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6(1-ε)/ψ]·(L/d) (3)
S——滤料表面积 ε——滤层空隙度
ψ——滤料球形度 L——滤层厚度
d——滤料粒径
从上式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滤料粒径加大、孔隙度加大,所提供的表面积变小。滤层表面积减小的结果必然会降低过滤能力。这反映出滤料粒度加大对过滤效果带来的负作用。 同时这个式子也清楚地表明,在滤料球形度一定也即滤料种类一定的情况下,能够抵消粒度变化负面影响的只有滤层厚度、即L。这样,式中的L/d成为关键因素,它决定了滤料所能提供的表面积的大小也就决定了过滤性能。由此引伸出L/d的概念。
从技术角度讲,L/d值越大越好。而综合经济因素,工程中应以最小L/d值满足提供最低量值的滤料表面积达到预期的过滤出水水质要求。在实践中,选用优良的颗粒级配与合宜的滤层厚度正是保证过滤效果的关键。因此,L/d受到滤池设计人员的日益重视。 中国《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提出:“为保证水质滤层深度与粒径比应大于800。”在其子课题《改善过滤效能》中指出:“运用L/Dm≥800判别式判断分析滤池滤料级配的合理性或比较其优越性。”这里的Dm为滤料的几何平均粒径。
美国《Intergrated Design of 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一书指出:“普通单层砂滤池或双层滤料滤池L/d≥1000;1.5mm≤d≥1.0mm的单层滤料滤池L/d≥1250。”这里的d为有效粒径。
有关粒径d的取值出现了两种,一是有效粒径、一是几何平均粒径。那么,L/d中的d采用哪一种取值更为适宜?
有效粒径d(10)是Hanzen根据滤料的使用经验首先提出的
水头损失、穿透深度等过滤性能时采用d(10)是合理的。
但是如前所述,快滤池的过滤能力从理论上讲是由滤料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决定的,而吸附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滤料颗粒的表面积。显然,由于几何平均粒径dg是滤料颗粒表面积的科学表征,因此L/d中的d应当用几何平均粒径dg。
当所用滤料的均匀系数很小时,例如K(60)<1.5情况下,笔者认为可以用平均粒径da替代几何平均粒径dg。
笔者参与的无烟煤均质滤层过滤试验研究所用滤料的数据如表3。 [4],并被后人广泛应用。他发现,只要d(10)值不变,任何级配情况下滤层对水流的阻力几乎都是一样的。因而在研究过滤
无烟煤滤料均质滤层过滤试验L/d数据库
表3
本表所示与表1、表2为同一项试验,其进出水水质如表1所列。全部滤后出水浊度均在0.5NTU以下,平均出水浊度不足0.3NTU。
北京市第九水厂二期工程(日处理量50万)过滤工艺采用无烟煤均质滤层过滤技术,1995年投产,1996年进行生产性测定,结果如表4。
3
北京市第九水厂二期工程滤池生产运行测定结果
表4
生产性测定结果表明,滤池过滤性能良好,滤出水水质好,周期长,周期产水量大。主要设计参数:滤料厚度1.5m,滤料有效粒径1.10mm ,均匀系数K(60)=1.35,L/d(10)为1364,L/da为1103。
参考文献
[1] 藤田贤二,《水道协会杂志》(455),2~31,1972
[2] 钟淳昌主编,净水厂设计,6过滤,P22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JAWWA,67:535,1975
[4] JAWWA,64:55,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