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 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 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 注意力、 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 (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一部分 噪声或强光会使他/她烦躁不安 到新地方感到紧张, 要过一会儿才会安定下来 (十分钟或更长) 经常弄伤或弄痛自己 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攻击行为 在陌生环境中变得安静,不活跃 被交给新保姆或照顾着时显得烦躁不安。(可选“不合适”, 过去 1 个月没有新的照顾者) 一叫他/她的名字就答应 做事成功时显得很高兴(如,为自己鼓掌) 玩好后把玩具收拾好 看上去不安、紧张或害怕 不安静,坐不住 玩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发疯”,控制不住自己 霸道,听不进别人的话 动个不停 某些气味使他/她烦躁不安 晚上睡觉当中会醒,然后需要哄着才能再次入睡 当您要他/她安静下来的时候,就安静下来 哭闹或发脾气直到他/她精疲力竭 不肯吃需要嚼的食物 做坏事,捣蛋,引起大人的注意 努
力按照您说的去做 玩玩具的时间达 5 分钟或更长 拥抱着或者轻拍别人表示亲热。(可选“不合适”,因为身体 原因不能做该动作) 又开始做一些以前小时候的事情(如想用奶嘴) 害怕某些动物 害怕某些东西 害怕某些地方,如商店、电梯、公园、汽车等 当有别人在场时,紧靠着您或想坐在您的腿上 会和您玩球,把球滚到您那儿(或他人)。(可选“不合适”, 以往内身体原因不能) 愿意被他/她喜爱的人拥抱或亲吻 十分吵闹。经常大声尖叫,喊叫 把吃的东西吐出来 不听话,如您让他/她干一件事情,他/她坚决不干
不 符 合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部 分 符 合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非 常 符 合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不顺他/她的心就哭闹 烦躁不安时,主动寻找母亲或父亲 即使遇到困难时,仍然坚持做下去 自己看图画书 当您要离开时哭闹或抱住您不放 担心,焦虑或紧张 紧张或烦躁时感觉不舒服 模仿做一些大人做的事情,如刮胡子 皮肤接触到某些东西而感到不舒服(如,衣服线头,某些针织 品等) 当说到他/她的名字时会立即看着您 受伤或被弄痛时没有反应 容易受到惊吓 对他/她喜欢的人显得亲热 很乖,行为举止恰当 喜欢您(父母)甚过喜欢其他成年人 爱笑,经常笑 固执,反抗 某些物体看上去或摸上去不舒服就不愿碰它们 烦躁不安时,很难哄劝使他/她安定下来 在公共场所(离开父母)走掉。(可选“不合适”,还在从未 到过公共场所) 喜欢自己做一些事情 指着要某些东西 指着远处的东西给您看 每次醒来时情绪不好,发脾气 入睡困难或睡不安稳 当你烦恼时会安慰您 给他/她穿衣服、换衣服或洗澡时保持安静 一直看您看着他/她,不愿您走开 给他/她读故事时,能安静地坐 5 分钟 别人受伤疼痛时显得担心或难过 做了错事后想办法“弥补” 必须抱着才能睡觉 缺少耐心,容易产生挫折感 对别的小孩感兴趣 喜欢做事动脑筋的事,如搭积木 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包括电视) 对陌生人热情 能察觉到别人的情绪感受 烦恼时一动不动、发呆 别人受伤疼痛时主动去帮助人家,如给他/她玩具 面对陌生成年人会害羞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对他/她想要而不能马上得到的东西能够等待 0 1 2 好哭
0 1 2 当您让他/她模仿有趣的声音时,他/她就能模仿 0 1 2 把一种东西当成另一种东西来玩(模仿游戏),如把香蕉当成 78 0 1 2 电话 79 喜欢做那些有点难度的事情 0 1 2 80 喂玩具娃娃或玩具动物或者抱它们 0 1 2 学着拍手或挥手再见。可选“不合适”,身体愿意不能产生这 81 0 1 2 种行为 82 该害怕时不感到害怕 0 1 2 83 和您“开玩笑”或给您一些东西逗您发笑,开心 0 1 2 84 情绪不稳定,发脾气 0 1 2 85 教他/她新东西时注意力很集中 0 1 2 86 没有什么原因,平时看上去不高兴或伤心 0 1 2 87 不肯吃东西 0 1 2 88 对新事物感到好奇 0 1 2 89 夜里尖叫着醒来后,几分钟对人都没有反应(夜惊) 0 1 2 90 不疲劳时也会吵闹不安 0 1 2 91 和不认识的儿童一起会害羞 0 1 2 92 具有破坏性,故意毁坏东西 0 1 2 93 看上去无精打采 0 1 2 94 生气或不高兴 0 1 2 95 从噩梦中惊醒 0 1 2 96 父母来接他/她的时候, 开始瞎闹或不听话。 (可选“不合适”) 0 1 2 97 爱发脾气 0 1 2 98 打、咬或踢父母 0 1 2 99 爱挑食 0 1 2 100 从远处看到您时,能回应您的微笑 0 1 2 101 不愿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社会性退缩 0 1 2 102 看上去很不高兴、伤心或忧郁 0 1 2 103 当出现攻击行为时,大人制止他/她能服从 0 1 2 104 不肯吃某些(种)食物达 2 天或 2 天以上 0 1 2 105 让他/她做别的活动时,就不高兴 0 1 2 106 故意伤害自己,如撞头 0 1 2 107 当父母离开时他/她需要 5 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安静下来 0 1 2 108 当父母过来接他/她时不理睬父母 0 1 2 109 当父母来带他/她回家时,发脾气 0 1 2 110 当看到父母来接他/她时显得很高兴 0 1 2 111 下午父母接他/她回家时, 不喜欢被他们抱。 (可选“不合适”) 0 1 2 您的孩子是否开始说一些由两三个词组成的短句子,如“要果汁”、“妈妈抱”等?根 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将让您继续回答不同的问题。请在以下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前打 勾。 还没有(将转至第三部分作答)
75 76 77
有时(将转至第二部分作答) 经常(将转至第二部分作答) 第二部分 1 重复别人说的最后几个词或电视广告中的最后几个词 0 1 2 2 到不熟悉的地方需要过一会才说话 0 1 2 3 说别人的情绪感受(如“妈妈生气”) 0 1 2 4 说一些奇怪、令人害怕或令人恶心的事情 0 1 2 在最近 1 个月内,您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没有接触过?PS:根据您的实际情况的不同, 将让您继续回答不同的问题。 是(将转至第三部分作答) 否(将转至第四部分作答) 第三部分 跟别的孩子玩时,能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或友好地想别人请 求想要什么东西 打、推、踢或咬别的孩子(不包括兄弟或姐妹) 有一个或几个喜欢的朋友(年龄差不多
) 捉弄或欺负别的孩子 与别的孩子玩得来 取笑别的孩子 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过家家 和几个孩子玩耍时,不让别的孩子加入 故意伤害别的孩子 第四部分 “与世隔绝”,完全不知道他/她身边发生的事情 回避身体接触 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难以控制的抽搐,如眼、嘴、鼻或腿的抽动 不能控制地发出声音 把食物含在嘴里 非常担心被弄脏 要求身边所有的东西干净或整洁 和别的孩子玩一些相互看或摸隐私部位的游戏 长时间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拔自己的毛发(如睫毛、眉毛、头发等) 不看着您,把您的手放在某件东西上,如有发条的玩具,让您 给玩具上紧发条 反复地将物体按固定顺序摆放 玩大便 在不应该大便的地方大便(如在地板上) 在不应该小便的地方小便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扮演同一个情节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一特定身体运动(如摇摆、旋转等) 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动作或短语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建议》:父母在制止小儿攻击性行为后,带他(她)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己反省,学
习控制自己,决不可用体罚的方式粗暴对待。另外,可采用榜样示范法,让小儿学会友爱和谦让,培养小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解决问题,以削弱其攻击性。
二、内隐行为域
包括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及对新鲜食物退缩六个维度。
【忧郁/退缩】
忧郁是一种过度的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是消极性情绪增强的表现。退缩为忧郁情绪表现形式之一,小儿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
