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18-2019学年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4-11-21   来源:未知    
字号:

2018-2019学年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

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1.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 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 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C. 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D. 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材料“早已存在的商法”“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罗马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市民法平行的、用于调整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相互之间民商事关系的法律体系,这就是万民法,因此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平等”;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传统立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万民法的来源,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早已存在的商法”“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说明了万民法的来源;从中分析出答案。

2.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A. 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 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C. 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 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叙述的内容来看涉及到的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权力分配问题。可以看出首相是对议会负责的,英国女王是国家的元首,是国家权力形式的代表,这都体现着各方权利之间的制衡,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国王统而不治;B选项错误,首相对议会负责;D选项错误,英国的政体不是按照三权分立来进行的。

3.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 扩大了地方权力

B. 推动了经济发展

C. 强化了中央权力

D. 促进了文化整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

4.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

B.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C.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官员由皇帝特许、“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来看,这一制度的推行更有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故答案为B项。这一制度不是保证所有官员都有呈递密折的权利,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苏联成立后受到西方各国的排挤。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

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这一比重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苏联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期间,英美为了摆脱困境,争相对外倾销商品,一定程度搁置意识形态对立,故D选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形成于1936年,故A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B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美英国家无法转嫁危机,故C选项错误。

6.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和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以来,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了特权、专制主义和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选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故A选项与材料无关;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也是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故B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二次工业革命,故D选项错误。

7.鸦片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的推动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洋务运动的破产

D. 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国人由轻将贱报人,认为是“莠民之贱业”,而维新变法期间则掀起了办报高潮,其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故结报刊开启民智,故选B;通过报刊宣传了维新思想,从而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民族危机深重单只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

8.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 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越王认识到人口与富国强兵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9.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 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B. 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C. 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 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979年,已经有部分农村私下里开展了包产到户的实践,故A项错误;材料“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说明中央内部并未对包产到户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也就是说中央内部对于农村改革问题尚未统一思想,故B项正确;杜润生个人的看法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包产到户是为了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弊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符合社会主义的目标,故D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0.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 中西观念存在冲突

C. 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答案】B

【解析】

女性服饰的变化是受西方的影响,服饰逐渐走向近代化,并非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故A项错误;该议员对近代女性服饰持批评态度,反映了传统与近代的冲突,东西方观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上海存在女性穿西方服饰,但无法体现西方服饰普遍盛行,故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市议员的信函,并不代表政府的规定,故D项错误。

1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

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故D选项正确;宗法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瓦解宗法制度的内容,也无法得出相关信息,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够说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B信息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推动小家庭的耕作形式,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无法得出削弱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

12.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答案】D

【解析】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涌现,这与当时中国民族危亡的背景相适应,说明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故A错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也不能说明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B 错误;社会主义只是当时各种思潮之一,并未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总特征,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意识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排除与材料无关的说法,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3.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基于

A. 对斯大林背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做法的赞赏

B. 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

C. 对苏联即将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

D. 对斯大林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问题的担忧

2018-2019学年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