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论文
江西社会科学2010.11
地表现着这种“虚实相生”,建立、追寻、感时、回归……清晰地形成了一种精神线路。
四、乡愁意象:鲜明的艺术特征与诗学话语乡愁文学一个首要的艺术特征即意象。意象当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现代诗印象派文学的“意象”
词义,中国诗学的意象,着重指“依类象形”、立象以尽意”,是“以少总多”、“虚实相生”的一种艺术途径与诗学话语方式。
笔者以为中文意象一词,实际包括了作者的意识(理义、责任)、情感与形象的结合。简而言之,即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形象(画面)。
据学者考证,这个词汇的表述:“自唐代以降……代不乏人。”唐司空图有: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有:“意象迫切”一语。元好问赞苏轼创作:“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意象。”李东阳评温庭筠名作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不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而音韵铿锵,
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8](P180-181)例子还多,可见,意象为中国诗学文论之常见的话语形态。大约这和西方现代派虚无主义明显并主张零度感情的意象”概念是大不相同的,中国文论、诗学的意象概指,不可忽略的是生动的形象意境中涵盖的真实甚而积极的思想情感,具有鲜明的主题意义。
可以认定,中国文学这一“传神写照”、“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文约事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艺术手段,用在乡愁主题文学领域,是最频繁、最丰富也是最成功的,同时也可视为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什么呢?也许正如对屈原不免有啧言的王逸也认识到的:“怀念楚国,思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
(《远游序》)刘勰对此也有说法:“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辨骚》)一句话,触景生情,怀乡、
念国、思亲、述离散之忧以及委屈愁苦,都是102
公认的高贵美好的思想品德,是人性之常,上上下下,不分阶级,都要表现,都要发抒,这是一种凝聚力,在中国诗文中,特别予以珍惜与用心、会意,也特别有感觉(灵感、切身体会)、并有着普遍的社会意义,容易得到广泛认同与共鸣。所以,自孔子去鲁、苏武牧羊、文姬归汉等一路留传下来的经典描述,正是这乡愁滚滚长河中不断积淀下来的金沙。
魏源在论述“比兴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也”这一古老主题时,特别举了孔子去鲁的例子,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自古以来国人因离情、思念而产生文艺行为与成象的过程与图景。
我们不妨专以李后主的作品为例,从文论诗学的话语与切入点来看待这一
“立象尽意”、“以少总多”、“虚实相生”的意象艺术的具体特征。
李煜早年昏聩逸乐,被掳以后,失去自由,失去家园,所作“离愁”悔恨诗词,切近真实人性,有着文艺美学的深度与修辞,意象充分突出,颇能唤起人间共鸣,从而让读者陶醉于悲感的审美情怀中,让人能够谅解或淡化他早年的失修,对他的才情加以欣赏。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有充分理解: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