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编排于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第三板块“交锋时刻”。本专题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作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能力显示着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更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与风度,而“交锋时刻”则是思想与语言的交锋,更是气度与修养的展示,它让我们懂得论辩是智慧的碰撞和较量,具有严密精确的理性色彩和振聋发聩的思辩力量。
学习这篇辩论稿,应在倾听领悟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在倾听辨别、观点探讨中提高理性认识,在设问、论辩等活动中实现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文明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2.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通过辩论活动,懂得观点正确、陈述明确、应对敏捷、谈吐文雅对开展辩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信息,提炼别人论述的观点。
2.引导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要求学生熟悉辩论稿内容(设置表格)
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
班级
姓名
具体时间
甲方要点
乙方要点
丙方要点
丁方要点
你赞成的观点
赞成的理由
准备提出的问题
备注
2.指导学生明确辩论的基本要求。
(1)辩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写好相应的文稿;
(2)应自觉遵守辩论活动所确定的各项规定;
(3)可以根据整场辩论的临场状况作出随机的应变;
(4)语言必须规范、准确;
(5)尽量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6)活动中途可以插话提问,但必须在对方辩词结束以后;
用心爱心专心 1
(7)不得对辩论对方加以调侃,杜绝带侮辱性的语言和仪态;
(8)辩手必须着装整洁、仪容端庄。
(这两个预习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辩论活动所必需的辩论材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更有利于辩论活动的顺利展开;二是要求学生明确辩论活动具体展开中应注意和必须遵守的规范细则,努力促使学生懂得辩论,擅长辩论。其中,“辩论基本要求”可以用书面形式告知学生,而表格中的“备注”一栏适用于课堂辩论活动展开时作出精要性的记录。另外,课堂辩论时间有限,为保证辩论的时效性、鼓动率,这两个预习环节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认真落实。)
二、背景导入:
2002年5月,武汉市的一位高三学生,把自己在网络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三篇小说和一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教育论文结集为《愤青时代》出版,声称出版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北京大学的特招资格,一时引起广泛的关注。一些教授和学者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文学才华,对《愤青时代》的成熟表示惊异。7月3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十二演播室》栏目播出北京大学的两位老师和其他人士就此展开的辩论,引起巨大反响。众多网民也纷纷发表看法,就“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展开论辩。
(论辩背景的介绍是基于课文解说比较笼统,因而作出较为具体的说明,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论辩内容,增强事情的真实程度,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他们参与论辩活动的积极欲望和对类似活动的认知度。)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简要说明甲、乙、丙、丁的陈述要点,然后按是否同意“文学特长生能够特招”确定分类,并推选全班交流的代表。
2.基本观点:
甲的观点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理由是“每一种才能和职业的特长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如果“因此而成为某些人应当为大学特招的理由,现行的整个高考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乙的观点是认为文学特长无法量化就不特招,对真正有文学天才的人来说并不公平。丙的基本观点也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并指责想被特招是“极不诚信的表现”。丁并没有对辩题表明观点,只是回击丙的片言只语。
3.班级交流、学生倾听、记录:
由各组推举的代表人选,按同意观点的分类特点分别朗读各方观点,要求其他同学努力倾听、认真记录。在此基础上,确定辩论正反两方的论辩选手。
(强调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是基于强化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倾听能力的考虑,也是为下一步的辩论比赛作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概括和倾听能力,是语文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也是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环节应该认真落实。)
四、辩论比赛:
1.明确规则:
①正方:“文学特长生可以特招”,反方:“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
②每方三名选手,各分为一辩手、二辩手和三辩手,另设评论员两位。
③针对对方陈词,每方都有提问质疑的必要,以 …… 此处隐藏:116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