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
20年 9月 08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会科学版 )社 Junl f ua n e i r n c neSc l i c d o ) ora o nnU i r t o At adSi c (oi e eE i n H v sy f s e aS n c i t
c S p. 0 2 08 V0 . 3 No. 13 5
第 3卷第 5期 3
试述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郭海青(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 717 ) 300 3摘要:布迪厄从关系主义的角度出发,图在打破长期的二元对立中走向一种综合, 试继而能够完整地、学地科
揭示社会的结构及转化的机制。场域、习既是他的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惯也是他从关系论的角度出发,图通过试二者的建构、生成关系来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实践的逻辑。关键词:布迪厄;域;习;系主义场惯关中图分类号: 9—0 C1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6 2 6 5 (0 80 04— 4 17— 14 2 0 )5— 0 5 0
Bo r iu’ e r fFil nd Ha t sfo h ge o lto im u d e STh o y o ed a biu r m t e An l fRea in sGUO i— qn Ha ig
( ots dLw Cl g,ot et o a U vrt,a ̄o,30 0 C i ) Pl c a a oee N r w sN rl n e i Ln u7 07, h a i i n l h m i s y nAb t a t Bo r iu atn st ra p te p orce p o iin a d c n t c n itg ae h oy t e e lc m— sr c: u de te d o b e k u h r ta td o p st n o sr ta n e r td t e r o rv a o o u
pe l adsi t cl es i os ut nadrle as r igm cai o e ai o e e tnl m. i d l e e i ayt c l nt co a dt nf mn ehns nt s f l i a s Fe t yn c n f l h o a c r i n e t r o i m h b s t r a o i h la b t sa e n to l e c r o c ps o i e r,b tas h o i y whc e r v as s ca i s e s n e a d
nd Ha iu l o ny t o e c n e t fhs t o h h y u lo t e lgc b ih h e e o i lf se c n l l e’ p a tc h u h te c n tu t g a d ce t g r lt n hp b t e h m . r cie t r g h o sr ci r ai ea i s i ewe n t e o n n n o Ke r s: Bo r iu;Fil y wo d ude ed;Ha i:Re ain im bt us lt a s ol
关系主义的方法论布迪厄指出,会学的任务就是“示构成社会宇宙 (O社揭 S
会行动者通过‘日常生活里有组织的、富于技巧的实践’持续不断地建构他们的社会世界,而社会现实就是这些‘持续不断地权宜行为所成就的’[9 - 1。以此来看,会世界就是人们主 1社
c n e i ) i ui rt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oi o d中那些隐藏 l a vsy s awr ) c l l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l6”l。布迪厄认为传统的社会学并没有成功地实现 l
观行动选择的最终结果,这种视角忽视了社会结构的恒定性,
当然也认识不到隐藏到社会结构后的规则。“了超越这些二元对立,为布迪厄将那些构成表面截然对立的范式所依凭的‘世界假设’w r yo ei)转变成了一 ( o dhpt s, l h s
这一目标,要揭示社会结构中隐藏的最深的结构,必须对原有的分析范式和方法进行革新,摆脱“各种盲目信赖直觉的自发社会学的倾向”2, _从而实现对社会根本意义上的研究。所 以布迪厄提出了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事物,一立场这是他的理论体系的根本立场,也是他的所有理论的出发点。 布迪厄从传统主客观主义的对立出发,析了社会物理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根由和缺陷,从而展开了他的关系主义方法论。社会物理学把社会世界当成纯客观存在的事物,主张
种旨在重新把握社会世界双重现实本质的分析方式中的一系列环节( o et o[1“ m m ns"10这便是布迪厄关系理论的来源。纵 )]-观布迪厄的关系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 )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布迪厄在反对以往一元论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舍弃这些理
论中的合理因素,而是将二者融合起来,统一于他的关系论体
