为刺痛,多属气滞。(×) 5.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为虚脉 。(×) 6. 小儿指纹色鲜红浮露者多属外感表证。(√) 7. 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的医学家是张仲景。(×) 8. 肝郁气滞胸肋疼痛的特点是绞痛。(×) 9. 睡时汗出,醒时汗止是自汗。(×) 10. 崩漏的表现是非经期出血不止。(√)
第六章 辨证与护理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 C
A.感受外邪所致 B.起病一般较急
C.必发展成里证 D.病较轻病程短 E.恶寒发热并见 2.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错误的是: B
A.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 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渴不渴 B.寒证口渴喜冷,热证口渴不欲饮 C.寒证大便泻泄,热证大便秘结 D.寒证舌苔白润,热证舌苔黄干 E.寒证脉迟或紧,热证脉数或洪
3.亡阳亡阴的共同之处,错误的是: A
A.见于病久体弱患者 B.出现在病情危重之时 C.病变趋势极其危急 D.以出现“绝汗”为特征 E.对方亦可随之而亡
4.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 D
A.虫积 B.痰湿 C.血瘀 D.内燥 E.气逆 5.热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列哪项: C
A.便溏臭秽 B.口干口苦
C.面红尿清 D.舌苔黄腻 E.脉细而数 6.表证的特点不包括下述哪项:C 此题与第一题重复,宜去之
A.感受外邪所致 B.起病一般较急
C.必发展成里证 D.病较轻病程短 E.恶寒发热 7.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D
A.表证一般脉浮,里证一般脉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
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 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 E.表证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8.诊断心阳暴脱证最有意义的症状是: A
A.肢厥脉微 B.舌质淡胖
C.面色苍白 D.心胸闷痛 E.脉象结代 9.哪项不是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 B
A.眩晕健忘 B.舌红脉数
C.心悸怔忡 D.唇舌淡白 E.失眠多梦
10.下列哪项是鉴别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主要依据: A
A.烦热 B.心悸 C.脉细 D.失眠 E.多梦 11.恶风发热,口干咽燥,咳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应诊为: A
A.燥邪犯肺证 B.肺热炽盛证
C.肺阴虚证 D.风热犯肺证 E.风热犯表证 12.寒湿困脾证最常见的原因是: B
A.暴饮暴食 B.过食生冷
C.思虑过度 D.劳倦内伤 E.久泄久痢 13.肝病最常见的特征性症状是: A
A.胁肋胀痛 B.口干口苦
C.苔白脉弦 D.头晕目眩 E.心烦易怒 14.对诊断肾阳虚证最有意义的是: B
A.腰酸耳鸣,夜尿频多 B.阳事不举,腰酸畏寒 C.梦遗早泄,烦热盗汗 D.形寒肢冷,舌淡脉弱 E.呼多吸少,动则气喘
15.形成肝风内动的原因,应除外哪一项: A
A.寒滞肝脉 B.邪热亢盛
C.肝阴亏虚 D.肝阳亢逆 E.肝血不足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项不属八纲: BC
A.阴阳 B.标本 C.邪正 D.寒热 E.表里
2.实证的本质一般有: ABDE 9.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A
A.邪气盛实 B.正气未虚 A.治病求本 B.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C.正气偏虚 D.病势较剧 E.实邪停聚 C.扶正祛邪 D.既病防变 E.调整阴阳 3.表证能较快治愈的理由有哪些: ACD 10.中医的预防思想,主要体现在 D
