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勤
新课标的过程中,这几个关键词在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信息、对话、课程资源。在设计这一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与这些词交流、对话,努力使它们在我的课上活起来,让它们变成一个具体形象和一段段可以展开的教学流程。
一、对话
上这节课的初衷是被老舍的散文所感动,以后陆续浏览了很多草原风情的图片和诗文,发现草原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朵白云,每一片蓝天都是那么让人震撼。我想,怎么才能把那份美、那份震撼传递给我的学生,为他们的精神增添一份丰厚的营养?于是我选择了上第一课时(草原美景),但是发现学生体味起来很难,我一次次的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认识、情感,必须把老舍笔下的细腻的美减缩多五年级学生能感悟的程度。尽可能地用情呼唤情,直至最后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情感能同步共振。
二、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乐曲,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学生在惊叹草原奇丽无比的同时,急欲找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此时引导学生读文,积累语言,可谓“雪中送炭” ,学生能很快进入主动读书活动中。
三、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约博科夫认为“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他不是用心灵,也不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因为脊椎骨里有神经,它能感知愉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神经?可应用内觉体验去把握“活者”的语言,要能活着到作者创造的生气淋漓的审美意象,活着到作者跃动于字里行间的汩汩血流,活着到作者白纸黑字里起伏情感的律动,才能获得美感。在教学中,我抓住对词句的欣赏、品味,应与朗读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好词好句的欣赏,进一步入情入境,以至与最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用朗读来抒发美的情怀,达到我口诵我心的境地。
四、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