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4-08-30   来源:未知    
字号: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化

第一节

1、 如何认识古希腊文明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

(1)、地域范围:

古代希腊的概念是一个大希腊的概念,包括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和西亚沿海地区、南意大利地区,甚至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

(2)、时间跨度:

古代希腊文化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A、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文化(公元前26-前12世纪)

黑暗时代(公元前12-前8世纪)

B、希腊城邦时代的文化(公元前8-前4世纪)

C、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公元前4-前2世纪)

2、 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什么文化学意义?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第二,它蕴含着一种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从第一方面来看,希腊神话的神谱不仅仅是神的家族史,同时也反映了希腊人的宇宙生成观,神的衍生和交替也就是自然过程的发生和演进。这种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来说明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过程的神话思维图景,构成了哲学和科学产生之前人们唯一的世界观。

从第二方面来看,以内在的自我否定作为神系延续和发展的契机是希腊神话的又一个基本特征。这种维持神系更新和发展的自我否定机制使希腊神话表现出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进化思想,而在背后决定着诸神的兴衰泰否的就是那个不出场的“命运”。这种通过“命运”的“看不见之手”来实现神系更迭和自然进化的思想,构成了希腊神话中最深刻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形而上的动力。

第二节

1、 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精神?

A:神人同形——希腊人的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崇尚完美的形体。

B:神人同性——神与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像人一样会犯错,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拈花惹草。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由此导致了希腊神话和整个希腊文化的和谐之美的基本特点。在希腊宗教和希腊文化中,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构成了最基本的特征。肉体与精神的原始和谐,使整个希腊文化呈现出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悠扬的意境。

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这是古希腊有别于其它民族发端文化中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随着希腊神话的形成,形成了最初的希腊人本主义观念它成为整个希腊文明和灵魂,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

2、 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A、自然哲学-发展从泰勒斯到原子论者-强调质料或具象性的元素

当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宣称万物都是从水中产生时,他用一种新的形式——哲学形式表述了神话中的内容。在以后的希腊哲学中,米利都学派的“水”、“气”等自然形态的物质概念进一步发展为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火、气、水、土)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最终以还原的形式表现为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超越了现象性的物质概念“原子”。在希腊自然哲学的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话的影响呈逐渐减弱之势,而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则不断提高。

B、形而上学-发展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强调形式或抽象性的本质、实体。构成了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主流

希腊第一个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家是克罗顿城邦的毕达哥拉斯,他是奥尔弗斯宗教 的一个改革者。毕达哥拉斯把万物的本原说成是一种超自然形态的东西——“数”。“数”,与奥林匹斯宗教的“命运”、“定数”以及奥尔弗斯神秘祭所强调的“亚男克”(Ananke,即“必然”或“强制”)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毕达哥拉斯的“数”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就被表述为一个更加哲学化和抽象化的概念——“逻各斯”(logos)。奥尔弗斯宗教的灵魂与肉体的直观对立到巴门尼德那里演化为“存在”与“非存在”的抽象对立,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的对立。至于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其哲学思想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与希腊的感性直观宗教截然相反的形而上学特点,并且把奥尔弗斯宗教中的唯灵主义倾向和灵肉对立思想推向了极端,从而成为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转化的重要理论中介。到亚里斯多德那里,一个充满了理性色彩的形而上学体系和自然物质世界成为人们所面对的唯一真实的思想背景和生活世界。

希腊自然哲学关于万物“本原”问题的哲学思考源于希腊神谱所反应的自然演化观,而希腊形而上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思考则源于希腊神话中神秘诡异的“命运”意象。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在承认运动变化的同时,都企图在它们背后找出永恒不变的因素来。恩培多克勒认为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是包含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种子”,万物是由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德谟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它们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状、排列、状态的不同。万物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虽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奴斯”作为事物运动的最后原因,为后来唯心主义哲学开了门户,但这些自然哲学家都是唯物主义者,特别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近代物质结构学说的先导。

