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建议
1.语言教育的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应保证幼儿学习汉语和母语的时间。
2.创设一个乐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双语”学习环境。
3.尊重幼儿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尽可能考虑幼儿语言学习方式和速度的不同,关注每位幼儿语言发展的水平,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指导。
4.注重激发幼儿对汉语学习的兴趣,采用表演游戏、听说游戏、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到汉语学习的愉悦,使他们能够正确发音、丰富词汇、掌握日常句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汉语听、说能力。
5.少数民族教师应当具有“双语”教学能力,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到语言规范、亲切、文明,发挥在幼儿语言学习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6.教师应当有效利用家庭和社会良好的母语环境,结合课堂教学,提高幼儿的母语听说能力。
三、社会
(一)教育目标
培养少数民族幼儿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的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初步的责任感与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育建议
1.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幼儿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落实到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上。
2.教育活动要通过创设丰富和多样的物质环境,宽容和接纳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社会教育活动应采取情境化、游戏化、随机化的教育方式,以幼儿体验为重点,以正面教育为主要方式,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4.积极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要通过识国旗国徽、学国歌、颂首都等方式,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介绍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增进理解,加强团结。
5.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应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社会品质。
四、科学
(一)教育目标
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环境、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能够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兴趣;知道爱护动植物,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教育建议
1.科学活动的内容要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引导幼儿对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重视科学教育的游戏化、生活化,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运用多种方式去探索科学、理解科学,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
3.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支持、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和实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等。
4.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五、艺术
(一)教育目标
培养少数民族幼儿能够初步感受并喜爱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让幼儿体验艺术的多样性,乐意参加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二)教育建议
1.艺术教育的内容应体现直观性、真实性并贴近幼儿生活。音乐、美术、舞蹈等不同的艺术门类要互相交叉、融合、彼此相通,形成一种有机的融合。
2.在组织实施艺术活动时,应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