《建议》:家长不要过多干涉小儿正常活动,以提高小儿的自尊。父母要加强亲子关系,多观察、理解和关注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况,并加以疏导,使小儿的忧郁心境很快得到改善;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尽量带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进与同龄儿的交往友谊。
【焦虑】
无明显原因,小儿产生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等情绪体验。 《建议》:了解其产生焦虑的原因,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分析产生焦虑的心情;与此同时,父母要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或神经质的倾向。
【恐惧】
小儿过分害怕某些事物(如某种动物)或情景(陌生场所)等。但其害怕的事物或情景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虽具有危险性,但其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
《建议》:有意识地让小儿接触社会,并对小儿所恐怖的事物或情景有意识地进行“脱敏式”地接触,在此过程中给予热情地鼓励,使其恐怖情绪逐渐减轻,直至面临真实处境不再害怕为止。
【强迫】
小儿无明显原因,产生发作性紧张或莫名恐惧不安等情绪体验的同时强迫自己去想或去做某件事情,如担心自己被弄脏,反复要求洗手、洗衣服等。焦虑/强迫现象在小儿期表现不明显,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绝大多数随着年龄的增大会慢慢消失。`
《建议》:家长要尽量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注意平时不当的强迫行为,以典范行为影响小儿。
【分离焦虑】
当小儿与依恋者离别时的恐惧构成严重了焦虑,担心依恋者(常为母亲)一去不归;要求与其形影不离,否则哭闹;如交给新的照顾者时显得烦躁不安,而且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较长。
《建议》:建立正确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分析是否对小儿有过度保护、溺爱的现象;培养小儿积极、开朗的性格,逐渐从“身体断奶”过度到“心理完全断奶”,以减弱对依恋者的依赖。
【新事物退缩】
小儿在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陌生人出现时,变得安静,少动、发呆,产生退缩、害羞等行为。
《建议》:应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创造条件,鼓励和其他小朋友经常一起玩耍,适当参加相关的社交活动,以培养其独立自主以及勇敢的精神。在引导的过程中,切忌粗暴。
三、失调域
包括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及感官的敏感性四个维度。
【睡眠】
入睡困难或睡不安稳、晚上睡觉后常常会醒,并需要哄很长时间才能入睡。 《建议》:设置良好的睡眠环境,调低卧室光线并保持卧室安静;分析小儿入睡困难的原因,首先要安抚、稳定其情绪,以建立安全感;培养小儿良好的睡眠习惯,如按时入睡、自己入睡等。
【负性情绪】
小儿表现为每次睡醒后情绪不好,发脾气、平时易生气或不高兴、缺少耐心并易产生挫折感等。
《建议》:尽可能忽视小儿不友善的情绪表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分析小儿发生不友善情绪反应的原因,并尽量给予安抚;平时要经常鼓励表扬小儿积极和友善的情绪反应,根据发生的事件引导小儿,如不随意乱发脾气,遇到使自己生气、发怒的事情时,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小儿自我调控意识不断加强。
【饮食】
饮食分值高为小儿进食行为失调的行为表现,如爱挑食、不肯吃需要嚼的食物,把吃的
东西含在嘴里,甚至吐出来等。
《建议》:分析小儿不肯吃东西的原因,平时应给小儿提供规律和放松的进食环境,并鼓励小儿表达自己的进态度。如为什么不喜欢吃蔬菜?为什么不喜欢喝奶?在小儿拒食时,家长不应反复诱导其进食,更不应强迫进食,以免引起小儿逆反心理。偶尔拒食,可采取停止喂食,能产生以正常的饥饿引起食欲的效果。
【感官的敏感性】
感官敏感性维度分值高的小儿对噪音、强光或某些气味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接触到某些物体会感到不舒服和易受到惊吓等。
《建议》:父母应该通过触摸、拥抱等经常与小儿进行肌肤的亲情交流,使小儿心理产生充足的安全感;通过给予适当的视觉、听觉、触觉或味觉的刺激,使小儿不断形成条件反射,逐渐建立良好地自我调控意识。
四、能力域
包括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及亲社会的同伴关系六个维度。
【依从性】
