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生不息,何是短暂,那一片片的就光阴里,充满坎坷,而那些倍加负担的岁月,竟是你遗赠给我的最后礼物。
我是一个从小得到很少爱的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那被孤独包裹的岁月,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太多的阴影,我把这一切的罪过都归结于我的母亲,因为……
我是一个独生女,按照常规的思维来讲,应该是家中的.倍加宠爱的小公主。但是,却恰恰相反,我所受到的呵护竟微乎其微。所以我从小就是个孤僻的孩子,一个人早早的撑起自己的生活。
爸爸常年在外,回家的时光屈指可数、妈妈是我生活的主心骨。她除了提供给我经济来源外,剩下的就只有呵斥和置之不理了,我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甚至晚自习上玩了,也没看到多妈妈来接我。那份家庭的温暖在我的心里渐渐的模糊了。过惯了一个人的日子,所以常常看着校门口接孩子的父母而感到害怕和紧张。那样的场景是痛苦的,仿佛自己手机没人疼爱的孩子,泪水常常侵蚀我的眼眶。
这样的时光过得十分漫长,经过岁月的磨砺,练就了今天的我。成熟、独立、自信。从不依赖别人,有主见……可能这也叫有所失必有所得吧!
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爸爸回家的日子也渐渐的多而长了起来。妈妈的笑意也多了起来。他们会时不时的说:“别忘了带伞,早点回家吃饭……”
不一样的爱,是青海玉树地震发生的时候,香港货柜司机46岁的志愿者黄福荣先生。他到玉树孤儿园做志愿服务的第4天发生了地震,当时他已跑到安全地带,但看到还有老师孩子没有出来,就奋不顾身冲进去,救出了六名师生,可他再没有出来。他做志愿服务多年,从来不愿意宣扬:“做事就行了,有什么可说的。”不仅自己极为低调,也不愿意别人多说他做的事。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是死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也是值得的。”
不一样的爱,是来自安徽的退休职工陈树林老人。已经75岁高龄了,吃不习惯,又不服水土,不仅为打井队伍做技术咨询,还到处进行地质水文勘探,为灾区早日解除人畜饮水困难不懈努力。他放弃舒适条件下高薪数十万元的报酬做志愿服务,说这是这辈子最应当做的事。
他们在生与死的关头,想到的是保护孩子,保护别人,置自己生死于度外;他们在利与义的取舍之间,选择的是社会公义、大众利益,而不是自己的一点点私利。人间有爱,正是这样一些平时不起眼的人做着一些看似平淡其实不平凡的事,让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真爱。
我们泪望玉树,举国同悲,苍生泣血。13亿中国人集体默哀,向玉树大地震中的遇难者表达沉痛的哀思。这是一个国家对遇难者表达的最高的哀悼仪式、最沉痛的哀思和最高的尊重。可我们伟大的人民觉得这些还不够,他们自发选择以更多的形式和仪式表达自己的哀思。走在大街上,我感动地看到,许多人都换上了黑色的衣服,他们在街上静静地走着,脸上保持着沉重肃穆的神情。人们在内部网上建议修改与这三天气氛不谐调的手机彩铃,qq网友提醒大家在那个时刻都隐身上线,让头像全灰,为遇难者默哀,媒体报头这一天集体换上庄重的黑体,网媒这一天集体暂停娱乐频道。中国加油!中国加油!当看到数万同胞在天安门集体默哀后齐声喊出惊天动地的这四个字时,那一刻,噙满眼眶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国家与人民同在,人民与灾区同在,这种亿民同哀的悲情一定能让幸存者感到欣慰,让遇难者家属感到温暖,让一线抗灾者感到全民支持的力量,让生者更有力地紧抱在一起。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熠熠生辉,人格的高贵闪闪发光。从冰冻雨雪灾害抢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到这次4.14青海玉树地震,从无不显现着人类的大爱。
可以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强的中国人民是任何灾难和困难击不倒、压不垮的,因为这个民族有不一样的爱——大爱。
大爱无疆!大爱永恒!
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一朵不该凋谢的花》。一个叫丽花的女孩,小学时成绩很好,但是她的虚荣心很强,有一次她考了99分,另外一个同学考了100分,她很不服气,就偷偷将错改了,然后去找老师讨分,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就将她批评了,她很生气,就回家告诉了妈妈,她妈妈到学校闹的很厉害,校长好话说了一火车,才将她母亲劝走,其实丽花妈经常给丽花一些好吃的,女儿想要什么,母亲就给什么,作为女儿成绩的奖励。
后来,丽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中学,丽花上了中学后,成绩也只是中等,她期末考试只是中上等,没有得到奖状,而中学老师都是铁面无私的“包拯”,她母亲认为女儿肯定得了奖,就向女儿要奖状,女儿为了让母亲不伤心,就撒谎说:“和一个同学拿错了,大年初三去取”。初三的早晨,丽花见家里无人,在更加强烈的虚荣心的刺激下服毒自杀了。
母亲对女儿的爱如同黄河,气势磅礴,把自己对女儿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了她,但女儿最终自杀,又是因为她那太多的爱。
有这么一个孩子,总是以为父亲不爱他,因为父亲在外打工,很少陪伴他,但是父亲无时无刻的不挂念着儿子,他在工地省吃俭用,起早贪黑的工作,把攒下来的钱寄给儿子,供他上学用,但是儿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作为一个父亲理所当然的。他还是认为父亲不爱他,一如既往憎恨父亲。
直到这位孩子长大成人后,看了一本书,书上有一篇关于爱的文章,文章里说:“爱并不是家长表现给孩子看的,而是实际行动给与孩子的------”读到这里时,孩子已是热泪盈眶了,他终于明白了父亲那如山的爱,那看似如镜泊湖一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