A.位浅程短病轻 B.辨证治疗简单 A.标本兼顾 B.扶正祛邪 C.内脏症状不明显 D.正气一般未虚 E.邪气并不严重 C.根据患者的不同职业,生活习惯,用药亦有所区别 4.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是: BE A.是否外邪侵袭 B.是否恶寒发热 C.是否咳嗽 D.是否身痛 E.是否脉浮 5.下列哪些为心脉痹阻的原因: ABCD A.寒凝 B.痰阻 C.血瘀 D.气滞 E.热壅 6.下列哪些为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 ABCE A.咳嗽,痰稠色黄 B.发热,微恶风寒 C.口微渴,咽喉疼痛 D.胸痛,呼吸气粗 E.苔薄黄,脉浮数 7.哪些是肝郁气滞证的症状: ABCD A.情志抑郁 B.喜太息 C.胸胁胀满 D.月经不调 E.头痛头晕 8.下列哪些为大肠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ABDE A.暴注下泻,色黄臭秽 B.身热腹痛,下痢脓血 C.脘腹胀坠,食入尤甚 D.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E.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9.热极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ABE A.高热神昏 B.四肢抽搐 C.口眼歪斜 D.舌红少苔 E.脉弦有力 10.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ABCDE A.身目发黄如鲜橘 B.厌食呕恶 C.阴部瘙痒 D.带下黄臭 E.舌红苔黄腻 三.判断题 1.表证的发热是潮热。(×) 2.真寒假热的病机是阴盛格阳。(√) 3.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烦躁不安,苔白糙而干,此属表邪人里。(×) 4.八纲辨寒热是指辨病位的浅深。(×) 5.阳虚证的主要特征是经常畏寒肢凉。(√) 6. 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临床表现是舌淡。(×) 7. 咳嗽,咯痰清稀,喉痒,微有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 应诊为风寒袭表证。(×) 8. 脾病的常见症状不包括嗳气。(√) 9. 发热,齿龈红肿疼痛出血,口渴欲饮,舌红脉数,宜诊断为 心火亢盛证。(×) 10.长期便结,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最宜诊断为肠燥 津亏证。(√) 第七章 防治与护理原则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 C A.先扶正,后祛邪 B.先祛邪,后扶正 C.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D.扶正与祛邪并用 E.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2.所谓“从治”是指 E A.寒者热之 B.实者泻之 C.热者寒之 D.虚者补之 E.以上都不是 3.“寒者热之” B A.反佐法 B.正治法 C.正治法 D.从治法 E.扶正法 4.“正治的意义” C A.正确的治疗法则 B.顺从疾病的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C.逆从疾病的现象而治的治疗方法 D.扶助正气 E.以上均非 5.“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A A.逆治法 B.从治法 C.治标法 D.反治法 E.以上均非 6.下列个项,哪项属于治则 C A.温阳 B.利水 C.祛邪 D祛痰 E.解表 7.冬季用药,慎用寒性药,其理论依据是 B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祛除邪气邪 8.扶正法则适用的病证是 B A.正虚邪实的病证 B.正气虚,邪亦不盛的病证 C.邪实正不衰的病证 D.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E.以邪实为主的病证 D.既病防变D.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E.以上均非
(二)多项选择题 1.属于中医治则的内容有 BCDE A.辨证论治 B.治病求本 C.调整阴阳 D.相因制宜 E.扶正祛邪 2.适用于扶正的病证 AC A.正虚为主的病证 B.邪盛正不虚的病证 C.真虚假实证 D.虚实夹杂证 E真实假虚证 3.适用于祛邪的病证是 ACE A.邪气亢盛的病证 B.上实下虚证 C.邪气盛正气不衰的病证 D.下虚上实证 E.真实假虚证 4.中医学治未病是指 AC A.未病先防 B.正治反治 C.既病防变 D.扶正祛邪 E.治标治本 5.应慎用温热之剂的体质是: AC A.阳盛之体 B.阴盛之体 C.阴虚之体. D.阳虚之体 E.气虚之体 6.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 BC
A.阳盛之体 B.阳虚之体 C.阴盛之体 D.阴虚之体 E.血虚之体 7.单独使用扶正,适宜于下列何证? ABC A.纯虚证 B.正虚邪不盛 C.真虚假实证 D.虚中夹湿症 E.纯实证 8.养生的基本原则是 ABCD A.顺应自然规律 B.重视精神调养 C.注意形体锻炼 D.调和饮食五味 E.保证充足睡眠 9.“通因通用”适用于何证? AC A.食积腹泻 B.脾虚泄泻 C.淤血崩漏 D.肾虚遗尿 E.热盛便结 10.下列何项为反治法? CD A.寒者热之 B.虚则补之 C.热因热用 D.通因通用 E.实则泄之 三、判断正误题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疾病的
发生。(√ )
2. 正治的定义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
3. 老年惧泻,少年慎补,其理论根据是因地制宜。(× )
