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与分析
2.1 1971-1972年小黄鱼产量的空间分布
20世纪60年代初,黄海北部和渤海(下文简称“黄渤海”)曾经是小黄鱼的主要渔场之一,并有较高的产量。随着60年代捕捞过度,至1974年,这部分小黄鱼资源已经非常稀少
[11]
还有一定的小黄鱼产量。另外在黄海中部36° 00′ N、125° 00′ E水域也有一定的产量。4-5月这一鱼群有所发展,之后减少。9-11月在渤海中部形成高密度的鱼群,12月鱼群再度移向黄海中部。
在黄海南部和东海(简称“东黄海”),1月鱼群出现在外海,3月移至长江口以东124° 00′ E水域。4月逐渐进入从黄海南部到东海中部禁渔线外侧,5-6月继续向西,7-8月在黄海南部的禁渔线外侧集中,9-11月该鱼群逐渐减少。另外在东海南部近海,2月份存在鱼群,3-4月逐渐北上,9-10月又在南部近海出现。
。经过对1971-1982年
的捕捞资料分析,唯有1971-1972年统计资料可以较为清楚地反映黄渤海小黄鱼洄游移动的状况(图2)。另外,在1971年和1972年的资料中发现,中国大陆机轮在126° 00′ E以东外海作业较少。
从图2 可见,在黄渤海海域,1-3月渤海中部
×10 t>109.5-109-9.58.5-98-8.5
7.5-87-7.56.5-76-6.55.5-65-5.54.5~54-4.53.5-4
3-3.52.5-32-2.51.5-21-1.50.5-10-0.5
图2 1971-1972年小黄鱼产量分布
红色实线示禁渔线.
Fig. 2 Monthly catch distribution of L. polyactis in 1971-1972
2.2 1981 1982年小黄鱼产量的空间分布
1981年和1982年的捕捞统计资料可以完整地显示东黄海小黄鱼资源分布状况(图3)。
在黄渤海,与1971-1972年相同,1-2月越冬的小黄鱼在黄海中部,随着季节变化,在5月绕过成山头进入渤海,沿岸产卵后的群体在9-10月就地在渤海中部集中索饵,11月到12月进入黄海中部越冬。
在东黄海,12月到次年2月,在黄海南部外海,长江口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有一个小黄鱼的高产区域,另外在东海中南部近海禁渔线外侧,也有一个小
黄鱼产量较高的区域。中心位置在温台外海。3月起,外海南部和近海的越冬鱼群分别游向东海北部近海。4月接近或进入禁渔线内侧,5月在禁渔线两侧。6月起产卵后鱼群开始在禁渔线外侧索饵。7-9月,索饵群体集中在大沙渔场。10月索饵场的鱼群开始分批进入外海和南部越冬场,因而逐渐减少。到12月,越冬群体分别在外海和东海中部和南部形成。另外,在东海中部的鱼山渔场和东海南部的温台渔场禁渔线外侧,整个冬季始终有一定数量的小黄鱼群体越冬。
N×10 t>10
9.5-109-9.58.5-98-8.5
7.5-87-7.56.5-76-6.55.5-65-5.54.5~54-4.5
3.5-43-3.52.5-32-2.51.5-21-1.50.5-10-0.5
图3 1981-1982小黄鱼产量分布
红色实线示禁渔线.
Fig. 3 Monthly catch distribution of L. polyactis in 1981-1982
2.3 东黄海重要渔场春秋季产量的变化
从图3基本上可以确定不同季节东黄海小黄鱼高产量的水域和小黄鱼外海越冬场位置。然而为摸清外海小黄鱼群体如何游向近海产卵场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多有关小黄鱼产卵洄游路径方面的资料。3月是小黄鱼群体由外海向近海做产卵洄游的季节。为了确切了解东黄海外海群体向吕泗渔场产卵洄游的路径,假设黄海南部32° 00′ -34° 00′ N、122° 30′ -124° 30′ E水域是外海小黄鱼向吕泗渔场产卵洄游
的一个可能路径(简称“北部路径”),或者假设东海北部近海的29° 00′ -32° 00′ N、123° 30′ -124° 30′ E的水域是外海群体向吕泗渔场产卵洄游的另一条可能的路径(简称“南部路径”),这些水域小黄鱼的产量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北部路径上,既少有渔船进行小黄鱼捕捞作业,偶有几网作业,产量也很低。南部路径上的产量和作业渔船数量远远多于北部路径的水域(表1)。
表1 3月份小黄鱼洄游路径上的产量对比( 1971-1982年)
Tab. 1 Comparison of catch on the migratory routine of L. polyactis ( march,1971-1982年)
年份
Year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
洄游路径Migratory path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北部路径(N)南部路径(S)
投网次数/次
Catch time
022105441651525011113622314816278581250610621372
总产量/ tTotal catch
0193.43086.480.5652.51.5827.17032.335.2514.2401.6100.6029.220.1832.3305.570.08148.85
网产/ (t·net-1)Average catch
00.8800.160.040.100.790.0500.290.880.0600.0300.0200.050.090.0600.090.080.40
出现率/%Occurrence
083.3083.316.7908.372.20508.361.1022.2022.2066.78.383.3038.98.361.1
注:N-北部路径32° 00′ -34° 00′ N,122° 30′ -124° 30′ E;S-南部路径29° 00′ -32° 00′ N,123° 30′ -124° 30′ E.Note:N-North path 32° 00′ -34° 00′ N,122° 30′ -124° 30′ E;S-South path 29° 00′ -32° 00′ N,123° 30′ -124° 30′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