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16年高考历史押题精粹试题(全国卷)

发布时间:2021-06-05   来源:未知    
字号:

2016年高考历史押题精粹试题(全国卷)

本卷共53题,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35小题,非选择题17小题。

一、选择题(35个小题)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 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推断“差序格局”是宗法制的体现。宗法制产生于商周时期,早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故A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被秦朝之后的官僚政治取代,宗法制并没有使其延续,故B项错误;宗法制带来的世卿世禄制,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建立后,宗法血缘关系不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

2.据《左传》记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这反映了

A.盟约成为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准则 B.周王与部分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C.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D.成王通过签订盟约成为天下共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所以出现成王“赐之盟”可知,二者关系近乎平等,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是题干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D项中的“天下共主”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3.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比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据此可知,唐太宗认为

A.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

C.中书省门下省不应互相牵制 D.三省六部制导致了亡国危机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唐太宗表明三省六部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以相监察”,并通过门下的“驳正”来避免“中书诏敕或有差失”。但在实际实行中却成了“护己之短”,成为“兆民之深患”,可见制度实行的效果与初衷不符,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从体现,材料并未表明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唐太宗并没有认为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应该相互牵制,C项不符合题意。D项曲解了

唐太宗的意思,排除。

4

A.秦朝御史大夫 B.明朝内阁大学士

C.唐朝六部尚书 D.清朝军机处大臣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传旨或述旨”“内阁奉上谕”可知,该行政官员负责皇帝谕旨的下达;“因奏请而降者”“交内阁传抄者”说明该行政官员可以向皇帝奏报文书,其权限在内阁之

上,据此可判断出该行政官员为军机大臣,故选D项。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不符。

5.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

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B.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清朝光绪年间,中国外交逐渐融入国际体系,表明晚清外交在西方的

冲击下发生重大变化,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晚清

外交的变化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变化,B项误读材料,排除;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项中的“中体西用”与材料没有关系,也排除。

6.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

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

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与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无关,故A项错误;材

料没有体现出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故B项错误;宋代南方经济增长极快,南方逐渐超过北

方,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D项错

误。

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

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明代中叶,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这导致市场上以绢为代表的手工产品较为充裕,从而影响到其

价格水平,故B项正确;宋明时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这不是价格变动的原因,C项

不符合题意;明代中叶,并没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8.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鸦片战争后“自华人竞尚洋布,不特银钱流入外洋,即凡种棉织布纺纱之处,男女废工,民间骤少此一种进款,不免日渐贫乏。”材料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入超 B.传统自然经济走向了解体

C.银贵钱贱加剧了农民贫困 D.洋货已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男女废工”“日渐贫乏”说明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走向破产,这也必然导致

传统自然经济中的“耕”“织”分离,从而使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

有“银钱流入外洋”,但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的,A项错误;银钱外流必然会导

致银贵钱贱,但材料信息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了“竞尚洋布”,而不能

反映所有的洋货都已经占据中国市场,D项错误。

9.“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 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

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

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答案:D

解析: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

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

阻碍,故选D项。洋务运动是得到清政府支持的,排除A项;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只是表

面现象而不是根源,排除B项;由“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知C项错误。

10.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

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反映出孔子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来实现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儒

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蔚然大宗,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儒

者的伦理道德重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春秋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

D项错误。

11.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

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

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A.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B.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C.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 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韩愈的观点,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而“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等主张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故A、D两项错误;根据“排斥佛、道”可知, B

项错误;根据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

已经断绝。”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孔孟之道,继承发扬了韩愈的观点,故C项正确。

12.晚清重臣曾国藩和大学士倭仁虽然在对待西学的态度方面针锋相对,但是他们都具有浓

厚的理学色彩,在他们影响下“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危机的影响 B.经济变迁的推动

C.理学功能的更新 D.中央集权的削弱

答案:A

解析:此题可结合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来判断。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围绕如何巩固清朝统治,清政府官员中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虽然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

