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复习资料)
诗 经 研 究
导 言
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先生:“《诗经》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诗歌集,又是先秦汉语的代表、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而且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又一直被作为政治伦理道德的教科书。”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楚辞、汉赋、唐诗、宋词 无不滥觞于此;《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诗经》是西周、东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思想、道德 的写照和缩影;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诗经》,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世上以“经”称“诗”者,独此矣。
读“诗”者广矣,读而获知者,在诗、在文;在地、在天;在史、在人 。读“风”而知民,读“雅”而知君,读“颂”而知“史”,“诗”为礼乐,“诗”以代言。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至今日,同此理。
夏传才先生将《诗经》研究史分为五个时期:
1、先秦时期; 2、汉学时期(汉至唐);3、宋学时期(宋至明)4、新汉学时期(清代)
5、“五四”及以后的时期。
夏先生认为,二千余年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关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
二、对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研究;
三、对于其中史料的研究;
四、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据研究以及校勘、辑佚等研究资料的研究。
第一章 诗经概述
第一节 《诗三百篇》的产生流传和结集
一、采诗 献诗 作诗
1、采诗
代典籍,记载“采诗”制度的有好多种,其中下列两书,影响较大。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²艺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²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何休注语)
2、献诗
《左传》上曾有这样一则记载: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左传²襄公十四年》)
《国语》中记载较多: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然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²周语上》) “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韦昭注:兜,惑也) 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国语²晋语六》) “卫武公曰:无谓老耆而舍我,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
诗经研究(复习资料)
失诵,以训御之。”(《国语²楚语》)
3、作诗
马迁:“《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²太史公自序》;又见其《报任安书》)
《左传²闵二年》:“许穆夫人赋《载驰》” 诗句中明白写出作者名字的有: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诗²小雅²节南山》)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诗²小雅²巷伯》)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²大雅²崧高》)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诗²大雅²烝民》)
另有“祖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松有,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鲁颂²閟宫》)
二、关于孔子删诗的论争
首先提出者是司马迁。《史记²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王充《论衡²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之三百五篇。” 班固《汉书²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诵讽,不独在竹帛故也。”
唐初,孔颖达等奉敕编《毛诗正义》,提出不同看法:“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主张孔子删诗之说者:
宋代有欧阳修、邵雍、程灏、周子醇、王应麟等;
元代有马端临等;
清初又有顾炎武、范家相,后来又有赵坦、王崧等人。
怀疑孔子删诗之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