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1月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Nov.2013第14卷第6期(Social Sciences)Vol.14No.6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
———从解放初期到人民公社化运动
蔡清伟1,2
(1.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许昌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许昌461000)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划乡建政;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
摘要:解放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体现了上层的国家主张和下层农民实践的相互博弈。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通过划乡建政、民主建政及土地改革运动构建了乡村基层政权,是为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起点;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参与合作化和集体化由最初的自愿被不断强化的社会动员和强制所取代,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建构也发生了由村民作主向政党代民作主的转向;“大跃进”中催生的人民公社标志着高度集中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总之,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一步步地将外在于政治的广大农民整合到国家政权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对乡村社会真正而有效的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21-06
The Logical Choice ofRural Control Mode
———From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to the People's Commune Movement
CAI Qing-wei1,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2.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461000,China)Key words:rural social management;zone-based administration;land reform;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the People's Commune;the Great Leap Forward
Abstract:In the1950s the changes of 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model reflected the upper level country's claims and the lower farmers'practice game.This game was played through a series of political campaigns.Beginning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through the township revolution,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land reform movement set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and built the rural grassroots regime led by the party.In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operatives and collectivization proved to be a dilemma,and the voluntary behaviors in the initial stage was finally replaced by compulsory requirements.The rural social management also changed from villagers'decisions to the ruling party's on behalf of the villagers.The“Great Leap Forward”of the people's commune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eventual pattern of highly centralized management.To sum up,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rough a series of political movements step by step integrated the masses of farmers outside the political reign into the state power system,and achieved real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rural society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ese history.
收稿日期:2013-04-22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十六大以来党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经验”(2013-GH-313)
作者简介:蔡清伟(1967-)男,河南中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E-mail:caiqingwei67@126.com。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1949年解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是以通过划乡建政重建乡村生活政治权威为起点,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建构发生了转向,而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标志着高度集中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最终确立。认真研究这一阶段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可为当前更好地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供历史借鉴。
一、重建乡村基层政权: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起点
1.划乡建政:乡村社会政治权威的重建
亨廷顿指出:“如果政党要先成为群众组织而后成为政府的稳定的基础,那么政党必须把自己的组织扩展到农村地区……必须把传统的农村组织起来”〔1〕。因此,1949年解放初期,刚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农村打破旧有的政治权威,建立新的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并形成新的政治权威,以调节农村各种利益矛盾、利益关系,获得政治资源和社会支持,促进社会稳定发展。“1949年以来的变革是迅速的,但却集中于重建强大的权威”〔2〕。这种权威的重建是通过军事管制外力锲入,并通过广泛的乡村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完成的。
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会)负责对农村旧政权的接管和改造工作。废除保甲制,就是以军管会为核心,组织动员广大农民逐步完成的。保甲制的废除,对乡村社会的农民而言,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获得了自主权,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得到了翻身。从乡村政权建设的角度分析,保甲制的废除也表明政权建设合法性来源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动意味着原有乡村社会结构需要重建,乡村民众需要重新动员和组织,划乡建政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于是,政务院于1950年12月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认行政村与乡为一级地方政权机关。各地在此原则指导下开展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基层建政的实践。
2.民主建政:理论建构与现实语境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