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的根本目的是高度一致的,而理学正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思想武器,

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13.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

能反映

表1

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D.民族资本主义下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进口货物所占的比例,鸦片仍占54%,可知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输入中

国,清政府的抵制有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口货物,没有体现对外出口的情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进口的棉布比例可知,中国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

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因此这一时期取得较快发展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14.《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

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

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早在《南京条约》前的鸦片战争期间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

潮,故A项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故B项错误;此时中

国向西方学习还局限于器物层面,还未意识到要传播西方的平等观念,故C项错误;传统夷

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

15.梁启超说:“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

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梁启超意在说明

A.共和体制不符合国情 B.政体变革需要过渡期

C.应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D.应以革命推翻清政府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梁启超以两船相撞来比喻推翻专制统治后直接实行共和,并且认为两船中间

如果没有楔子,则会产生激烈的冲突,以此来说明专制政体到共和政体的转变需要一个过渡

期,故B项正确;梁启超并没有认为共和政体不符合国情,也没有谈及要推行君主立宪政体,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梁启超属于维新派,不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D项说法错

误。

16.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

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

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维新变法期间的知识分子突破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

有力的挑战,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反映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

期间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经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爱国主义的

内容是改革自强,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7.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

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

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 “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

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答案:D

解析: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B、C两项都不是美国资助中

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排除;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

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D项正确。

18.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

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

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可见,材料反映出中共

A.宣扬敌后抗战 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

C.坚持持久抗战 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答案:B

解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由此可

见,毛泽东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符合题意;宣扬

敌后抗战、坚持持久抗战以及建议国共联合抗争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C、D三项不符

合题意,排除。

19.“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

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

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A.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充足的兵源

B.反映了民国时期国民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D.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答案:D

解析:“遣之则兵散为匪”,说明自然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一些农民失去生活依靠,进而为匪,成为割据势力的兵源,故A项错误;“兵匪互换”是民国时期脆弱的自然经济下的无奈应对

措施,与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无关,故B项错误;“招之则匪聚为兵”表明,“为匪耻辱”文

化心理并没有解除,故C项错误;“兵匪互换”造成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地方割据势力的发

展和政治动荡,故D项正确。

20.1936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的社论说:“(张学良)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

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这一评论

A.准确指出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

B.说明西安事变违背国内抗日救亡要求

C.反映了苏联支持中国抗日的基本立场

D.对西安事变结局的推断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C

解析:张学良发动西安事的动机是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材料说张学良“他乃以抗日运动从

事投机”,可见A项错误;西安事变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因此并未违背国内抗日救亡的要

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张学良抗日行为的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

反对张学良之前执行的不抵抗政策,认为发动西安事变不利于国共合作抗日,反而有利于日

本的侵略,可知苏联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活动的,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苏联对张学良发动

西安事变的态度来看,苏联并未预料到西安事变会和平解决,且国共实现了合作抗日,故D

项错误。

21. “□□舰舰长萨师俊在长江上游□□与日机互击阵亡。今日党政军长官均到其家吊唁。”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

量,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由此推断,该军舰当时应是参与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广州会战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1938年11月1日”和地点“长江上游”。淞沪会战于1937

年11月结束,与材料所述不符合,排除A项;徐州会战于1938年5月已经结束,故可排除

B项;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时间上和材料所述时间最为接近,但广州地处

华南,远离长江,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故C为正确选项。

22.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

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指的是

A.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B.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

C.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D.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答案:B

解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市场经济,故A项说法错误;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

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调整,生产能力有所改善,人们的生产积

极性有所提高,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当时还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项说法错误,

当时讲的是自力更生,对西方生产经验盲目排斥。

23.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

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答案:C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八十年代出现的价格双轨现象正是这一体制的过渡产物,所以符合题意

的是C项,A、D两项表述片面;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主导职能权限在减少,排除B项。