4. 正气不足的治则是祛邪。(× ) 5.实则泻之是指实证出现实象,用攻逐法治疗 。(√ )
6.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以引邪或毒物从口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
(√ ) 7.消法,属于攻邪的范围,用于治疗虚证 。(× ) 8.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决定治疗原则 。(× ) 9.虚则补之是指虚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法治疗 。(√) 10 食积腹泻,宜采用的治法为通因通用。(√ )
第八章 方药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论述的中药炮炙专著是:A A.《雷公炮炙论》 B.《炮炙大法》
C.《神农本草论》 D.《新修本草》 E. 《黄帝内金》 2.辛味药的作用是:B A.散寒、化湿 B.行气、活血 C发散、利尿 D.散寒、止痛 E.消积、导滞 3 .苦味药的作用是: A
A.清热泻火 B.软坚散结 C.发散表邪 D.升阳举陷 E.利水渗湿 4.属于“十九畏”禁忌的药物是:C
A.大蓟与甘草 B.贝母与乌头 C. 犀角与乌头 D.半夏与瓜篓 E.细辛与黎芦
5.属于“十八反”禁忌的药物是:C A.丁香与郁金 B.巴豆与牵牛 C.白芍与黎芦 D.牙硝与京三棱 E.人参与五灵脂 6.下列哪一味是辛温解表药:D A.桑叶 B.菊花 C.薄荷 D.麻黄 E.柴胡 7.下列哪一味是活血化瘀药: E
A.仙鹤草 B.青蒿 C.艾叶 D.槐花 E.桃仁 8.中药的性能包括: E
A.四气五味 B.归经
C.升降浮沉 D.有毒、无毒 E.以上都是 9.醋制后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是:B
A.芫花 B.玄胡索 C.五灵脂 D.龟板 E.柴胡 10.炮制后降低毒性的药物是:B
A.酒制黄芩 B.醋制芫花
C.水飞滑石 D.虎骨酥炙 E.炙甘草 (二) 多项选择题:
1.药物五味中酸味药的作用是:A D
A.收敛 B.渗湿 C.软坚 D.固涩 E.坚阴
2.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清除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的是:A B A.相畏 B.相杀 C.相使 D.相恶 E.相反 3.中药炮制的目的有: A B C D
哪种不是发物? D
A.猪头 B.狗肉 C.辣椒 D.大枣 E.羊肉 11.甘味食物具有和中缓急、补益、解痉和解毒等作用,
下列那种属于甘味食物? B
A.苦瓜 B.大枣 C.辣椒 D.山楂 E.冬瓜 12.肝病患者,应忌食下列哪味食物? D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13.下列关于清热类的药物的服法与护理,哪一项是错误的 B
A.清热药物性寒,阳虚者禁用。 B.孕妇可用此清热类药物 C.清热类药物宜饭后服用
D.清热类药物宜伤脾胃,故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 E.服用清热类药物时,要注意中病即止,避免损伤正气 14.熏洗疗法是中药外用的一种,下列那种说法是正确的 A
A.熏洗疗法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
B.熏洗疗法的药液温度一般以30℃-40℃,以防止烫伤。 A.清除或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B.改变药物性能 C.增强药物疗效 D.便于制剂和贮藏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是清热解毒药的有:ABCDE A.金银花 B.连翘
C.板蓝根 D.败酱草 E.紫花地丁 5.以下是清热泻火药的有:ADE
A.石膏 B.升麻 C.黄芩 D.知母 E.栀子 三、判断题
1.五味中辛味有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补益、和中、 活血、开窍等作用。(√ )
1.五味中辛味有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补益、和中、 活血、开窍等作用。(×)
2.五味中酸味药具有能补、能和、能缓等作用。(× ) 3.厚味滋补的药,煎药时宜文火急煎 。(× ) 3.厚味滋补的药,煎药时宜武火急煎 。(× ) 4.贝壳和矿石类药物的煎法是另煎。(× ) 5.在服药时间上,滋腻补益药一般宜睡前服。(× )
6.解表剂中的药物,大多气薄轻扬,故煎熬时宜武火急煎。(√ ) 7.七情配伍除单行外,相须、相畏可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 效。(× )
8.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药组成,主治风热表证。(× )9.药物五味的阴阳属性是苦为阳、辛为阴。(× ) 10.桑叶是属于辛凉解表药物。(√ )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老年人的食养,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B
