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资格面试考试说课稿
河南教师资格语文面试考试说课稿:诉肺腑一、教材 1、介绍教材 《诉肺腑》是对宝玉和黛玉感情稳定成熟时期的一段描写,作者曹雪芹借宝黛之口,传 达了自己的爱情观,在《红楼梦》中有着重要地位,是解读《红楼梦》的关键。 2、目标重点难点依据 A、就文本而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宝黛互诉衷情是需要契机的,这个契机是如何 出现的,就是学习的能力目标:层层铺垫,使中心事件水到渠成的写作技巧。这是本课学习 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B、之所以将这个目标确定为难点重点,主要是因为当前学生对小说记叙类文章的阅读 鉴赏只重情节,不重构思技巧,将学教材当作消遣性阅读,而考纲有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 就是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果我们能把学习中的思考领悟应用到考试卷的阅读理解当中,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做题会事半功倍,所以教材也是一篇阅读理解材料,只要老师引导得 当,语文老师最担心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另外一个知识目标是分析其爱情基础并用现代观点进行评析。 主要强化尊重原著的原始 解读,同时也有个性化解读,这是一个弹性目标,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挥。 二、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不同的目标采取 不同的教法。 在学法上,根据新课程标准,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上设置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应有问题驱动,这个问题还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兴趣能抓 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多媒体上显示汉代卓文君给司马相如的一封信: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三四月, 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 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 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 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学 生很容易就看出这个特点是从数字一写到万,下半阕又从万回到一,我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提出问题:自 古以来,男女伤离别的诗很多,各有各的精彩,这首诗最精彩的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课堂导入:写 河南教师资格网:http://www.77cn.com.cn/ 新浪微博:@河南中公事业部 微信号:hesydw
河南教师资格面试考试说课稿
作固然是为表情达意,但同一份情,同一种意,有人将其写成白开水,让人生厌,而有人却能写
得让人拍 案叫绝,不同在哪里?就是巧思。我们以前看重的是《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今天我们也来看看这部巨著中 的一个片段有没有巧思。 屏幕显示两个学习目标。 (二)完成能力目标,即写作技巧的赏析。文本是节选,情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从一个本来突兀的开头 去层层推敲,是很困难的,所以让学生做一回侦探,从结局入手,采用反推法,层层向上推理。首先屏幕 显示第一个提示问题:宝黛二人最后互诉衷情,说出了在当时看来已是有违礼法的话,是什么缘由呢?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表现一个教师真正能力的,不是把学生讲会,而是让学生学会, 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动脑和动手,是最好的途径。 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活动方式:为了给学生最生动直接的感受,在多媒体上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 “诉肺腑”这个片段,让学生在听与看中去思考问题。然后,让学生从结局“诉肺腑”开始,紧扣教材, 在纸上用划箭头的方式写出推理。先自主完成,然后拿到小组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教师可利 用多媒体,将几个小组意见汇总并引导全体学生分析,找到最符合原著的推理。讨论中的争论点是湘云这 个人物,可以展开小辩论,求同存异。 学法上,这个目标的学习,强调以“自主学习”为重点,紧扣教材,自我感知,不依赖老师和其他同 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别人的回答中发现并认同,主要是学生与学生间的知识互动。难点可以 先自主学习,再采取“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讨论,达成一致,即使不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导入第二个知识目标提示:宝黛互诉肺腑,表示二人的感情已经成熟,那二人的爱情是建立在什 么基础之上呢? 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 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获得一种亲身体验与感悟,这就是创造,教师多加肯定鼓励。
河南教师资格网:http://www.77cn.com.cn/
新浪微博:@河南中公事业部
微信号:hesy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