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道教论坛I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的比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的比喻分为五类进行剖析:
一、“母”、“子”喻
大众化理解,老子频频以“母”、“子”作喻,能更简洁有效地说明其深奥晦涩的哲学概念。比如在第一章,为了说明“有”这个抽象概念,在正面解说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老子称其为“万物之母”,这样就清晰而形象地给读者一个印象:“有”是万物之来源。又如在第四章,关于“道”的地位,老子仅以“吾不知谁之子”,就简洁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终极性:在“道”之前(逻辑上)没有其它东西,“道”是从来就有的,因其甚至在“象帝之先”,并将永远存在下去。这样.我们就对“道”的来源和存在状态有r更多的把握。
在“母”、“子”这一对范畴中,还隐含了另一层关系,即“母”是“根本”,“子”是“末节”,“母”重“子”轻。如果把“母”、“子”视为一对矛盾的话,那么“母”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子”是矛盾的次
后,“母”、“子”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二、“婴儿”(赤子)喻这是老子比较独特的一类比喻,很少在其它地方见到。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宦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走门开闺,能为雌乎?明白四迭,能无为乎?
(《老子 第lO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老子 第
20章》)
这类比喻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拟人化类比造成的隐喻。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1章》1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
归于婴儿。(《老子 第28
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
章》)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o,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 第49
章》1
之子,象帝之先。(《老于 第4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
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 第52章》)“母”、“子”的本义是家庭伦理意义上的“母亲”和“孩子”,昭示了这样一种基本关系:母生子。后来“母”、“子”的衍生意义越来越广泛,凡表示“制造”与“被制造”、“产生”与“被产生”等关系的概念,均可用“母”、“子”作喻。
要方面,“母”、“子”的地位和作用
是不同的。因此,老子以“母”、“子”作喻,还暗示了其所喻的本体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为主,另一为次。如在第五十二章,“天下母”喻指天下万物的根本,掌握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认识万物的特性,而知晓了万物的特性,再回头坚守“天下母”这个根本,终身没有危险。这就是以“母”、“子”作喻体所阐述的认识论。认真考察一下此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于 第55章》)“赤子”即“婴儿”。刚出牛的婴儿,对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认识,对于所处环境没有任何'广解,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正因为其“无知”,缺乏对有差异性的事物做出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在它看来是“一”,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它也就没有什么偏好或倾向,即“无欲”。无知无欲,是婴儿的存在状态。老子讲
2鲫t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仅指时间上
的先后关系,更重要的是指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基于“母生子”的
JI堡隧§螋塑石h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