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产城融合评价体系初探
①
孙红军 李红 赵金虎
(北京理德斯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81)
摘 要:伴随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产业及城市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融合,“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但目前对于产城融合的研究对产城融合定量评价关注还不够,该文指在初探“产城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产城融合”融合度的评价体系。关键词:产城融合 评价体系 空间融合 资源融合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248-02
“产城融合”是新近提出的一个理念。“产城融合”的内涵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城融合”指的是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或者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狭义的“产城融合”则主要指“产业区”与“城区”的融合。进入“十二五”,“产城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被提出。
伴随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产业及城市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
能融合、空间融合,“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
当前,学术界对“产城融合”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产城融合”概念出现的背景,以及“产城融合”实现路径的定性描述,对“产城融合”的定量评价关注不够。理德斯普在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团及*团进行产城融合规划编过程中,初步构建了
“产城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1 现阶段产城关系
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产业区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生活空间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产业区土地利用仍然主要着眼于“工业区建设”,产业区的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生活要素严重不足。如大多数产业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多数人的工作在产业区,而在市区居住,“职住分离”情况严重,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压力;同时,产业区生产性服务设施匮乏,造成产业区建设基础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困难。
2)土地利用混乱
由于早期产业区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协调,厂区布局比较分散。同时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周边现状村庄比较多,村民自建沿街商铺、农家小院、娱乐场所等现象普遍。有的大厂区还单独建有工人居住小区,职工宿舍等设施,用地混杂,对产业区未来的用地整合、空间拓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图1 “产城融合”示意图
表1 产城融合度类型评定指标表
体系层
产城融合评价指标
目标层空间融合人口融合功能融合
指标层
园区与城镇空间距离居民平均出行时间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园区职工在城镇落户率市政设施产城共有率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
权重0.200.200.150.150.150.15
表2 产城融合程度类型表
产城融合度类型高度融合型中度融合型低度融合型基本分离型高度分离型
评定标准0.80-1.000.60-0.800.40-0.600.20-0.400.00-0.20
①作者简介:孙红军,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首批注册咨询师,北京理德斯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首席战略咨询顾问。
李红,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注册咨询师,北京理德斯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资深战略咨询顾问。 赵金虎,北京理德斯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咨询顾问。
248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学术论坛
3)浪费土地资源
产业区虽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是以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产业区迅猛扩张,但土地利用仍然十分粗放。产业区的扩张并没有带来土地单位效益的增长。这主要反映在用地布局分散和地块开发散乱。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一味迎合开发商的要求,城市土地利用率低;对己出让土地的监管措施不力,土地闲置、“占而不用”的现象严重。
2 产城融合的评价标准
31团产城融合要处理好产业园区与城镇之间的关系。二者的融合,包括空间融合、人口融合以及功能整合。
1)空间融合
需要明确城镇的用地扩展方向。产业园区需要位于城镇空间扩展的主轴线上,产业区用地的扩展必需与城镇扩展方向一致,避免四面开花式的扩展与摊大饼式的蔓延。
将产业园区纳入城镇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使产业园区与城镇在空间组织和空间联系上成为有机的整体。
城镇和园区空间融为一体。避免把工人的宿舍建在园区里面,与城镇脱节。应该将园区工人的宿舍或公寓设计在城镇居住区内。而且职工从城镇的家里到园区工厂上班时间耗费不多。
2)功能融合
应将产业园区的功能、空间布局与城镇的功能布局协调起来统一考虑,特别是产业园区与城镇要有便捷的交通线,共同构成等级明确的城镇中心体系,满足发展的需要。
如果城镇的基础设施具有供给能力和水平,就应该首先考虑利用城镇的设施,形成设施一体化的局面,尽量不要自建单独的配套设施。这样既可以提城镇设施的利用率,也可以降低产业园区的启动成本。而如果城镇的设施不能满足产业园区的需要,可以建设新的高标准设施,但必须考虑其服务城镇的可能性,并通过其设施的建设,带动城镇设施的更新和改造。
园区充分享受城镇的商贸、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而城镇也能够依赖园区发展服务业。城镇就是产业园的服务区,产业园就是城镇的动力区。园区工人在城镇就医、孩子就学不受限制。
3)人口融合
园区能够吸引城镇的居民到园区就业,而城镇能够吸引园区的工人到城镇买房、居住、落户。园区工人在城镇买房率高,园区工人户口落在城镇不应受到限制。
3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产城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直观性三个原则。
1)科学性
力求立足实际情况,对产城空间融合程度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以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