用物理学的方法如观察、测量和实验的方法来揭示社会现象的内部规律,摒弃了人的经验和能动性。这种客观主义的方法不但没有准确、完整地把握社会的规律,反而用这种片面的
系中。他认为历史上形成的主客观二元对立“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常识性观念,这正是社会学必须从自身中祛除的。这种常识性观念植根于我们使用的语言本身,而它则‘更适于表
方式破坏了社会事实原有的完整性。有关社会世界整体意义的研究必然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离开这一层面试图客观地揭示社会的结构只能是徒然的。
达事物而不是关系,呈现状态而不是过程’E1。社会现实是,1,5 l客观存在的,但并不因此成为僵化的、空洞的场域结构;社会世界在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的对象,更是主观意识进行分类、判断、感知和思维的过程。
与社会物理学相反,社会现象学认为“具有资格能力的社
收稿日期:08— 7—1 20 0 0作者简介:郭海青 (90一)女,海西宁人, 18,青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3卷 3。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布迪
( )二结构性和建构性的统一在对主观和客观作了策略上的整合后,布迪厄坚持认为世界的客观结构总是先于主观结构而存在的,是其一;这其二,社会的认知结构同社会结构之间是对应的、一致的。行动
个构型(of uao) l1 cngr i”1 i tn j
厄谈到的一般意义上的场域包括几个部分。
第一,场域中的位置。场域中的位置是场域内在属性的外在标识,在同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行为选择的关系中,“位置起着客观前提和社会规定性作用”3。位置之所以在场域 _脚中凸显出来,成为场域中行动者不断竞争、角逐的对象,乃是因为位置集不同的资本于一身,场域内在的结构变化正是体现为这些位置之间资源的相对变化。 第二,资本。如果说位置是场域的外在标识,么资本就那
者活跃于场域空间当中,并不断内化着场域的性情倾向和逻辑规则,从而在行动者身上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带有集体标识的认知图示;其三,社会结构的秩序安排是不同意识
范畴之间斗争、调适的结果,而这些意识范畴正是既定社会结构
的反应或内在的需求。 但是主观与客观结构并不是简单的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正是在二者的统一关系中,布迪厄揭示了推动社会结构再一
是场域的内在规定性。资本与一定的位置相结合,体现为就种权力。把持了这一权力,就意味着行动者掌握了这一位
生产和转化的机制。主观结构作为人特有的意识系统,不仅赋予了客观世界以丰富的符号意义,而且还凭借一定的客观环境,依据内化于身体当中的性情或认知图示,运用策略来建构客观生活。
置特定利益的得益权。资本的不同形式、结构和内容构成了一
个场域中特有的逻辑,这将在下文给以详细的解释。 第三,场域中的关系结构。如果对场域的理解仅停留在
对位置和资本的把握上还不足以全面理解场域的内涵。认识
( )时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三历布迪厄认为社会关系都是现实的。他指出:我可以对黑“格尔的那个著名的公式稍加改动,出‘指现实的就是关系的’: 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 u1”l”可见这种关系并不是主观臆测,不是在科学的研究中主观也
场域的客观实质还要理解场域中位置与位置,资本与资本,位置与资本问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结构 (同资本在位置间不的分配和待分配的结果 )才能全面诠释场域的根本内涵。
( )域的属性二场1场域是关系的系统。网络关系是构成场域的基本属 .性,这些关系都是现实的、客观的存在。场域中的行动个体对场域的关系结构能起到建构作用,但个体的建构方式、建构能力和建构策略都基于一定的场域的结构,因此理解场域的属性不能将之还原为个人的属性。场域分析和操作的基点和焦点也是这种关系结构。 2场域是一个竞争冲突的空间。场域间的差异在于关系 .结构的不同,是不同形式、同内容的关系结构也处于不断但不
建构的,社会关系不仅仅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现实地存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
但是承认社会关系的现时性并不否认它的历时性。现存的社会关系都蕴含着历史
的痕迹,里他将时间因素纳入到这他的分析范畴中,因此时间的不可逆性及时间的频率都直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影响。历时洼的分析也是布迪厄展开惯习、域和资本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场
地变化、塑和调序的过程中。场域中不同的行动主体凭借重不同的资本实力和权力,以竞争、冲突的方式不断巩固已有的资本并争取更多的资本。不同的资本总是在场域关系的角逐中不断配置,也就形成了场域格局的不断变更。
布迪厄并非想用这种纯粹的理论来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
学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的问题,在努力摆脱传统理论的他羁绊中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视角,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以往实证的唯物论和唯智的唯心论所力图解释的社会