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种唯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的形而上学实体,因此他明确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的基本哲学思路是:把思维中抽象出来的事物共性(存在)当做客观实在的和永恒不变的绝对本质,以此来说明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非存在)饼与后者相对立。奥尔弗斯宗教的灵魂与肉体的直观对立到巴门尼德那里演化为“存在”与“非存在”的抽象对立,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觉世界”的对立,以及一切形而上学和神学关于本质与现象的对立。巴门尼德堪称为西方形而上学的真正奠基人。

第三节

1、 如何理解希腊化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帝国的一个文化后果,当亚历山大把战火燃向东方时,他也把希腊的辉煌文化带到了东方。“希腊化”一次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是卓有成效的。亚历山大对东方的征服及其所开创的“希腊化”运动把希腊与东方在文化上联系为一个相互融通的整体。但是,“希腊化”时代不仅仅是希腊文化向东方的渗透和扩张,在这个表面现象背后,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那就是东方文化对希腊(以及稍后的罗马帝国)的反向渗透。源于东方(波斯和埃及)的君主专制主义和官僚体制、放荡奢侈的享乐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神秘主义和彼岸主义的宗教信仰,正是随着希腊化的过程悄悄地浸入西方文化的肌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西方文化的面貌。

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希腊化时期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治、文化、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扩展和创造阶段;

第二阶段是创造冲动消耗殆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表现了东方对西方的反动阶段。希腊化对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古希腊文明进入“希腊化”时期,在东方各国文明的的影响下,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新的发展。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源头。

2、 如何评价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精神?

从表面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希腊文化在地域上的推广与扩展,但是从实质上看,希腊化时代却是希腊文化精神的衰颓和没落。希腊文化的雄浑壮丽、动人魂魄的悲剧时代结束了,接踵而至的是一个低吟浅唱、醉生梦死的平庸时代。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亚历山大帝国分裂而成的三个王国——希腊的马其顿王国、埃及的托密勒王国、西亚的塞琉西王国——陷入了无休无止和徒劳无聊的冲突龌龊之中;希腊的文化则向着繁缛华丽和虚浮无聊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东方文化骄奢淫逸的成分。

在经济生活方面,希腊化世界的中心冲希腊半岛移至西亚的安提阿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在思想方面,希腊化时代产生了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等各种哲学派别,它们各自的主张虽不尽相同,有的(如伊壁鸠鲁派与斯多葛派)甚至直接对立,但是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漠不关心。哲学不再把它的目光投向宇宙的本原(如希腊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本质(如柏拉图的理念论)或者现实的国家(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而是将其局限在个人自我完善的狭小圈子里,一味沉潜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追求“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希腊化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希腊城邦文化所独具的那种和谐之美出现了裂痕,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原始同一被打破了,从而产生了明显的自我分裂和二元对立。其结果,一方面是疯狂放纵的物欲,另一方面则是悲观弃世的神秘,肉体与精神双方都陷入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之中,于是不得不转向东方文化的巨大阴影中去寻求解脱。

第四节

1、“前三头同盟”与“后三头同盟”对于罗马政治制度有什么影响?

“前三头同盟”对罗马政治制度主要的影响有三点。

第一,公开地表达了实际掌握政权的骑士阶层对徒有虚名的元老院权利的蔑视。凯撒更是击溃了庞培与元老院的同盟,自任终身独裁官,集执政官、保民官和大祭司长之职于一身,把元老院降低为名存实亡的傀儡。

第二,“前三头同盟”中的凯撒亲自试探了罗马人所习惯的共和国原则,做出了罗马由共和国制度向专制帝国制度转变的第一步尝试,为后来屋大维的独裁以及帝国制度的最终形成初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前三头同盟”中的凯撒所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直接为“后三头同盟”提供了组织基础。“后三头”中,屋大维是凯撒的甥孙、养子和继承人,马克安东尼和雷必达都是凯撒部下大将。

