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员工忠诚危机
最近,一家初具规模的广告公司,设计创意人员大面积流失,眼下,一个大定单急需补充高级设计师,老板火烧眉毛,下命令要求人事总监火速招人,一周后,人事总监非常高兴,找猎头关系,好不容易,用优厚的待遇终于找来一人。但是当老板来找她时,她却给老板讲了一个小故事:劳动协议刚刚拟定,新人来电话说他不能辞职,原因是原公司要给他50%的加薪,因为原公司都绝望了,他是最后一批跳槽的优秀设计师之一。
相似的故事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从企业角度看,招聘会的经常性、持续性明显,诸多人力资源部门考核指标中如关键岗位员工流失率增大,录用比率下降;从员工角度看,“知识游民”无处不在,一位财务专家在获得MBA学位后的3年时间内先后工作了5家公司;某家成功的门户网站公司的公关经理是位不到30的女士,此前已经服务于9家企业,有大公司,也有小的创业企业。还有许多集体跳槽、集体辞职事件不断上演。一切都显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危机比较突出。
那么如何理解员工高速流动和忠诚危机问题呢?
首先,中国的人才市场已经进入高速流动阶段,而且是多向交叉流动。原来人才流动单向,只有“上山”(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就业),没有“下乡”(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就业),现在区域流动明显加快,既有“上山”也有“下乡”;过去,出国的多,回国的“海龟(归)”少,现在也呈现“双向对流”特征;过去,职业选择范围少,现在越来越广泛;过去,服务于一个单位时间长,现在员工在每个企业的平均服务时间明显缩短;过去,岗位的工作性质相对稳定,现在岗位性质、工作内容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新的岗位需求不断产生,必然要求员工能够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工作内容也就变得更加丰富了。如果不能看到这些变化,可能就难以理解人才的频繁跳槽与忠诚危机现象。
其次,理论界鼓吹的人才主权、赢家通吃、人力资本优先于财务资本回报的时代还远未到来,或者说距离现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基本上还是“资本专权时代”,许多企业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质上对人才的重要性多半停留在口头上,一般
的劳动力与企业交往中只能完全“听话”,人力资源在劳资双方的“谈判”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少量作为骨干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在与资本的“对话”中,获取优势甚至平等的机会也很少,他们只能用脚投票,辞职,一般还难以高要求他们和所有者一样忠诚。
第三,职业忠诚替代企业忠诚。如何理解员工忠诚,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