( )域的逻辑结构三场1场域是具有特定引力的关系结构。场域如同一个磁:场,吸引着行动的个体依附在场域的各个位置空间。活跃于场域中的不同行动者,同时受着场域间的引力和斥力,因而场域中的结构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事实的真相,揭示二者在各自解释路径中存在的偏差。所以他的关系主义论既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方法,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握的方法。布迪厄将关系论作为一种立场来分析场域和惯习,也正是他在场域和惯习中始终践行这样的理论观点,成为他与各种二元对立论的分野所在。
但是即便是在稳定的结构下,也充斥着不同的斗争。加诸于行动者身上的引力和斥力正是缘于场域中对不同资本的垄断,因而场域中的位置及一定的关系结构对行动者产生引力,
二
场
域
同样已有的不同的关系结构的占据者也会力图维护他们已有的资本,抵制资本的流失。“场域就好比一个棱镜,据内在根的结构反映外在的各种力量”…”。 2场域中的社会结构和心智结构是对应的。“哲学场 .在
布迪厄将关系论作为自己社会学实践的认识论基础,场域是布迪厄运用关系理论进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平台,过通这个平台,他将主观和客观通过“互问的关系”功地结合相成
起来,也是他将理论和经验得以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角度进行思考” 1依据于这 I,一
域、政治场域、文学场域等与社会空间的结
构 (或阶级结构)之
间,我们可以觉察出,它们在组成结构和运作过程方面都会存在全面的对应关系 (o o g s: hm l i )二者都存在支配者和被支配 oe
全新的关系模式,布迪厄另辟蹊径,通过场域对社会事实的
者,都存在旨在篡夺控制权与排斥他人的争斗,都存在自身的再生产机制,等等。 I”1 1由此可见,场域中的关系结构是场域存在的客观前提,元论是场域中的心智结构如何变化,都依赖
研究进入了一种独有的研究范式。
( )域的涵义一场布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e o )或一 nt r, wk
于场域中特定的关系结构,也都能在场域的结构中追溯出其变化的根源。这也是布迪厄分析其场域所坚持的原则之一。
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
20 08年第 5期
郭海青
试述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
4 7
3资本是场域的原动力。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三类: .经济资本、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来他又增加了符号资本。文后“资本体现了一种积累形成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
地建构实践的对象。所以惯习是一种实践可发生的技艺、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理解,并且只能藉以双向的解释循环而非机械论才能认识。
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而资本也同时体现出一种生成性, 总是意味着一种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种以等量或扩大的一方式来生产自身的能力 o[ 8 ' 13 ̄ 2一个场域中资本的构成形式和 4构成内容就构成了一个场域的基本逻辑。场域中现有的资本分配格局反映了存在于这个场域中不同力量集团的对峙和协
3惯习和有限理性的区别。赫伯特 .西蒙 ( e e io ) H r rS n bt m
提出的有限理性曾经打破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布迪厄虽然反对这种理性经济人的看法,但他也不同意这种有限理性。赫伯特 西蒙认识到现实当中的人并不能完全依据特定的思维逻辑来识辨分析社会事实。人的思维能力亦或理性
调的结果,也体现着特定集团的利益需求。4场域中的行动主体。场域对置身于其中的行动者首先 .
是有限的,不能穷尽所有社会事实的真相。但是布迪厄认为理性的局限不完全缘于具有理性的人自身,由于时
间的紧还迫性,更是在于人的思维图示是受社会结构制约的。从这一
要重新形塑,也就是说行动者不但要对场域的原则、结构安排和利益需求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且还而要具有一定的禀赋。一旦行动者在场域中占有特定的关系结
点上看,布迪厄和赫伯特 蒙分道扬镳了,伯特的有限理西赫性仍然处在唯智主义阶段,只不过他看到了理智的局限性,而布迪厄看到了这种局限的根源所在。
构,就以此来维持或增加手中的资本。“准确地说,他更一位‘游戏者’的各种策略,以及确定他的‘游戏’的各种因素,既是在所考察的时刻他的资本的数量和结构的函数,和这些时间因素向他保证的游戏机会的函数,也是这一资本的数量和结构随时问而演进的函数,即他的社会轨迹的函数,在与客观机
( )习是历史的、二惯身体化的结构1惯习是身体化的结构。一方面,习是历史经验、会 .惯社结构作用于个体形成于个体身体之中的感觉、分类图示,以所惯习必然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制约,是一定社会经济
会的确定分配之间久已形成的关系中构成的性情倾向(习)惯 的函数。 _1”l l此外,在详细了解行动者在场域中的行动策略还要了解场域中的惯习。