“后三头同盟”对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后三头”之间频繁的内战令罗马人怨声载道,他们希望变换一种“游戏规则”,他们渴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取代终日争吵无所建树的元老院。也就是说,“后三头”之间的争战,为罗马政治体制由共和国制转向帝国制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二,“后三头”中的屋大维被封为“奥古斯都”,他将凯撒的尝试做了实质上的推进,为帝制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

1、 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功利主义是整个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在共和国时期,功利主义与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誉联系在一起,因此功利主义焕发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它是悲壮的,崇高的和理想化的。到了罗马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帝国时期,功利主义日益堕落为一种狭隘自私和穷奢极欲的物欲主义,一切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卑劣的阴谋、贪婪的肉欲和麻木不仁的慵怠。共和国时期的罗马人为了国家而压抑私欲,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却为了私欲而牺牲国家。在共和国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到荣誉动机和传统道德的制约,英雄主义在物质的诱惑面前始终能保持一种节制,没有滑向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泥潭。到了帝国时期,随着外省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富的流入,随着柔靡颓废的东方文化的传入,罗马人严肃而朴素的心灵开始发生蜕变。

2、 罗马法主要内容和范围包括什么?

从内容上看,罗马法已经广泛地涉及民法、商法、刑法等诸多领域。罗马的民法体系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备的水平,它分为人法、财产法和程序法等三个部分。人法对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人在家庭和婚姻中的法律地位以及人的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财产法涉及所有权、经济义务、交易、契约和负债等问题,特别强调了私有财产权的绝对性、排他性和永续性;程序法则对司法诉讼程序、审理制度和刑罚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从法律规范的范围来看,罗马法又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它构成了罗马法的核心。万民法是应罗马帝国治理万邦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它的适用对象是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与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纠纷。万民法的法律条文主要来自于各行省总督和法官们处理各类法律纠纷时所颁布的法令和法规,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至于自然法,则构成了罗马法的一般性的哲学基础或法理学基础,它是斯多葛主义的哲学思想对罗马文化发生影响的产物。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

1、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为一种普世主义的宗教,基督教最初是从民族主义的犹太教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在许多方面继承和保留了犹太教的特点,例如在圣教历史、罪孽意识和救世福音等方面,深受犹太教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基督教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犹太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新宗教,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基督教接受了律法,但却不拘泥于外在的律法,而是更侧重于内在的信仰。其次,在道德观上,基督教加入了许多新的并往往是与犹太教的效果论针锋相对的动机论道德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基督教已经具有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这一点得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益于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它克服了犹太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成为一种传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宗教。总的来说,基督教比犹太教更侧重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灵魂得救。犹太教的核心是律法和祭祀,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和道德。在道德观方面,基督教也与犹太教有许多不同。在男女关系上,犹太教虽然明令禁止淫乱,但从未提倡禁欲,且鼓励“要繁殖和增多”。而在基督教中,禁欲被当做一种崇高德行而加以赞美。在贫富的问题上,犹太教采取一种劝人安于现状的态度,贫穷固然为上帝所愉悦,但富裕也不是邪恶。基督教则把贫穷与富裕截然对立起来,贫穷是一种美德,富裕却是罪恶的象征。犹太教的上帝对世人爱憎分明,常常动怒要剪除恶人,而基督教的上帝则对一切人都充满了爱,表现出极度的仁慈和宽容。犹太教的律法虽然也包含着道德的成分,但却明显地带有强制性,它是通过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它注重的是人们的外在行为及其效果。而基督教的道德则更多地基于人的内心自觉,它通过一种肯定的方式来协调人的行为,更侧重于人的内在的善良动机。

2、 如何理解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之间的关系?

