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三)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 社会依据
1、 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
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
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二) 人的依据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 人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
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3、 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
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
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
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