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惯习具有预先给定性;身体化的结构又但没有必然归于决定论,内在于身体的是一种性格的倾向,是潜在行为的动机取向,以这一定性具有双重思辨的色彩。所
三
惯
习
2惯习是历史经验的复合。惯习本身是历史的产物, .是种人们后天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它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 _它不仅仅是个体历史经验的结果, 5更是集体一
布迪厄的理论体系自成一体,不仅与传统理论相去甚远, 与同时代的理论也存在许多的争议。这不仅缘于他的关系主义方法论,也在于他发展出了一些别有生趣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与他的理念体系相得益彰,也有力地支撑着他的理论洞见和理论体系,惯习便是其中的一个概念。
经验的一种综合和反思,因而惯习不是个体行动的产物,是社会作用于个体不断调整、形塑的结果,以惯习也是个体社会所化的结果。“属于同一阶级的许多人的惯习具有结构上的亲
和(t c r i
) sut a a t……便能够产生出客观上步调一致、向 r u l ̄n y方统一的实践活动来。就用这种方式,社会世界里可以观察到的许多准目的论现象得到了解释,比如那些理性行动理论造
( )习的内涵一惯1惯习的概念。“谓惯习,是知觉、价和行动的分 .所就评
类图示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
成的无法克服的两难困境的集体行动或集体反应形式。[1,16,1 9由于惯习是历史的产物,以这一性情倾向又具有相对的不所
自于社会制度,寄居于身体之中(者说生物性的个体又或里 )"17 o[1这种分类图示构成的系统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结构]1聚合的产物。通过这种定性,布迪厄显然摆脱了主客二元的
可逆性,而且初始经验对人们的性情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所以每个人的性情倾向结构也就具有相对的封闭性。
对立,传统的主观主义将个人的理性推崇到神圣的地位,客观的世界只不过是依照人们的理念所复制的结果;而客观主义将人的行动看成是对社会结构机械、被动的反映。与此同时, 布迪厄认为惯习的概念还可以避免实证主义唯物论和唯智主义唯心论的对立,这一对立具有更大的危害。沿用惯习这一逻辑,知识的对象是建构出来的,而不仅是简单地对客观结构的复写。这是与实证唯物论的区别所在;但是“这种建构的原则存在于社会建构的性情倾向系统里。这些性情倾向在实践
( )习的结构形塑机制三惯惯习是社会历史制度的产物,任何现时的都会成为过但去的历史,也正是本体在实践中的感知、判断作为一种经验在已有的性情倾向结构中又会重塑惯习。要么强化已有的结
构,要么调整现有的结构以适应新的场域的利益需求,因而惯习还是一个不断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 那么惯习又是如何形塑自身,如何应对不同的场域的需求呢?“惯习同客观条件的长期浸润密不可分。它是由客观条件包含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自由和必然、方便和禁忌所持
中获得,又持续不断地旨在发挥各种实践作用;不断地被结构形塑而成,又不断地处在结构的生成过程之中,16,样唯,1这[1 5
久地灌输的,产生一些客观上相容的、可以说预先适应这些条件的行为倾向。 _
l溃习决不是对个体历史经验或集体历史”6 _经验简单的加总,这些经验是经过不断地整合在身体中形成
智主义唯心论也作为偏狭的观念被弃置了。2惯习同习惯的区别。习惯可以说是对过去或现有的一 .种生活方式或观念的习以为常。惯习和习惯都体现了历史因素在人的身体中的内化。所不同的是,习惯只是一种被动适
的分类图示,也就是性情倾向的结果。惯习“就是 ) (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可变更的性情倾向的一套系统,它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
应和重复,而惯习作为身体中内化的结构具有一种生成性,是身体行动的倾向。惯习通过身体中内化的结构,照现时的参社会事实,不仅能够调整已有的惯习结构或倾向,还能够能动
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复杂多样的任务”。也就是说这种性情结构是不同行动方式赖以选择 I1 l
布迪厄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场域惯习理论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3卷 3
的基础,不论是经验选择的行为,是“还出乎意料”的事实,惯习都能辅以经验的支撑,基于特定性情倾向的判断,从而形成
成能力。由于场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逻辑性,以惯习也所不可避免的带有这一特性。
不同的决策内容,最终都成为了特定情景下合情合理的行动。
惯习赋予场域以意义和价值。惯习是社会结构在身体中的内化,这一内化的结构也可以通过构建场域实现外化。惯
( )习是理解实践逻辑的特有方法四惯布迪厄理论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未必都严格按照理性行动理论设定的逻辑原则展开,这些理论常常
习是一种具有潜在的、前反思性的能力,它根植于身体当中。 社会化了的身体是一种理解的生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宝库, 是被赋予了某种结构形塑潜力的一种“能动的知识”形式的载体,而不是某种客观对象n2。行动者并没有完全依附于¨惯习的自发倾向,动者主体的位置是行动者能够自觉把握行
