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数据基础理论大纲
scanf("%d",&s);
printf("m=",&m);
scanf("%d",&m);
if (n<1) printf("n<0");
else
{/*建表*/
head=(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建第一个结点*/
head->data=n;
r=head;
for (i=n-1;i>0;i--) /*建立剩余n-1个结点*/
{ p=(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p->data=i;
p->next=head;
head=p;
}
r->next=head; /*生成循环链表*/
jose(head,s,m); /*调用函数*/
}
}
3、证明由二叉树的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也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
当n=1时,只有一个根结点,由中序序列和后序序列可以确定这棵二叉树。
设当n=m-1时结论成立,现证明当n=m时结论成立。
设中序序列为S1,S2, ,Sm,后序序列是P1,P2, ,Pm。因后序序列最后一个元素Pm是根,则在中序序列中可找到与Pm相等的结点(设二叉树中各结点互不相同)Si(1≤i≤m),因中序序列是由中序遍历而得,所以Si是根结点,S1,S2, ,Si-1是左子树的中序序列,而Si+1,Si+2, ,Sm是右子树的中序序列。
若i=1,则S1是根,这时二叉树的左子树为空,右子树的结点数是m-1,则{S2,S3, ,Sm}和{P1,P2, ,Pm-1}可以唯一确定右子树,从而也确定了二叉树。
若i=m,则Sm是根,这时二叉树的右子树为空,左子树的结点数是m-1,则{S1,S2, ,Sm-1}和{P1,P2, ,Pm-1}唯一确定左子树,从而也确定了二叉树。
最后,当1<i<m时,Si把中序序列分成{S1,S2, ,Si-1}和{Si+1,Si+2, ,Sm}。由于后序遍历是“左子树—右子树—根结点”,所以{P1,P2, ,Pi-1}和{Pi,Pi+1, Pm-1}是二叉树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后序遍历序列。因而由{S1,S2, ,Si-1}和{P1,P2, ,Pi-1} 可唯一确定二叉树的左子树,由{Si+1,Si+2, ,Sm}和
{Pi,Pi+1, ,Pm-1}可唯一确定二叉树的右子树。
4、二叉树的层次遍历序列的第一个结点是二叉树的根。实际上,层次遍历序列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局部根”。确定根后,到二叉树的中序序列中,查到该结点,该结点将二叉树分为“左根右”三部分。若左、右子树均有,则层次序列根结点的后面应是左右子树的根;若中序序列中只有左子树或只有右子树,则在层次序列的根结点后也只有左子树的根或右子树的根。这样,定义一个全局变量指针R,指向层次序列待处理元素。算法中先处理根结点,将根结点和左右子女的信息入队列。然后,在队列不空的条件下,循环处理二叉树的结点。队列中元素的数据结构定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