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生,成为绝对的课堂权威和课堂学习的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霸权与控制的服从。
而多数学生也习惯了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不懂得更懒于反思和创新,经过“填鸭子──考鸭子”最后成了名符其实的“板鸭子”,失去了自然常态下应有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种只盯“物”忽略“人”的教育结果必然是: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求知欲的激发,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湮灭。长此以往,教师成了“僵师”,学生成了“僵生”。角色的错位,打破了课堂的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使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了失落的“花朵”。
案例二:
目前,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抢占学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加班加点补课,学生几乎成了“锁”在鸟笼里的小鸟;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也局限于高考、中考的考试知识,与社会生活脱节。
反思:危险的“花盆效应”。
生态学认为,花盆是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一段时期内,作物和花卉可长得很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雨考验。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在花盆环境中进行。案例中提到的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进行闭锁式的小循环,以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来统摄生活世界,造成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致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