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黄词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失去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
2、(1)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3、(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分)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4分)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2分)
4、(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2分)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1分)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1分)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
5、(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评分标准:本题4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写法、意境各2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6、(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2)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7、(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一小题考查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对于问作用的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叠音词一般都有音韵上的作用,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第二小题是对关键句的情景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8、(1)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