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一15%。该技术目前属于ASE公司所有,商品化生产规模是4MW/年,正计划扩产。
(2)枝蔓践状带硅技术 在生长硅带时两条枝蔓晶直接从柑蜗熔硅中长出,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两条枝晶的中间会同时长出一层如践状的薄片,所以称为践状晶。切去两边的枝晶,用中间的片状晶制作太阳电池。践状晶在各种硅带中质量最好,但其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我国在70年代初就拉制出无位错的躇状晶。在80年代中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了用碳网作支持物,从横向拉制硅带的工作,并研制出了设备(研究工作在80年代未中止)。我国西北工业大学进行了滴硅旋转法——即用电磁法熔化硅、然后将硅液滴到旋转模具上以形成硅片的探索性研究,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3)De1aware大学多晶片状硅制造技术 该技术基于液相外延工艺,衬底为廉价陶瓷。陶瓷衬底可以重复使用。在电池制作中采用了Al和POC13,吸杂和低温PECVD-Si3N4,钝化技术,后者提供了体钝化和发射区钝化。lcm2电池效率达到15·6%。De1aware大学和Austropower公司合作通过了中试产业化技术。(4)小硅球太阳电池 硅球的平均直径为L2mm,约有2万个小球镶在100cm2的铝箔上以形成太阳电池,每个小球具有p/n结,这么多的小球在铝箔上形成并联的结构,100cm2面积的电池效率可达到10%。原则上可使用冶金级的小硅球,一方面小硅球本身也容易进行提纯。该方法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特色,但要降低成本在技术上仍有许多困难。该方法在90年代初发展起来,但近几年其研究与发展陷于停顿状态。我国复旦大学也曾对这种太阳电池工艺进行了探索性实验,掌握了基本技术的要点。 2.3太阳级硅 美国、德国、日本的许多家公司在80年代未停止了太阳级硅的研究,主要是因为技术进展缓慢,同时有大量低成本半导体工业次品硅可供利用。另一方面,太阳级硅生产的经济规模约为1000吨/年,成本可降到 20美元/kg,而目前光伏工业每年的需求量只有400一500吨。当光伏工业的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半导体工业为其提供不了低价的次品硅料时,太阳级硅才能进行正式生产。 一种目前制造太阳级硅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精炼的冶金级硅,采用电子束加热真空抽除法去除磷杂质,然后凝固,再采用等离子体氧化法去除硼及碳,再凝固。采用水蒸气混合的冠等离子体可将硼含量降到0·lppm的水平,经过再凝固硅中的金属杂质含量可降到ppb的水平。用此太阳级硅制成的常规工艺电他的最高效率可达到14%,高效工艺制的电他的最高效率可达到16%。此太阳级硅已进入每年生产60吨的中试阶段。 由于经费制约,我国太阳级硅的研究工作限于较简易的化学与物理提纯。化学提纯是将纯度较高的冶金级硅(99%)加工成细颗粒后,使用盐酸、王水、氢氟酸等进行酸洗革取,此步可将含铁量降到200ppm量级,然后再进行二次定向舒固(早期使用二次直拉),可将含铁量降到0.3ppm量级,但其纯度及成本均未能达到要求。我国具有纯度高的石英砂资源,并有大量冶金级硅出口,采用冶金硅精炼的方法生产太阳级硅具有很大潜力。 3晶硅电池的商业化生产和市场发展 3.1商业化电池技术 (1)常规商业化电池:商业化晶硅电池主要结构是p呗结。绒面、背场和减反射涂层被普遍采用,细栅金属化技术在不断改进,单晶硅商业化电池效率在13一16%之间。多晶硅电池工艺与单晶硅基本相同,但没有绒面技术。商业化多晶硅电池效率在11一14%之间。 (2)刻槽埋栅电他:BP公司利用UNsW技术生产的刻槽埋栅电池已经实现商业化,规模为2MW/年,电池效率15一17%之间,成本与常规电池基本相同。 (3)AsE多晶硅片电池效率在11一13%之间。 3.2晶硅电池的产业和市场发展 国际光伏工业在过去15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0%。90年代后期,世界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发展更加迅速。1997年世界太阳电他光伏组件生产达122MW,比1996年增长了38%,是4年前的2倍,是7年前3倍,比集成电路工业发展更快,超出光伏专家最乐观的估计。1998年光伏组件生产达到157.4MW,比1998年增长29%。光伏发电累计总装机容量达到800MW。 在产业化方面,各国一直在通过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和开拓市场等措施降低成本,并取得了巨大进展。以美国为代表,政府(能源部)在1990年起动了PVMaT(光伏制造技术)的产业化计划,通过国家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