a.在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之时,基督教与日耳曼蛮族共同摧毁了罗马帝国。基督教在内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罗马文化时,日耳曼蛮族则从外部对罗马帝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最终使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土崩瓦解。

b.日耳曼蛮族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后,他们就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之中。这种状况为基督教会在精神上的全面控制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同时,帝国的权威被教会的权威所取代。

c.基督教会对于落后的日耳曼蛮族来说,充当了“文明教师”的角色。这使得日耳曼蛮族放弃原来氏族内部的多神教的信仰,改信了基督教,大大促进了氏族与氏族之间的融合过程。 d.信仰基督教会对于日耳曼分裂的各个政权的独立与强大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兰克王国首领皈依基督教后,得到了罗马教会和基督教们的全力支持,从而使他在对其他蛮族部落和蛮族王国的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早在大举入侵罗马帝国之前,一些日耳曼部落就已经通过商业活动等和平方式而零星地接受了一些基督教思想。从公元6世纪到13世纪,虽然也曾出现过法兰克人建立的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和撒克逊人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但是除了极个别强权君主的通知时期之外,日耳曼人所经营的世俗权利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分散和缺乏效率的状态中。这种封闭而鄙陋的状况虽然不利于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发展,但是它却为基督教会在精神上的全面控制提供了最适合的土壤,在这种分散和彼此闭塞的封建社会中,帝国的权威逐渐被教会的权威所取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代,凯撒的王国让位于上帝的王国。在一个没有世俗首领的世界里,天国的在此世中的代理人——教皇和主教们就成为名正言顺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说在文明开化的罗马世界中基督教曾扮演了一个愚昧而狂热的形象,那么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蛮族王国里,基督教会则充当着一个文明教师的角色,它成为蛮族世界中唯一保存着古典文化“基因”的火种。这些蛮族一方面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继承并发展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在基督教中获得了拉丁文化的各项成果,其中包括语言、文学、科学、哲学、建筑艺术、音乐、绘画、教会的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蛮族”在宗教上放弃原来氏族内部的多神教的信仰,改信了基督教,又大大地促进了氏族与氏族之间的融合过程。就此意义而言,基督教会即使从内部摧毁古典文化的“特洛伊木马”,又是保留了古典文化种子的“诺亚方舟”。

第三节

1、 基督教会对于促进中世纪文艺复兴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由于基督教会在普遍蒙昧的“黑暗时代”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火种,虽然是以一种歪曲的方式保存的,才使得蛮族统治者的文明教化成为可能。人们以往过多地把眼光投注到基督教文化对于古典文化的退步方面,而忽略了基督教文化对于蛮族的进步方面。中世纪的西欧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并不抱有太多的奢望,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督教教义对于现实世界的贬抑态度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封闭狭隘的文化视野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物质想象力。这种无望的现世生活一方面使人们热切地渴望着彼岸的幸福,另一方面也使人们无奈地苦中取乐,而在这两个方面,基督教都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基督教会和修道院一方面通过忏悔和祷告来引导人们的灵魂超越苦难的现实生活,向往光明圣洁的彼岸世界,另一方面也使得宗教活动成为平淡无味的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调味品。基督教会成为历史舞台上的唯一提琴手,它所演奏的那种交织着深重苦难和圣洁希望的微妙旋律,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巨大的精神苦恼,也表现出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充满浪漫情调的奇思异想。痛苦的现实反衬着幸福的彼岸,人间愈是黑暗悲惨,天国愈显光辉灿烂。这种强烈的反差表现在中世纪的一切文化作品中,并且培育了一种植根于基督教特有的“痛苦的极乐”的精神氛围之中的浪漫主义。

中世纪最初的文艺复兴是由查理曼帝国的统治者推动的,但使欧洲文化免于湮灭的主要功劳还是应该归功于基督教会,正是由于基督教会在普遍蒙昧的“黑暗时代”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火种,才使得蛮族文明教会成为可能。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1)在中世纪,当作为侵略者而入主西欧的日耳曼蛮族们试图以北方森林中带来的野蛮习俗代替罗马世界的文明制度时,是基督教会这个唯一的有教养的教师,以上帝的名义把扭曲了的古典文化因子注入到蛮族体内,而使后者逐渐放弃野性,慢慢走上文明化的道路。

