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数学生活化,以及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熟悉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情境;数学理解;结合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结合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1】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结合。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结合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圆片放在盒子里,每盒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盒?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盒放3个,9÷3=3(盒);(2)每盒放9个,9÷9=1(盒);(3)每盘放2个,9÷2=4(盒),多1个;(4)每盒放4个,9÷4=2(盒)多1个;(5)每盒放5个,9÷5=1(盒)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