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想说爱你不容易
设计的,这也意味着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小城市也竞相追逐摩天指数,以摩天大楼来展现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成了许多城市热衷的一个发展路径。
反对
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尽管“摩天热”在全世界风靡,但是对比不断刷新“第一高楼”的中国,欧洲人相对保持了克制与理智,很多城市都限制城市建筑的高度。
在建筑设计专家看来,摩天大楼建立的初衷,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城市正在变得越发稀缺,因此,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不可缺少。 但是,这就意味着建筑越高越好吗?环视当下中国,“争当第一高”的风气,更多的是出于对地标式建筑的盲目追求和冲动,这引起了业界许多专家的担忧。他们指出,如今中国的一些超高层建筑已经撞进了重气势不重环境、重表不重里、重建不重质的误区。
诚然,摩天大楼固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但有专业人士分析,摩天大楼实际上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中国幕墙网发表论文称,因为摩天大楼太高,为减轻墙体重量,通常只能采用钢架结构的玻璃幕墙设计,这导致墙体保温机能急剧下降。研究表明,玻璃幕墙的热损失是典型的砌体填充墙的10倍以上,这意味着为维持房间内合适的温度,摩天大楼需要消耗更多的电能。为了减少热量损失,摩天大厦已开始使用双层玻璃面板,并进行玻璃反射涂层。然而,在热效率进步有限的情况下,反射涂层又会对临近建筑物产生很大影响——摩天大楼镜壁反射导致附近空气温度进步,同时还带来了一些异常天气影响,例如热岛效应。
北京市规划学会居住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远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由于中国建超高层建筑的历史较短,人们对很多问题还没有研究透彻,就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甚至连规划师和建筑师也很难说清超高层建筑与周边建筑的环境关系。他认为,建设摩天大楼和低碳经济非常不吻合。虽然很多摩天大楼刻意的使用了一些“绿色”材料,但很难称其为绿色、低碳建筑。他给出一个观点: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100米以下的建筑是比较经济实惠,超过了这个高度以后,建筑的耗能会加大。他举例说明:北京第一高楼国贸三期主塔楼的总高度为330米,地上层数为74层,地下4层。从安全角度出发,该大楼每15层就必须设计一个避难层,以保证危急时刻人员可就近躲避。这样计算的话,高层建筑需要通过水泵至少二次增压的方式供水。综合一算,避难层、防火设计、电梯、水系统、空调系统设计都将耗费更多的资源。
在这方面,重庆市政协委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芾也有补充:摩天大楼的天然采光不足,换气效果差。除外,赵芾还总结,摩天大楼通常会给其周围的街道和普通建筑带来风荷载的变化。“由于建筑物体形高大,风力又不能透过建筑物,必然绕过建筑物在它的周围形成较强的气流,因此摩天大楼使周围的道路及低层建筑物所受风荷载加大,形成所谓的‘高楼峡谷风’。这种‘高楼峡谷风’是摩天大楼的‘峡谷’效应,使得某些街道上的风速特别大,以至影响到路人和行车的安全;一些高楼的部分表面因承受的风荷载过大,玻璃幕墙会出现‘雪崩’一样的损坏。另外,摩天大楼的外部一般都整齐划一,不讲究错落有致,加上大都采用反光玻璃或其他反光建材做外部装饰,极易形成光污染。光污染是一种长期的视觉污染,会使人心情紧张、情绪烦躁。”
有建筑学家以为,高度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已经失去节约用地的经济意义。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100米以下的建筑应该更经济实惠。对摩天大楼持反对观点的专家们普遍建议,应经过科学论证后,重视“摩天大楼热”的负面效应,适当限止我国城市楼房高度。重视限制争建“第一高”,已变得刻不容缓。
支持
摩天大楼可以更“绿色”
虽然越来越多建筑学者都认为,摩天大楼热是中国重拾美国落后工业时代观念的产物,在发达国家,摩天大楼已经被抛弃。然而调查却发现,这并不符合事实。《2011中国摩天城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