(2)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把基督教信仰当作至高无上的真理来加以维护,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唯灵主义深入人心,从国家的行政事务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事无巨细均打上了基督教信仰的深深烙印。

(3)于基督教教义对于现实世界的贬抑态度以及长期停滞不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封闭狭隘的文化视野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物质想象力。中世纪的西欧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并不抱有太多的奢望,缺乏一种关于社会进步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宗教活动成为平淡无味的现实生活中的唯一调味品。演出宗教剧和举行节庆游行等等娱乐性的插曲,成为中世纪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娱乐活动。天国与人间的这种强烈反差表现在中世纪的一切文化作品中(尤其典型地表现在骑士文学和哥特式建筑中),并且培育了一种置根于基督教特有的“痛苦的极乐”的精神氛围之中的浪漫主义。

(4)欧洲的大学最初是从教会的母体中产生的,但它后来成为了孕育、传播新思想的温床。 “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开始鼓励教会扩大教育内容的范围,而其中修道院、主教教堂和教区教会所设立的学校主要承担起一般知识的教育职责。

早期的大学都是隶属于教会的,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的教士或僧侣,教师通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13世纪托钵僧团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大学的发展。虽然法兰西斯修会和多米尼克修会构成了罗马教廷镇压异端运动和组建宗教裁判所的中坚力量,但是它们也为促进欧洲的大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3、14世纪的许多重要的经院哲学家均属于托钵僧团。

2、 如何从中世纪骑士文学和哥特式建筑中理解基督教文化中的基本精神?

基督教的骑士们胸怀着崇高的宗教理想,为了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寝而进行殊死战斗。这时在骑士身上表现出来的已不仅仅是对世俗首领的忠诚,而且更有一种对天国首领的虔敬。这些新赋予的宗教和道德方面的美德,与武士集团原有的忠诚、勇敢和珍视荣誉等精神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基督教文化中的骑士理想或骑士精神的基本内容。新兴的骑士理想专注于罗曼蒂克的爱情和高雅优美的言行,它构成了中世纪盛期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格调。这种充满了浪漫情调的南国骑士分度虽然与基督教条骑士团的刻板严苛的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是它很快就把基督教的唯灵主义思想融入自身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圣洁的理想爱情模式。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然而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还不是骑士文学,而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艺术——它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作为一种熔铸了浓厚的基督教唯灵主义意韵的新颖形式,成为风靡欧洲的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哥特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最充分地体现了精神对物质、基督教唯灵主义对粗野的蛮族文化的制服过程,它以一种凝固化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的宗教感受。哥特式建筑以纤巧华丽的艺术风格和怪诞夸张的浪漫气质而著称于世,它的整个建筑风格、色彩配置和内部雕镂,都是为了烘托一个基本思想,就是空灵幽邃的天国理想;都是为了激发一种感受,就是深沉痛悔的罪孽意识。哥特式建筑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标志性成就,它一方面典型地反映了基督教崇高典雅的圣洁理想,另一方面又表达着世俗社会躁动不安的痛苦现实。它那纤巧怪诞的艺术形式将玉洁冰清的唯灵主义理想与苦难深重的禁欲主义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一种“痛苦的极乐”方式宣扬着基督教的救赎福音。

第三章 西方近现代文化

第一节

1、 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1.)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条件之一

