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由突触的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成的许多小支,每个分支末端球状膨大而形成。 经典的突触传递过程:(1)突触前过程: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
2+2+2+极化,Ca通道打开,Ca内流,Ca依赖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到突触间隙。(2)突触后过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化学门控通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某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电位变化又叫突触后电位。 接头传递:神经--骨骼肌接头:运动终板
接头前膜:囊泡内含乙酰胆碱(ACh)
接头间隙:约50--60nm
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ACh受体、还有乙酰胆碱酯酶)
经典的突触传递与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的特点:(1)单方向性(2)有时间延迟(3)易受环境和药物的影响(4)易疲劳性
第二章血液
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5%葡萄糖、0.9%NlCl、1.9%尿素 血浆的PH: 7.35~7.45。耐受极限: 7.00 ~7.80
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实现营养、运输、参与体液调节、防御保护和酸碱缓冲等功能。
2. 营养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作用。
3. 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4. 参与体液调节:体内个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由血液运送而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 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对外来细菌和异物机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和纤维系统物质等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过程。
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成粒细胞和无粒细胞。粒细胞又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的反应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红色和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红色)和嗜碱性粒细胞(蓝色);无粒细胞则可分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血小板:特性;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生理功能;1、 参与凝血 2、 参与生理性止血3、 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液凝固:血液由溶胶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外,温度、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也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第三章: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次/min)为单位。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收缩期的开始,又称为心缩音。―扑―,声音低沉,持续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