小儿对他人命令、要求的依从反映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与他人期望和要求一致的能力和意愿。表现很乖巧,行为举止恰当、努力按照家长说的去做、对想要而不能马上得到得东西能够等待等。
《建议》:对依从性维度分值较低的小儿,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让小儿懂得,很多事想要立即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逐渐培养小儿学会等待,使其延迟满足的控制能力不断发展。当小儿做错事时,父母或教师对儿童应避免严厉冲动性惩罚,使小儿通过具体的事件学习到用理智行为解决问题。对于冲动爆发,处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办法,使其冲动行为被忽视,从而降低其情绪的强度。
【注意力】
注意对小儿的认知发展非常重要,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此,注意力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注意力集中主要表现在读、讲故事,教新知识时,能安静地坐5分钟;自己能看图书等。
《建议》:注意与兴趣息息相关,对于注意力维度分值较低的小儿,在要求完成某项任务时,应注意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如小儿干一件事能坚持5分钟或完成任务应给予鼓励。另外,可让小儿玩他感兴趣的玩具、游戏耐心引导、帮助其逐步学会观察事物、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即通过日常生活的培养,提高小儿注意力水平。
【模仿/游戏】
小儿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模仿游戏来学习成人的经验和行为习惯。表现为学着拍手或挥手再见;学着模仿有趣的声音;模仿大人做的事情等。
《建议》:模仿/游戏能力分值较低时,父母应经常给小儿赐以微笑和语言刺激,使小儿产生并获得安稳、愉悦和满足感,在用声音刺激的同时,和小儿共同做其感兴趣的游戏,或提供新鲜事物,诱导其发生好奇与探索,使其产生模仿欲望。
【掌握动机】
指喜欢做有难度的事情、对新鲜事物好奇、喜欢自己做一些事情、喜欢做些动脑筋的事情等。
《建议》:对掌握动机维度分值较低的小儿,父母应经常逗着小儿玩耍,有意识地刺激小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并使之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提高小儿的探索欲望。在小儿做事遇到困难时多做有意引导,并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演,以使小儿不断有成功的喜悦。
【移情】
指小儿用心灵感受他人情感的情绪体验。如关心他人的处境,因他人高兴而高兴,因他人难受而难受,并且力图安慰、帮助别人。表现为别人受伤疼痛时显得担心或难过、当别人难过时能安慰对方、并能觉察到别人的情绪感受等。与同伴之间亲近、共享,并积极进行情感的交流。共同的愉快感受和展现愉快的情绪表现能刺激儿童做出一些牺牲,以给同伴带来更大的快乐。亲眼目睹他人痛苦以及把自己的感情和别人的感情连接起来。
《建议》:所有小儿都有移情,但有些容易产生,有些难以产生。移情维度分值较低的小儿,父母应采取示范或讲述的方法,使小儿逐渐理解他人的痛苦,产生怜悯之心,达到移情,还可用分享、帮助和同情等亲社会行为,使之逐渐产生移情。如向小儿倾诉情感,使他了解别人的内心体验,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欢乐或痛苦,欣赏别人的情感或多让孩子利用换位思考,培养小儿的社会情感技能。
【亲社会的同伴关系】
是小儿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与小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表现为小儿与其他孩子玩得来、能很好地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如和小朋友过家家、有一个或几个好朋友等。
《建议》:对于亲社会的同伴关系分值较低的小儿,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同伴关系对小儿成长的重要性,抛弃自己的孩子小没能力,在同伴中会被忽视、玩耍时会吃亏的担忧。应尽可能地帮助小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小儿多与同伴交往,教育其欣赏同伴,与同伴分享游戏中的乐趣,有错误时敢于承认,尽可能地原谅别人等。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小儿学习一定的交往技巧,如适当的服从,恰当的赞赏,灵活的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