24.“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

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

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 B.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C.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 D.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古希腊法律制度对其文化制度的规定,说明通过文化立法来塑造民主政治的精神氛围,可见,材料主要是表明法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故C项说法正确;A项材料无从

体现;B项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材料没谈及西方人文精神,D项错误。

25.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

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代议制民主 B.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主权在民的原则 D.两党“和平竞争、轮流坐庄”

答案:B

解析:材料观点认为,英国和法国的近代民主革命各有不足,英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注重民

主中的原则(自由)但对保障民主实现的法律程序注重不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好与英国

相反。但美国在政治民主建设中做到了两者并重,即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都一样重视,故B

项符合题意;A项只讲到了美国民主的程序,C项只讲了美国民主的原则,D项讲的是美国

政党制度,故A、C、D三个选项都不符合,排除。

26.“法国人从美国那里拿来的是他们发动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切割又缝合政府的理论。”这种观点

A.认为法国以美国为民主仿效对象 B.预见了法国共和政体建设的曲折性

C.高度赞扬1875年宪法的先进性 D.批判了美国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答案:B

解析:缺少了“切割又缝合”过程的法国民主建设必然会遭遇挫折,故选B项。由材料可知,这种观点认为法国人只学习了美国发动革命的理论,而没有学习其组建政府的经验,故A

项错误;C、D两项的结论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27.1990年绘制在柏林墙残留墙体上的一幅涂鸦作品(MOSCOW、CHINA、EVERYHERE、BERLIN: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这反映了

A.作者对世界秩序重构的想法 B.两极格局与冷战正式宣告结束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D.柏林围墙成为阻碍民主的藩篱

答案:A

解析:“莫斯科、中国、任何地方、柏林”体现的是柏林墙外的世界,故图片反映出在东欧

巨变、两极格局受到冲击时期人们对世界新秩序的思考与期盼,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

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故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是在“冷战”之后,故C项错误;柏林墙是美苏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阻碍了世界政治民主化,但体现不出1990

年柏林墙上图画的内涵,故D项错误。

28.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

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

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这反映出

A.“一边倒”战略保障了中国安全 B.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C.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 D.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说明中国安全受到威胁,故A项错

误;“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说明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无法说明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故

D项错误。

29.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

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可知,这是指工业革命之后,无产阶级队

伍的壮大,阶级矛盾的激化会反作用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继续完善,符合题意的是A项;国内产业工人阶级的壮大与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中的“起步”与史

实不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

30.面对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

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

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俾斯麦政府的做法客观上

A.体现了“鞭子加糖果”的两手政策 B.阻断了德国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

C.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 D.巩固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B

解析:A、C、D三项均是俾斯麦政府实行社会保障的主观目的,故排除;俾斯麦政府实行社

会保障,客观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阻断了德国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故B项正确。

31.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

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

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在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的产品出口受到一定限制,为保证产品出口,在国

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国会通过了低关税率的《贸易协定法案》,故A项说法正确;

当时并没有结束新政,B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反法西斯同盟,且法案的通过也不是为

了反法西斯,C项错误; 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32.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

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B.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

C.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D.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 答案:D

解析:1973年以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上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致使美国的经

济地位下降,美元贬值,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故D项正确;A、B

两项说法片面;C项说法没有依据。

33.“20世纪初和20世纪末之间存在的类似之处和明显的连续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列与这一观点相契合的是

A.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 B.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D.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的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国际化的生产

模式——跨国公司,20世纪末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生产规模越发壮大,跨国公司资本扩张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开始呈现;C项不符合,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D项不符

合,20世纪末欧盟出现,欧洲呈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

34.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

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说到的是取消“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实施“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

收购农副产品”可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考虑到苏联经济实际发展的结果,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突破了”表述绝对,排除;C项是指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用;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35.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

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这

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苏联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致使经济发展失衡,可