(2.)新航路的开辟

(3.)教会对人们精神的控制

(4.)根本原因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壮大

(5.)直接原因,导火线:黑死病的爆发

(6.)文艺复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受到东方文化影响,还保留古罗马帝国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带回许多新鲜思想和艺术,在罗马开办教授希腊语的学校,促使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军事上的失败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积极后果,这个后果在当时也许没有被人们太多的注意到,这就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造成了灿烂辉煌的希腊文化遗产向西欧天主教社会的大量流归,从而引发了长期处于愚昧落后状态中的西欧人对阔别已久的古典文化的全面模仿和复兴。这就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文艺复兴”。14-16世纪(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大利是一个自由散漫的社会,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是一片混乱的状态,然而个人主义却在茁壮成长。这种公开呼吁人性权利和理直气壮地追求现世快乐的个人主义,对于打破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普遍虚伪状态,乃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它同时也使整个意大利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显示出极高的造诣,在生活中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自由人格,但是他们的道德腐败状况同样也给淳朴愚钝的北部欧洲人民留下来极其深刻的印象。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蔑视任何道德规范的自由人格和追求现世享乐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得意大利人率先突破了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那套虚伪的道德体系和信仰樊篱,发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表现除了那个时代共同的特点,即人性的觉醒、个性的解放和感性之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艳丽的感性色彩,而不是深沉的理性特点;它并非18世纪那样的深刻反思的时代,甚至也不像17世纪那样是一个充满了怀疑精神的时代,而是一个崇拜权威的时代,只不过把崇拜的对象由中世纪推向了古代。文艺复兴时代的特点就是感性的解放,即以感性意义上的人性来反对抽象的神性,以生机盎然的现世生活来反对枯燥冷漠的天国理想,以人的正常情欲和感官享乐来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变态虚伪。

2、 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凡相信“耶稣是基督”的就得救,没有任何外在条件或者人的行为可以改变这一点。

3、 宗教宽容的历史意义何在?

由于宗教宽容的呼声,在基督教各教派中逐渐生长出一种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气氛,这种宗教宽容的气氛培养了人们关于信仰平等和自然权利的意识。宗教宽容气氛大大地加强了荷兰的吸引力,推动了荷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强大,促进了世俗文化的繁荣,是的17世纪的荷兰与英国一样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沃土。

宗教的宽容主张从实质上看,是与社会世俗道德精神相一致的, 是普世的道德, 不管有无宗教信仰,都可以接受。因此, 不论对当今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还是对扭转社会风气,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世界范围看,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南北贫富的悬殊, 生态环境的恶化, 恐怖活动的猖獗, 地区性的角逐, 乃至世界性的冲突等等, 如果人们能借用宗教的宽容精神, 从人类的共同福祉出发, 不带偏见和狭隘, 互相理解和沟通, 互相欣赏和宽容, 紧握仁慈和善良, 就能避免敌视和仇恨, 消除暴力与战争, 那么世界就会太平, 人类才有幸福。 在当前社会主义时期, 宗教的宽容主张在客观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在现实生活中, 如果我们能平等对待他人, 多替他人着想, 多拿出一些真诚与友善、怜爱与同情给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对方, 也就是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宽容、忍让、善待,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多了, 社会风气也会好转起来。

当然, 我们在充分肯定宗教宽容主张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还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因素,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利的一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引导,引导的好, 其积极的一面发挥出来, 可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工具; 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 如不分敌我的博爱, 没有原则性的宽容等, 就会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4、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一)用人权反对神权。人文主义者热情洋溢地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歌颂人的精神和肉体美,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求知欲,可以创造一切。“人”“神”之争,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对于爱情予以热情歌颂,认为“爱情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莎士比亚)。人文主义者公开宣称,人可以努力追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

(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者强调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主张发展科学文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快乐的源泉”等口号。

(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封建贵族割据,战乱不休,妨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民的不断起义也威胁着资产阶级的财产安全。当资产阶级还无力掌握国家政权时,就迫切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王权出来消灭封建割据,并镇压人民起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以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国家。

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性的解放,它热情讴歌曾经被基督教倍加贬抑的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它的目的是要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和感性享乐由教士阶层的偷偷摸摸的勾当转变为所有人的理直气壮的行为。

第二节

1、 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主要区别何在?