A.宜食清淡食物 B.宜食肥甘、营养丰富食物 C.饮食要多样化 D.饮食宜节制 E.饮食要营养均衡
2.阴虚阳亢之体,须禁忌哪类食物。 A
A.辛辣类 B.生冷类
C.油腻硬固类 D.海腥类 D.清淡类
3.中药中,有软坚散结润下作用的药物,一般为( )味。 B
A.甘 B.咸 C.酸 D.苦 E.辛 4.病人起居应遵循下列何原则来适应四时气候变化 D
A.标本缓急 B.扶正祛邪
C.三因制宜 D.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5.中药的内服法多种多样,下列那种内服药服用错误 D
A.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B.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
C.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滞
D.调经药,一般于经后服用 E.安眠药应该在睡前服用 6.食物的性质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下列哪种属于
寒性食物 C
A.生姜 B.羊肉 C.苦瓜 D.梨子 E.冬瓜 7.为了使有效成分充分释放,煎药之前要预浸的时间 C 7.为了使有效成分充分释放,煎药之前要预浸的时间 B A.15~30分钟 B.30分钟~1小时
C.2~3小时 D.3~4小时 E.4小时以上 8.七情过极,可采用以情胜情法,若喜伤心,应 D
A.以思胜之 B.以怒胜之
C.以悲胜之 D.以惊胜之 E.以忧胜之 9.提出“五禽戏”体育疗法的医家是 C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陀 D.朱丹溪 E.陈无择 10.发散类食物习惯上称为“发物”,它多发毒助火助邪。下列 C.女性月经期间也可以使用熏洗疗法。
D.熏洗疗法的时间一般为1-2小时,以加强药效。 E.熏洗疗法洗不能用于各类皮肤疾患。
15.气功是我国特有的养生健身术之一,下列是气功锻炼的基
本原则 B
A.意守丹田,摒弃杂念 B.量力而行,松静自然 C.气与力合,调整内脏功能D.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可以锻炼 E.练功结束后应立即进食 (二)多项选择题
1.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是 ABCDE
A.饮食适量 B.软硬、冷暖相宜
C.饮食清洁 D.定时进餐 E.因证制宜 2.表证病人饮食宜 ACDE
A.饮食宜清淡 B.清凉饮料
C.新鲜水果 D.忌食辛辣、油腻 E.忌食硬固类食物 3.中药汤剂煎煮法,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CDEF
A.煎药以砂锅为佳,忌用铁、铜、锡铝等金属容器。 B.煎药的水可不加足,可以中途多次添加。
C.某些贵重药品,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持其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炖。
D.煎药之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使药效易于煎出。
E.三七、牛黄不需煎煮,冲服即可。
F.质量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应先煎。
4.哮喘一般护理中,饮食护理的要点是 ABCDE
A.饮食宜清淡 B.忌生冷
C.忌海腥发物 D.晚餐不宜食之过多 E.忌辛辣 5.下列哪些是内服中药剂型 ABCD
A.汤剂 B.散剂 C.丸剂 D.膏剂 E.胶囊 6.养生的基本原则有 ABCDE
A.顺应自然 B.平衡阴阳
C.起居有常 D.劳逸适度 E.形神共养 7.下列哪些不是温补类食物 BCDE
7.下列哪些不是温补类食物 BDE 狗肉甘、咸、温,温补脾肾、补肾助阳
A.羊肉 B.甲鱼 C.狗肉 D.螃蟹 E.猪肉 8.可以用于清热解毒的食物有 ABDE
A.西瓜 B.梨 C.蜂蜜 D.黄瓜 E.苦瓜 9.宜清晨空腹服用的药物有 ABC
A.驱虫药 B.攻下药 C.逐水药 D.开胃药 E.安神药 10.气功是我国特有的养身术,它的主要作用有 ABCDE
A.培养正气 B.平衡阴阳
C.协调内脏 D.疏通经络 E.活跃气机 三、判断正误题
1.服补益药后,应忌食浓茶和萝卜 。(√ ) 2. 汤药的煎煮时间应从煮药时开始计时。(× ) 3. 煎煮有毒性的药物时,宜选用的火候是文火久煮。(√ ) 4. 健胃药宜饭后服用。(×)
5. 石膏煎煮时应先煎 ,薄荷煎煮时应后下。(√ ) 6. 人体患病的最根本原因是外邪入侵。(×) 7. 外感期间宜使用补益类药物。(×)
8. 膏药使用后,如局部出现丘疹、水疱、红肿或瘙痒感较重,
应立即取下膏药。(√ )
9. 腹式呼吸法是用嘴吸气,用鼻呼气。(×) 10.温补主要用于阴虚证。(×)
第十章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穴是 D
A.中极 B.关元 C.石门 D.气海 E.归来 2.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穴是 B
A.下脘 B.中脘 C.上脘 D.巨阙 E.太乙 3.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穴是 B