见,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在强调国家利益的时候忽视了地方经济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

现苏联漠视民生改善,B项不符合;工业化建设本身不会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C项

说法错误;工业建设不会导致地方失业率偏高,D项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17个小题)

36.(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

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

姻。

1919 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 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 8.7%。农民到城市

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 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 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

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6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

的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类型家庭的优缺点。(9分)

答案:

(1)特点: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关系;分

工合理互助合作;家庭和睦。(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①家庭规模小型化;

②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

③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被打破(家庭经济来源多样化,家庭成员外出谋生增多);

④家庭观念的变化(多子多福到节制生育注重教养、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转变)。(4

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原因:

自然经济的解体、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6分)

(3)大家庭(或宋代家庭):(5分)

优点: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家族凝聚力、利于家族文化的传承、重视伦理关系;

缺点:家长制、男女不平等、家庭成员间依赖性强、经济不独立。

小家庭(或民国家庭):(4分)

优点:男女平等、淡化等级观念、家庭成员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经济独立;

缺点:易导致个人主义,抗风险能力低。(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

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

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

占有,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1、合法的土地交易;

2、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

3、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时表

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

要素的市场化。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

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尹红梅《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政府推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和我国土地使用权

流转对社会转型的不同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4分)

答案:

(1)原因:宋初“藏富于民”指导思想的影响;顺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承认并保护土

地私有产权合法性的需要;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土地商品化。(9分)

(2)不同影响:

宋代受重农抑商的封建传统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失去土地的中国农民只能终身

被束缚在土地上,极难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4分)

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和转型。(4分)

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农业摆脱落后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流转

土地承包权有利于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

步深入发展。(4分)

(3)看法:一定时期的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紧密相关;土地政策调整一定要适

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兼顾农民的权益;土地政策是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大事。

(4分,言之有理且答出两点即可)

3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

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

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

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

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

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

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

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

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

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

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

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9分)

答案:

(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8分)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

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8分)

(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

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

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9分)

3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

完成。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

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

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

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一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

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并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

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合理)

答案:

(1)概括关系: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2分);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2

分)。

(2)史实论述:

论点:依据“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主题,表述成句。(2分) 史实:结合选取的主题,论证“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2分);

结合选取的主题,论证“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2分)。

(史实准确,表述成句,只写出名词不得分。)

(3)逻辑表述:2分

史实论述范例:

中国民主革命由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分)中国近代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拿起武器,先后

开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都没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地

位。(2分) 这当中虽然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如外部环境的恶劣,历史人物个人素质,性格等。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因其

自身局限而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分)

4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宋代

材料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宋代历史地位的多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补充相

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说明所依据的观点或史学理论。(要求:史实和史学理论与观点之间

的对应关系必须正确,论述充分。)

答案:

评分说明: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补充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说明分析问题的视角、所依据的史

学理论,史实和史学理论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正确,论述要合理充分。

示例:钱穆的观点:宋代积贫积弱。主要史实:宋朝财政入不敷出,在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的战争中频频失利。主要视角或理论依据:主要着眼于宋朝财政和国力的强弱,站在中原王

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斗争的角度看问题。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中期以来,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试以“大国的兴衰”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文提纲。

(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论点:20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衰落及美国的崛起是两国发展状况的结果。

论证:

政治上,美国迅速崛起,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霸主,西欧 各国受二战影响整体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英国也只能依附于美国。

经济上,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构 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美国推行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而英国因经济困难,只能接受。

科技上,战后美国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其在核能、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上 的优势进一步一步巩固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军事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美英的力量对比。

结论: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论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合理,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4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土归流是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 “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 “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以上两则材料来自(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材料三 为更好地进行改土归流,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

(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9分)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6分)

答案:

(1)特点:起因是因为土司制度危害地方;原则上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方法多样,分为计擒、勒令投献、兵剿三种模式;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写出三点得9分)