2)全面性
产城融合的实施是一项全局性、综合
性的工作。涉及空间融合、人口融合和功
能融合等各个方面。本文力求全面兼顾各个方面,全面评价一个区域产城融合的程度。
3)直观性
本评价体系尽量做到简洁易懂,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综合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的赋值打分,可较直观的验证区域在产城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产城融合综合评价体系”能够从“产城融合”的角度,较直观地评价产城融合程度,同时还可验证区域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及科学性。通过综合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的赋值打分,可较直观的暴露出各区域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方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产城进一步融合。
对于产城融合程度的评判,我们设定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体系层,第二个层次是目标层,第三个层次是指标层。
目标层包括空间融合、人口融合和功能融合。其中每个目标层都下设两个指标,构成了六个指标所构成的指标层。指标层包括园区与城镇空间距离、居民平均出行时间、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园区职工在城镇落户率、市政设施产城共有率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
“园区与城镇空间距离”和“居民平均出行时间”反映了空间融合的程度。园区与城镇的空间距离越短,居民平均出行时间越短,产城空间融合度越高;反之,园区与城镇的空间距离越长,居民平均出行时间越长,产城空间融合度越低。
“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和“园区职工在城镇落户率”反映了人口融合的程度。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越高,在城镇落户率越高,产城人口融合度越高;反之,园区职工在城镇购房率越低,在城镇落户率越低,产城人口融合度越低。
“市政设施产城共有率”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反映了功能融合的程度。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产城共有率越高,产城功能融合率越高;反之,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共有率越低,产城融合率越低。
其中,空间融合是产城融合体系中最重要,其直观的体现。因此“园区与城镇空间距离”和“居民平均出行时间”所占的权重是最大的,各占0.20。而其他四个指标所占的权重都是0.15。
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对产城融合度进行量化评价。评价体系由一个体系层、三个目标层、六个指标层共同组成的。根据各评价指标影响产城融合度的程度,请专家打分,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然后对各指标所得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累加得出产城融合度的总重分值。分值越高,产城融合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根据专家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赋值,对产城融合度状况评价。产城融合度评价基本公式为:
i=1,2,3……n
公式中,D为各层次产城融合度评价
值;Qi为各指标对应权重;Di为各评价指标综合赋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产城融合度的评定共分为五个类型:按融合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高度融合型、中度融合型、低度融合型、基本分离型及高度分离型。0.80-1.00为高度融合型,0.60-0.80为中度融合型,0.40-0.60为低度融合型,0.20-0.40为基本分离型,0.00-0.20为高度分离型。
本评价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融合值的确定。首先,请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打分,然后对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计算出每个指标的赋分,指标赋分采用百分制,各指标赋分乘以相应权重,累加最终得出产城融合度值。
应注意的是,每位专家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体系指标的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可以通过增加专家数量和权威性的方法来增加客观性。其次,在不同区域,各评价指标对产城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存在很大的变动性,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及赋值做出适当调整,科学确定权重,量身定做一套适用当地情况的综合评价体系。
4 结语
本文尝试将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应用于产城融合度的评价,构建一套产城融合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体系有效的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评价构架,确保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全面性;通过专家打分法,将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保评价体系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使对产城融合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主观性,增强了客观性。
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框架,能够为产业区和城市的建设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产业区和城市的发展及融合,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高纲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
区空间发展研究——以商水县产业集聚区为例[D].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06.[2]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
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
[3] 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
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5).[4] 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
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 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
2011(1).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