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的理论,而仅凭中医药%以毒攻毒&的朴素原理去说服国际学术界,砷剂也不可能获得国际的认可。!王振义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曾对张亭栋说: 咱们手拉手打出中国的旗帜来,走向世界!!是啊,中国医学界可谓得天独厚,既有蕴藏着无数瑰宝的系统医学宝库,又有日新月异发展着的现代医学,两者必然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或者说互相碰撞,在碰撞中产生耀人眼目的火花。我们期待着在两种医学的互相渗透中传来
更多令人振奋的消息。
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陈士奎同志在 中国中医药报#撰文 中医药继承创新两典范!其中之
一就是介绍砒霜治疗白血病。他说: 可见中医理论与实践确实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只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继承和创新,不仅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带来更多的科学发展和医学创造,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收稿:1998-12-09)
消痔灵注射治疗先天性肝囊肿42例疗效观察
武巧元
自1994年5月~1998年6月我科用消痔灵注射治疗先天性肝囊肿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和穿刺抽液后化验证实为先天性肝囊肿。8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38~71岁,平均46 2岁;单发者24例,多发者18例;囊肿直径(多发者测最大囊肿直径)3~5cm6例,5+~10cm32例,>10cm4例;有腹胀、恶心、呕吐、腹痛或黄疸等临床症状者12例;穿刺抽出液体11~120ml,平均47ml。对照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36~70岁,平均45 5岁;单发者26例,多发者16例;囊肿直径3~5cm7例,5+~10cm30例,>10cm5例;有治疗组所述临床症状者11例;穿刺抽出液体9~125ml,平均48ml。两组年龄、性别、囊肿数量(单发或多发)及大小等临床资料相仿,P>0 05,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多发性囊肿及单发性囊肿仅对直径>3cm者作穿刺治疗。位于肝左叶及部分右前叶的囊肿,取仰卧位;位
于肝右后叶及部分右前叶的囊肿,取左侧卧位。先用普通探头了解囊肿的部位、大小及与邻近血管、脏器的关系。选择离体表最近、且囊肿前有正常肝组织、又能避开血管、胆囊的部位为穿刺点,并测量进针的深度与角度。常规消毒铺巾,用2%普鲁卡因5ml局部麻醉至肝被膜下,在实时超声监视下,用18G长15cm带针芯的套管针,经探头穿刺槽内侧壁刺入皮下,令患者屏气,沿着已确定的穿刺经路刺入囊腔中心,患者可恢复平静呼吸,拔出针芯,接上有连接导管的注射器进行抽吸,抽尽囊液后,治疗组先缓慢注入消痔灵(北京第四制药厂产,批号930409,规格10ml 5/盒,主要成分有中药五倍子、明矾等),然后再注入5%地塞米松1ml(注意不要留在连接导管内)。对照组缓慢注入无水乙醇加1%利多卡因1ml。消痔灵和无水乙醇用量均为抽出囊液的25%~30%。拔出针管后让患者平、侧、仰卧等转动体位,以利于注射液与囊壁充分接触。两组患者经注射治疗后次日及隔1月B超复查。
结 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肝功能(GPT)异常
例数616<0 01
GPT值64+1479+20<0 05
恢复时间(d)
4+17+2<0 01
26+949+12<0 0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治疗对照P值
例数4242
治愈(例(%))39(92 86)40(95 24)>0 05
术后局部疼痛
持续时间(h)3 2+1 26 2+1 3<0 05
术后发热反应
最高体温( )37 61+0 6138 92+0 71<0 05
退热时间(h)
注:临床治愈指B超证实囊腔消失或大囊肿直径缩小为原来的1/5以内,且无囊液形成 两组患者经注射治疗后,两组治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5);术后局部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发热反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P<0 01),肝功能异常例数、GPT值、恢复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P<0 01)。
讨 论 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射刺激性药物是为了在囊腔内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囊壁上皮细胞固定变性,随之丧失分泌能力。其周围正常肝组织受囊壁分隔,不受刺激性药物的直接影响。以往一般用无水乙醇。消痔灵注射液近年来除被作为硬化剂用于痔疮注射治疗外,亦有用于甲状腺囊肿和鼻前庭囊肿等注射治疗的报道。我们在治疗组中加用地塞米松是为了减轻组织反应,在对照组中加入利多卡因是为了减轻术后疼痛。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院(江苏213000)
对先天性肝囊肿注射治疗我们还有如下体会:(1)注射液不宜过多,不能超过抽出囊液的50%,以免张力过高溢至囊壁外,加重术后腹痛、发热反应和肝功能损害。(2)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先天性肝囊肿继发感染,经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静脉滴注庆大霉素和甲硝唑4~6天,均治愈。(3)治疗组和对照组一次注射未治愈者,经第二次重复治疗均治愈,且第二次注射治疗后不良反应较第一次注射后为轻,但目前还没有大样本统计资料。
(收稿:1998-10-28 修回:199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