(2)影响:加强了政府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稳定当地秩序,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 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的问题。(5分)

答案:

(1)原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它的实施是因为有均田制的保障。(3分)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被募兵制取代成为必然。(2分)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2分)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2分)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1分)

(2)募兵制实现了职业军人和专门将领的结合,容易形成军阀势力;(2分)事实上,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比较严重,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3分)

44. (15分)【历史上的重大回眸】

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必要性:盐商饱受政府盘剥,负担极重;官盐价格高、品质差;私盐泛滥;部分官员勾结盐枭,参与贩私;盐政亏空严重;(8分)

(2)意义:化解私盐问题;两淮盐政扭亏为盈;实行自由竞争,推动商品经济发展;(7分)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 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为集思广益,团结全国力量起见,特设国民参政会。

第四条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之选任,提交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之。

第五条 在抗战期间,政府对内对外之重要施政方针,于实施前,应提交国民参政会决议。前项决议案、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后,依其性质交主管机关制定法律或颁布命令行之。

第六条 国民参政会得提出建议案于政府。

第七条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摘自《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国民参政会成立于1938年7月,是抗战初期中国政局上值得庆幸的事情。国民党称新 成立的国民参政会是“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之代表机关”中共发表声明指出,国民参政会是“我国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制度的一个进步”,是”我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城的团结统一的一个进展”,苏联《真理报》认为,参政会成立表明中国“联合反日统 一战线之伟大力量业已形成”。

——摘编自周勇《国民参政会与中国各党派关系研究:1938 -1948》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条例对组织国民参政会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规定?(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参政会成立的背景与作用(8分) 答案:

(1)条例对国民参政会的目的、参政员的资格、参政会的职权等做出了具体规定。(7 分)

(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4分)

作用:成立初期,客观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建 设;在中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国民参政会逐渐演变为国民党进行反共、内战 和一党专政的工具。(4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宋子文曾被称为国民党中国的“资本主义灵魂”的代表。

1928年6月底,全国经济会议在上海召开。宋子文在发言中称,“战争时期我们曾被迫使用极端手段来筹集经费”,今天“如果不让人民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得到人民信任”,“为此,我们召集了可信赖的非政界人士,纳税人的代表在一块来批评我们,帮助我们和指导我们。”这次全国经济会议“将是中国走向民主制度的一步。”宋子文对会议提出了他作为财政部长所寻求实施的主要建议:限制军费开支,编制预算,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取消银两制,建立中央造币厂和废除厘金税。会议还通过了资本家提出的“保护商人财产”的议案,以及“计划限制工会和罢工”的议案。

1928年7月初,宋子文在南京召开旨在将某几种特殊的税收从各省收归南京的全国财政会议,其结果是实现中央控制税收遥遥无期。此后,面对宋子文和支持宋的上海资本家的压力,1928年8月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与1929年1月召开的军队编遣会议,均在“原则上”同意了宋子文的建议。至此,宋子文于1928年5月开始的试图统一全国预算和财政的努力归于失败。

——摘编自(美)帕克斯.M.,J、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子文统一全国财政政策失败的原因。(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子文为实现统一全国财政而做的努力。(8分) 答案:

(1)原因:中华民国形式上的统一,以及国内战争的长期存在(3分);控制预算和限制军费措施,遭到蒋介石及其他将领的反对(2分);宋子文在国民党以及军队内,缺乏有政治影响的力量支撑(2分)。

(2)评价:从剥削与抢夺到统筹计划,体现了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与上海资本家的合作,缓和了资本家与南京政府的关系;鼓励资本家参与政治,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控制预算和限制军费等措施,符合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符合宋子文的个人政治需要,但其举措在当时难以实现。(五取四,每点2分)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材料二 美国提前发觉日本海军计划,1942年6月4日伏击日本舰队,取得中途岛战役的重大胜利。

2016年高考历史押题精粹试题(全国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