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S‖形。反应不同PO2下O2与Hb结合情况。 PO2 : 8.0~13.3kPa (60~100mmHg )较平缓 —在高山、呼吸性疾病
PO2 :5.3~8.0kPa (40~60mmHg ) 较陡— 动脉血 组织液
PO2 :2.0~5.3kPa (15~40mmHg ) ,最陡 —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氧供应 影响氧离曲线位移的因素:温度的影响、pH值和PCO2的影响、DPG的影响
第五章、消化与吸收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a兴奋性低,收缩速度慢;
b较大的伸展性;
c持续的紧张性;
d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e自身节律性运动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a神经调节:外来神经调节和内在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全身性激素调节和胃肠激素调节
胃肠道运动:
1、紧张性收缩与容受性舒张;
a紧张性收缩 ;消化管平滑肌持久地处于微弱的收缩状态。
b胃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壁平滑肌舒张,使胃容量变大。此反射的传入和传出神经都是迷走神经,因此又称迷走-迷走反射。
2、蠕 动
a胃蠕动:平滑肌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开始于胃的中部。受慢波影响。
b胃排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c小肠蠕动:小肠环形肌和纵形肌自小肠始端向末端依次进行的推进性收缩。速度慢,推进食物速度慢。
d蠕动冲:速度快,可将食物从小肠始端推到末端。
e摆动:以纵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活动。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
3、分节运动
常见于小肠和大肠,是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瘤胃:反刍动物的营养物质主要的消化场所主要以微生物消化为主。
胃液的成分、性质及生理特性:
性质:无色透明,强酸性(pH 0.9-1.5)
成分: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 特性:高分泌率时,强酸性,水样液体;饥饿时,酸性较低,较粘稠。
盐酸:(壁细胞---HCL)
作 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
(2)有利蛋白质消化(膨胀变性)
(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
(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5)有利于铁、钙吸收
胆汁(由胆囊分泌)的生理作用:
a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提高其活性
b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乳化脂肪
c与脂肪酸结合,促进吸收
d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e中和胃酸,维持肠内PH
第七章
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1)原尿的生成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的物质都能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肾球囊, 形成原尿。(2)终尿 肾小球滤过液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作用,最后排出体外的液体称为终尿。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影响原尿生成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 (1)滤过面积 肾小球发生炎症→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工作肾小球↓ →滤过面积↓→尿量↓
(2)滤过膜通透性 缺氧或中毒→通透性增加→出现蛋白尿、血尿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动脉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 尿量↓ 如创伤 烧伤 出血
(2)血浆胶体压 血浆蛋白↓→胶体渗透压↓→有效过滤压↑→尿量↑
(3)肾小球囊内压 囊内压↑→有效过滤压↓→尿量↓
3、肾血流量 肾血流量下降尿量下降
影响终尿生成因素:1、肾内自身调节(1)血管的肌源性自身调节(2)小管液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 溶质浓度↑→渗透压↑→水重吸收↑→尿量↑ (3)球-管平衡
2、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1)肾上腺髓质释放NE、E,入球、出球小动脉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2)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肾小管重吸收Na+、Cl-、水。(3)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重吸收Na+、Cl - 、水
3、肾功能的体液调节 (1)抗利尿激素 (2)醛固酮 (3)心房钠尿肽 (4)甲状旁腺素
第八章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与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能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
神经胶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除了神经元以外的所有细胞。
神经递质:指突触前膜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 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增强或削弱信息传递效应的化学物质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膜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