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 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德国思辩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的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与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系统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
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成着并消逝着。
2、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和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与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它们共同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减少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负面后果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输运技术、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
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1、 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
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 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 它不仅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
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 …… 此处隐藏:349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