在16-17世纪,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是西班牙法国。但是西班牙的国家主义是旧式的,带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有浓郁的中世纪“神国”气息和“王朝国家”特点;法国的国家主义却是新兴的和民族主义的。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西欧的主要国家形态是所谓的“王朝国家”,这种国家的根据不是共同的语言、地域、民族和文化,而是王室家族的婚姻。王朝国家并不存在固定的疆域和人民,一切随着王室的联姻和继承关系而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王朝国家的一般老百姓来说,往往只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封建领主,而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王朝国家内部和相互之间的战争只是统治者的事情,是国王、贵族和骑士们的一种专业性活动。国家疆域更是老百姓们漠不关心的东西,不论归属于哪个国家的统辖,百姓们依然如常地过他们的生活。关于“民族自决”和“国家主权”的意识,在王朝国家的普通民众心中都是非常淡薄和薄弱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在于,国家的疆域不再由于王室的联姻而发生转移和改变,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大多数民众,尤其是知识民众普遍关心的共同政治单元,成为“民族的”国家。除国王、贵族外的其他民众也有资格参与国家的事务,这种大众参与最初表现为等级森严的“三级会议”或议会制度,国家权力则采取了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

2、 在近代民族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宗教信仰发挥了什么作用?

民族意识或爱国心是中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在宗教改革中与不同的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成为促进西方近代国家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宗教改革运动之后,由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与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联系,再加上《奥格斯堡合约》、《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等一系列条约确认了宗教分裂现状和“教随国定”原则的现实合理性,这样就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意识、爱国热情相互激励,彼此促进,最终导致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普通民众关于一个政治统一体和文化统一体的心理认同,这是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而这种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认同最初是与宗教改革所造成的信仰认同紧密相关的。

第三节

1、17世纪理性精神的兴起表现在哪些方面?

理性主义的生长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普遍的怀疑精神是那个时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基本原则,而经验的立场则是他们共同的出发点。

17世纪的怀疑精神不同于古希腊的怀疑主义,它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实性,而是要通过怀疑的手段来摧毁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构建起来的虚假世界,从而在确切的经验事实和自主判断的基础上重建一个真实的世界。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在17世纪的哲学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演绎三段式(特别是经验哲学对这种演绎三段式的滥用)的怀疑使得近代经验论哲学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建立了经验归纳法,它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在唯理论哲学奠基者笛卡尔那里,普遍怀疑的原则构成了整个哲学赖以建立的首要前提。

以理性原则作为基础的普遍怀疑精神不仅是17世纪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而且也是那个时代科学思想的基本特点。17世纪的科学中,正是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开始走向公开化和理直气壮,从而使得“日心说”最终在伽利略和开普勒那里得以确立;对盖仑的动、静脉血液“涨落说”的怀疑导致了哈维血液循环学说的产生。这一切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建立在与抽象的玄思相对立的实验基础之上。

2、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历史意义:

⑴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

⑵用理性的光辉映照出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

⑶其最重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一种彻底解放的主张:①人身的解放,②思想的解放。

⑷留下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

启蒙运动的影响

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2、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

4、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局限性:启蒙主义者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机械唯物主义,其社会史观也没跳出唯心主义的范畴,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不相信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他们以为提倡科学、文化、教育就可以改造社会。他们在对民众进行启蒙的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教育统治者上面。他们幻想统治者一旦接受了启蒙思想,成为“开明君主”,便会实行开明政治。关于宗教问题,他们尽管谴责宗教迷信和教会的罪恶,但并不都是从根本上否定宗教的作用,有的信奉自然神论,有的主张建立“理性宗教”。他们标榜的“理性王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启蒙思想家从未否定私有制,相反,他们把它看成是不可动摇的原则,甚至是人权的一部分。他们为之斗争的自由、平等实际上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因此,“理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性王国”的华美约言最终变成了一纸空文。

