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中区高三语文调研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8高二上·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扇不在大,有品则名。
扇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这盖因——扇艺术与文人情趣相勾连,消暑纳凉,________________。扇中思绪,似言似语;哲言靓画,摇曳生姿。这些书画流韵,与扇子的手持功用刚好相合。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________________。书画家在扇面作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汉字的神韵,在名扇中可谓________________。《晋书》有言,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住蕺山,遇一卖扇老妪。(),________________慨然题字。老妪看着白扇变墨扇,怕更为难卖。王羲之劝她不必担心,尽管去卖。竟是市人见之,出价十倍争买。缘是书扇文字,行气纵横,无限匠心留其中。
明代大书法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似有高格名士相谈,更价值不菲。
明清时期,女性也加入扇面创作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的作品,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千娇百媚声名遐迩鬼斧神工天马行空
B . 风情万种声名遐迩巧夺天工龙飞凤舞
C . 风情万种如雷贯耳鬼斧神工龙飞凤舞
D . 千娇百媚如雷贯耳巧夺天工天马行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1 页共17 页
A . 王羲之看到很少有人买老妪的扇子
B . 王羲之看到老妪的扇子很少有人买
C . 王羲之惜其扇少人问津
D . 王羲之非常同情老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明清的书法扇面,女性手迹是最出众的。
B . 明清的书法扇面中,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
C . 最出众的明清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D . 明清最出众的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三下·枣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
第2 页共17 页
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