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创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本次参与“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工程培训”学习,聆听了各位名师专家解读《新课程标准》,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摸索,就我在拓展语文资源方面的尝试作个总结。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对新课标的践行,认识到学生经常有机会展示课内外学习的成果,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成为学习语文的有心人,更令人惊喜的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能从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心。如一次古诗朗诵展示会上,一个平时胆怯的孩子,当他流利地背诵完课外积累的《白云泉》并得到大家的掌声后激动地说:“老师,我最爱背古诗,我妈妈也夸我背得好!”在这里,“展示台”成为充足孩子成就感的“场所”愉悦心灵,启迪心智。
因此,在教学时,我对“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这一栏目作了一些改进,并创设一些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借助多种手段,让每个儿童都能自信地走上这个老师精心为他们创建的舞台,使他们的才智充分施展,渐渐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拓宽展示内容
如何使每期的展示台主题突出?首先我将每次主题作一些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如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是围绕“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爱祖国”这一主题组材,该单元的展示台这样安排:学习伙伴1说:“最近我从书报上认了不少字。”2引导:“我有一套北京发的名信片,请大家看看。”3:“我会跳新疆舞。”仅一个展示台就涉及自主识字,旅游观光,民族艺术等,内容多、形式杂,很不利于实施,如果照办,实效性很难有多大意义。因而,我采取筛选一种表现形式专攻一个主题的做法,使这个主题与本单元的相吻合,以期达到内外结合,课内课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大大地开拓了语文资源。
接下来,通常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向网络,向报刊,向书籍查找资料。在“信息技术课”上,我指导孩子们上网学习,于是,《祖国是个大家庭》的主题展示会产生了。展示会上,生1介绍道:“土家族喜欢跳摆手舞”。生2道:“我知道回族人口居少数民族第四位,他们不吃猪肉。”生3抢道:“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歌敬献给尊贵的客人 甚至有的孩子挥舞着打印出的56个民族表喊道:“祖国妈妈有56个孩子
他们就是56个民族!”你一言,我一语,一个个都想一吐为快,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资料整理并配上图片,贴在《祖国是个大家庭》主题专栏里,课后孩子们纷纷涌到专栏前读着这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小报,饶有兴趣。
最让孩子们得意的是第四册第三单元这一期展示台教材又是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来组织的。通过学习这组教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都团结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正是有上一次的知识积累,使学生无论是对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遥远的台湾岛;无论是美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都不太陌生,课中按捺不住倾吐的欲望:“中华世纪坛、奥运村美丽的孔雀和傣族,蕴藏丰富宝藏的台湾宝岛有闻名世界的“枯叶蝶”,如数家珍,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的愿望,流露出认识家乡和赞美家乡的情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展示形式,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展示台”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我还创设多种方式交流,如师生互动,汇报展示、擂台赛,才艺展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的主动性:
1、布置专栏
如《夸家乡》、《保护有益的动物》等主题专栏,学生将搜集的资料整理,配上照片或彩图制作成剪报,贴在专栏中,学生尝到成功,更积极地积累课外知识。
2、搭建舞台
为激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根据这些孩子的特长,将讲台当作舞台,让他们翩翩起舞,拉琴唱歌、吟育诗篇,讲述故事 文明的“观众们”,不时报以夸张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微笑渐渐长久荡漾在“演员”的脸上,幸福得像一朵朵灿烂的花儿。
3、设计写画报
第四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主题,我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资源,制作CAI课件引导学生感知:叮叮咚咚的小溪,辫子迎风飘扬的柳树 令孩子们的身临其境。然后让孩子们周末去找春天,并在该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组织学生分组汇报交流,并写一写。如果让孩子将看到的画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感受,那是多么生动有意思呀!于是,“写画报”就这样延生了。看到孩子们认真勾画,端正
书写,大方陈述,积极展现,我为之喝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开发,利用课内外的资源,拓宽活动的领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