3、 自然神论的主要特点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自然神论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把上帝说成一个理性的创世者,把一切神学教义尽可能地纳入理性范围内来加以解释,从而限制甚至根本取消启示的作用,因此自然神论又被成为理性神学主义。自然神论者通常把自然界与上帝看成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虽然从理论上说自然界是上帝的创造物,但是上帝创世之后就不再干涉自然界的事务。自然神论并未否定上帝的存在,而是把上帝限制在自然界之外,把上帝置于“第一因”或太上皇的位置。其次,自然神论坚持认为上帝是按照一种理性原则来创造世界的,因此,“自然”的东西就是“合乎理性”的东西,就是符合上帝“本性”的东西。在自然神论者心中,“上帝”不过是“理性”的代名词,在这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身上,为所欲为的自由意志已经被齐一性的理性法则——普遍必然的自然规律——所取代。

精神实质:自然神论将上帝置于自然之外,用自然来排挤上帝,用理性来限制信仰,通过剥夺上帝的具体内容而使其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

第四节

1、 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思想包含哪些基本观点?

人类最初生活早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们之间除了年龄、体质、生理上存在差异、不存在奴役和被奴役,服从和被服从以及其他任何不平等。人们履行诺言,承认人类平等及公正原则、履行父母责任和遵守婚姻忠诚的原则;人们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人类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私有制产生,出现的“所有权”使得人类的不平等由此根深蒂固起来,富人为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对穷人的奴役,用法律将私有制和不平等肯定下来,使不平等合法化。国家机关和官吏产生,人类不平等进一步加深,随着国家权力的腐败,出现了专制暴政和与之相联系的主人和奴隶的对立,在不平等的状态下,只能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和平等。立法的根本任务就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幸福、福利、自由和平等。而实现自由和平等则是一切立法体系的最终目的和全体人民的最大幸福。

坚持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具有对他人温暖的同情心,认为自然状态平和的生活知识源于人的天性。自然状态被描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黄金时代”。然而私有制和不平等产生使人们相互仇恨、残害,自然法不能发挥它的功能,无法在原来的状下继续生活,于是人们相互约定“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益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

西方文化概论课后重点整理

中接纳每一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共同体就是国家。

主张公民的权利是让给人民全体,由人民自己管理自己,因为转让部分权利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一旦人民的权利有所保留,就会滥用权利,最终影响公益的公正性,导致专制。

政府是基于主权而存在的,不过是执行公益的机关,无论它掌握多大的权力也不能替代主权者。政府从一开始只有接受全民公益的资格,而自主决定的权力。

填空题或判断题

1, 城邦文化之前的两个城市:克里特与迈锡尼;

2, 真正的爱琴文明主要是指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国;

3, 希腊神话主要保存在赫西俄德的《神谱》和荷马史诗中;

4, 最能体现希腊城邦文化的两个城市是斯巴达与雅典;

5, 雅典的民主制使其成为希腊诸城邦中最繁盛和最强大的城邦;

6, 希腊文化的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特点典型的体现在对人的自然形体和现世生活的赞

美中,这也是希腊文化的特点;

7, 希腊的戏剧起源于宗教庆典;希腊的喜剧起源于宗教祭祀;希腊的悲剧起源于狄奥

尼索斯崇拜;

8, 希腊著名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

9, 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主要提出的观点是:宇宙起源于“水”;

10, 希腊最重要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其哲学思想中表现出形而上学的特

点;

11, 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王政时期结束后,早期的罗马共和国实行寡头政治,

少数贵族家控制着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元老院,并产生出两个为期一年的行政首长——执行官;

12, 功利主义是整个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

13, 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个成文法,它明确规定了

罗马人在财产,人生安全,债务,婚姻,继承,赔偿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14, 西塞罗:自然主义法律思想;

15, 基督教的文化来源:基督教与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有着直接的文化传承关

系;

16,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而来的;

17, 十字军东征的实质是反对伊斯兰教;

18, 11世纪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产生了西欧第一个由专业性学校合并而成的多学

科性质的学校,这种学校被称为“大学”,起源于基督教会;

19, 早期大学都是隶属于教会的,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的教士或僧侣。教师通

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

20, 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

院哲学(一公元11世纪为界);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