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
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 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
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 数学在研究领
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
们更好 地 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
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 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
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 集、整
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
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 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
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
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
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
性,使数 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
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
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
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
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
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
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
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以满
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
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
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
学活动经 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
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
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
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
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
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
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
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
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
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 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
学课程标准(实验 稿)》(以下简称 《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
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
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
级)。
(二) 关于目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
《标准》明 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 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
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 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
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的
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
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 情境中辨认
出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
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
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
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
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
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 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 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
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 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
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
具体的情 境中把握数的相对 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
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
律,并用符 号来表示;理解符 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
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 号所表达的
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
图形想像 出实物的形状,进 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
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 杂的图形中分
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
几何图形 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 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
题;能通 过收集数据、描述 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 数据的方法,以
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数学在 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
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 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
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 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
学猜想, 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
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 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
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
规定了学生在相应 学段应该 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
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 可能性,实施
因材施教。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教材可
以有多种 编排方式。
(四)关于实施建议《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
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 ,以保证《标准》的
顺利实施。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
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
的应用技能;
●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 解
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方
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 握数与
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
掌 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
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 初步的
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
形象 思维。
●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
理能 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
点。
解决问题
●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 运用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 自信心。
●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
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
结论的确定性。
●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9年
级)
知识与技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
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
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
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
的数,了解分数、百分 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
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 程表示简单的数量
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 解
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
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 、作图等技能。
●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
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
式、方程、不等式、函 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
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 代数式、方程、不
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 三
角形、四边形、圆的 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
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 识图、作图等技能;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
推 理技能。
● 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 抽
样的必要性,体会用 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
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 率的关系,会计算一
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思考 ●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
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 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
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
和图表描 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
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 ,
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 性作
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 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
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 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
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
翻猜想。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
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
的合理性。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 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
理性。
●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
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
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
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 不断的进步。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
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
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
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
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 用。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 数
学是解决 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
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
数学 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
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分别阐述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
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
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
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 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
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
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
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
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
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 之间的联
系。
内容结构表
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 第二学段(4~6年级) 第三学段(7~
9年级)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 ●探索规律●数的认识 ●数的
运算
●式与方程●探索规律●数与式 ●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
形 ●图形的认识 ●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
●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
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 ●统计与概率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不确
定现象●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可能性●统计 ●概率●实践与综合
应用 ●实践活动 ●综合应用 ●课题学习
第三学段(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
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 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
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 流数量关系以及变
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
应用 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
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 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
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 等式、函数等内
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一)具体目标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
的大小。
②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
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 含字母)。
③ 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
混合运算(以三步 为主)。
④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 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参见例1]
(2)实数
① 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
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
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 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
立方根。
③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参见例2]
⑤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
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 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 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
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 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 代数式
①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 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参见例3与
例4]
③ 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参见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