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论和谐社会理念与和谐校园构建

时间:2025-04-22   来源:未知    
字号:

论和谐社会理念与和谐校园构建

[摘要]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内涵和意义,探索和思考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容和方法,并论证了平安是和谐校园的基石,“人本”是和谐校园的核心,发展是和谐校园的目标,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改革是和谐校园的动力,法治是和谐校园的保障等理论观点。

[关键词]和谐社会 理念 和谐校园 构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重要抓手,更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崭新实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如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仍然没有根本的改变,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还不够协调,各种社会公平问题、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不和谐因素和现象大量存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化解矛盾,提高全社会的和谐水平,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必须着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第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论和谐社会理念与和谐校园构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