“将逻辑的事物错当成事物的逻辑”1,性选择理论中的 理理性行为只不过是一定经济制度的产物,非所有人类行为而
的普遍特质。“习是含糊与模糊的同义词,惯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自发性,它在与变动不居的各种情境的即时遭遇中得以确
定自身,并遵循一种实践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多少有些含糊不清,但它却勾勒出了与世界的日常关联。”l这种实践逻辑就是布迪厄提出的模糊逻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也正
自身的性情关系,就是布迪厄所说的第二反应,也即反思性。 这样行动者可以解读出场域蕴含的历史、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在依赖并调整相应惯习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各种行动,构建自身活动的场域。 “场域与惯习之间不是简单的‘定’‘决定’决与被的关系,而是一种通过‘实践’为中介的‘生成’‘或建构’的动态关系”7;性情倾向在实践中获得,[“ m又持续不断地旨在发挥各
是这样的模糊原则。实践的紧迫性只能迫使人们在短时之内做出决策,而非建立于严密的功利计算的行动选择上。以惯
习为基础,实践的模糊逻辑也很好地解释了群体的集合效应和非功利性的行为,因而实践的模糊逻辑给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更真实的诠释。
种实践作用;q 3断地被结构形塑而成,又不断地处在结构生成
过程之中o[6 ̄ 5 1只有将二者置于关系论的双向的动态建构关 2 1
四
场域和惯习的关系
系中才能理解它们的内涵,也才能把握这一视角和工具去挖
掘“社会世界中那些隐藏最深的结构”探析这些结构的转化,机制。而场域和惯习这一结构关系在揭示我国当前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社会机制的转化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运用这一理论视角,意味着尊重并在实践中去理解中国特有
( )习和场域是本体论契合的关系一惯在布迪厄看来,社会本身就是双重存在的,既存在于身体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生存、人生活也同时发生于这一
二重结构中。仅仅根据某一方面而力图阐释社会必然会破坏社会本身固有的完整意义,各种走向分裂的学说只能将人而的行动理想化转而附以各种貌似合理的逻辑来自圆其说。 “社会科学的对象,确说来,正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群体……
的传统文化,还要试图在实践中把握这些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场域结构中如何被形塑,可以探询中国特有的文化结构和还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及其实现形式,且能够在中国现代化的
建设中进一步理解、认识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各种场域结构,因而
,域和惯习这一动态的关系结构在理解和推动我国当前场现代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而是历史性行动分别在身体中和事物中的这两种实现方
式之间的关系。 _I习作为非设定性、糊性的倾向一旦”1 J惯模置于符合它的场域结构时,能迅速识别并根据场域的利益便要求生产出各种“合情合理”的行动,这也正是布迪厄的实践逻辑的逻辑所在。
参考文献:[] 1皮埃尔 .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 M]李猛,李康,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98 19 .
( )习和场域是双向建构的关系二惯场域形塑惯习。惯习是场域内在的属性和人身体中的体现,是外在结构的内在化。场域的结构、内容都会影响、塑形
[] 2杨善华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京:京大学出版社,99 M]北北 19 .
[] 3刘少杰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M .社2D2. ./
人身体中的禀赋。历史经验会综合体现在个人的心智结构中,是人们面临不同场域所依赖的巨大的资源库。现时场域中资本的配置及个人拥有的资本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人在场域中的“位置感”位置感”历史感”。“和“在实践的发生层面中形成稳定的性格倾向,这一倾向实质上包含了主客观相互统一
[] 4杨善华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 M .北京大学出版社,99 1 . 9[] 5田向东 .布迪厄与社会实践理论[]开放时代,02 1 ) J. 20 ( . 2
[] 6解玉喜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I东大 J .J工学学报,07 1 . 20 ()
[] 7毕天云 .布迪厄的“场域一惯习论” J .[学术探索, 0 ()] 2 41 . O
中对规则和强制性的认识和理解,因而惯习作为身体化的
(责任编辑:张群喜)
结构,不仅仅是一种心智结构,而是潜在的一种技能,具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