3.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处穴是 B
A.列缺 B.太渊 C.神门 D.鱼际 E.经渠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 B
A.肌肉丰厚的部位 B.肌肉浅薄的部位 C.皮肤松弛的部位 D.皮肤有皱纹的部位 E.皮肤紧张的部位
5.针灸治疗妇女崩漏常用的穴位是 A
A.隐白 B.太白 C.阳白 D.四白 E.侠白 6.在下列拔水罐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操作是 E A.选好竹罐。 B.将竹罐置于水中加热。 C.用镊子将罐夹出,罐口朝下。
D.用湿冷的毛巾紧扪罐口,将罐扣于所拔部位,留罐10~20分钟。 A.咽喉肿痛 B.痄腮
D.咳喘 D.神经性皮炎 E.中风 25.腧穴是指 C
A.针灸施术的部位 B.痛点 C.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D.人体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良导点” E.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1.灸法具有的作用是 ABCE A.温经通络 B.消肿散结
C.回阳救逆 D.开窍泄热 E、防病保健 2.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有 AE 2.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有 ABE
A点刺 B刺络 C鸡足刺 D豹纹刺 E挑刺 3.影响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A.机能状态节A.机能状态 B.腧穴特性
C.行针手法 D.针刺的角度、深度 E.针具的长短、粗细
E.若病人感到过紧或烫痛时,应安慰鼓励病人继续坚持,以 取得好的疗效。
7.常用于治疗中风言语蹇涩的穴位是 B
A.通里 B.百会 C.内关 D.神庭 E.合谷 8.纠正胎位不正的常用穴位是 C
A.足窍阴 B.至阳 C.至阴 D.历兑 E.太冲 9.下列哪项不属于拔罐法的作用 D A.行气活血 B.止痛消肿
C.通经活络 D.补益气血 E.祛风散寒
10.用95%酒精棉球燃烧后投入罐内,即将火罐罩在应拔的部
位,此法是 B
A.闪火法 B.投火法
C.贴棉法 D.水罐法 E.以上都不是 11.肌肉浅薄部位腧穴进针时应用 C A.舒张进针法 B.指切进针法 C.提捏进针法 D.夹持进针法 E.以上都不是 12.属直接灸的灸法是 D A.温和灸 B.温针灸 C.铺灸 D.无瘢痕灸 E.回旋灸 13.留罐时间一般为 C A.1~5min B.5~10min C.10~15min D.10~20min E.20~30min 14.以两手虎口交叉定取列缺,属于 C A.动作标志取穴法 B.食指同身寸法
C.简便取穴法 D.手指同身寸法 E.固定标志取穴法 15.隔蒜灸的作用是 B A.解毒、健胃、杀虫 B.温肾壮阳 清热解毒、杀虫 C.温中散寒、扶阳固脱 D.防病保健 E.温经散寒 16.最早的拔罐工具是 D A.竹罐 B.铜罐 C.陶罐 D.兽角罐 E.玻璃罐 17.下列关于晕针处理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B.注意通风保暖.. C.饮温开水或糖水 D.可针人中、内关、足三里等 E.立即停止针刺 18.下列哪项不属于A.头晕目眩...晕针常见临床表现 C B.面色苍白 C.皮下出血 D.出汗胸闷 E.心慌气短 19.适宜拔罐的部位是 E
A.大血管处 B.关节处
C.皮肤有溃疡处 D.肿瘤局部 E.腰背部 20.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D A.《黄帝内经》 B.《灵枢经》
C.《针灸经》 D.《针灸甲乙经》 E.《足臂十一脉灸经》21.百会穴在头正中线上,其具体位置在 B A.人前发际7寸 B.人前发际5寸 C.人后发际6寸 D.头顶旋毛中 A.人前发际上7寸 B.人前发际上5寸 C.人后发际上6寸 D.头顶旋毛中 E.两耳连线上
22.隔姜灸可用于治疗 A A.寒性呕吐腹痛 B.哮喘
C.瘰疬 D.疮疡 E.小儿脐风 23.下列病症,不宜用三棱针治疗的是 B A.高热惊厥 B.中风脱证
C.中暑昏迷 D.急性腰扭伤 E.以上都是 24.刺络拔罐适用于 D
4.下列哪项因素与晕针的发生有关 ABCDE A.医生的手法不熟练 B.病人精神紧张 C.针刺手法太重 D.饥饿、疲劳 E.大汗、大泻、大出血
5.腧穴的分类大体上可分 ABC
A.阿是穴 B.十四经穴 C.经外奇穴 D.耳穴 E.穴位
四、判断正误题
1.头针最适宜治疗适应于脑源性疾病( √ )
2.走罐一般用于肌肉比较薄弱的部位,须选口径较大的玻璃罐。( × )
3.针身与皮肤表面成 45度角称为横刺。( × ) 4.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包括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 √ ) 5.足三里穴位在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二横指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