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16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课件-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4-09-20   来源:未知    
字号:

目 录

一、学科发展轨迹及研究领域......................3 (一)技术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3 (二)学科研究领域..............................5 二、我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7 (一)理论研究进展..............................7 (二)技术经济方法应用的拓展....................11 (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14 三、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18 (一)项目评价的特性及作用......................18 (二)项目评价的发展阶段........................20 (三)国外项目评价最新进展......................27 四、我国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发展展望............28 (一)我国项目评价的发展阶段....................28 (二)我国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36 (三)我国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展望..............40

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

技术经济专业是我国工程咨询的重要专业领域,是体现工程咨询质量的基础性专业。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技术经济专业的健康发展出现一定的波折。随着工程咨询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技术经济专业必将继续焕发勃勃生机。本专题主要讲述技术经济的学科发展轨迹及研究领域,我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研究及进展情况,以及我国工程咨询领域技术经济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一、学科发展轨迹及研究领域

(一)技术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技术经济学科的产生

技术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学科门类。是由上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初留学英、美和苏联的一批经济学者,包括于光远和孙冶方等经济学家和技术经济学工作者,在广泛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包括苏联和东欧的工业技术学和西方的工程经济学以及日本的经济工程学等)的基础上,基于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总结,而创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962年5月,“技术经济”的概念在我国第二部科技发展规划中被正式提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正式产生。

2.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初创、探索、停滞、发展、繁荣等不同阶段。具体如下表所示。

扩展和演变的。最初,技术经济学只是一门被称为“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学科所囊括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对象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3.技术经济学科范围的拓展

经济和社会在发展,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以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为核心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技术管理等前沿理论相继被引人,技术经济学者开始关注“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相关课题的探索。此阶段技术经济学科除继续关注前阶段所研究的问题外,研究领域得到重大拓展:

(1)在工程层面,技术经济学科开始关注技术型的项目管理和项目的技术管理问题。

(2)在企业层面,技术经济学科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技术过程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产权的有效配置等问题。

(3)在产业层面,技术经济学科开始关注竞争前技术预测与选择、产业共性技术与产业关键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产业技术标准战略、产业技

术升级的路径与战略、高新技术创业等问题。

(4)在国家层面,技术经济学科主要关注的是“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技术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机制与建设,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新兴产业等问题。

(5)在方法论方面,学者们对技术经济评价的方法论给予了新的关注。这些研究对于项目实施单位科学地进行项目管理,对于企业有效地实施技术创新管理、技术过程管理及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配置,对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及高新技术创业,对于政府重视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间题,都产生了实际的效果。

(二)学科研究领域

基于学科的特点以及发展的主要脉络,本着突出重点、展示学科特色的原则,这里主要从项目评价、技术经济分析、技术创新管理、创业以及技术经济政策等五个方面对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领域进行阐释。

1.项目评价领域

项目评价领域是技术经济学科的传统研究内容。最初,项目评价研究具有“因时而起、因用而起”的特点,是基于特殊经济时期建设任务的需要而开展的相关研究活动。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苏联引进156个大型项目的同时,也引进了苏联对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项目评价得到蓬勃发展。目前,项目评价依然是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研究领域之一,并对投资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项目的实施起到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2.技术经济分析

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成果丰富且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技术进步对总量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以及技术创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逐渐成为实证研究的热点。

3.技术创新管理

创新理论虽在20世纪早期就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但到20世纪50年代才得到学术界重视;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创新的研究成为世界热点。中国早已认识到技术在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大项目的引进以及相关技术的学习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加意识到中国在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国内若干重要研究机构和著名大学迅速跟上国际前沿,展开了技术创新研究,不仅取得了学术进展,而且推动了创新实践;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国家科委和国家经委相继推出“技术创新工程”,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对技术创新作出重要决定;2006年,我国将自主创新正式列人国家战略,创新实践及其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技术创新管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成为技术经济学新的重要研究领域。

4.创业

就某种意义而言,创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延续和应用。因此,创业与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紧密的联系。从国内的创业活动的发展动因来看,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①美国硅谷一些公司的示范效应。这些公司的成功和快速成长,为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都树立了仿效的标杆,进而激励了一大批公司竞相模仿。②以创业促就业的政策推动。近年来,随着国内大学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经济结构

的不断变化,就业难成为社会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希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式来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

5.技术经济政策

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关注的内容和领域相当广泛,从学科创立初期的技术进步政策,到后来的技术创新政策、促进创业发展政策,到近年来国家的一些重大发展战略领域都需要对相关技术、经济问题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近年来,若干重大技术经济课题,都与政策和决策密切相关,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的综合技术经济评价、“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国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应用经济学课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为科学和技术政策提出了新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工具,同时,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科技政策来保证,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技术经济学科对技术创新、创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等政策都给予了很多关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咨询建议。

6.其他领域

近年来,技术经济的研究对象又根据实际需要有所扩展。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问题、资源技术问题、环境经济问题、技术进步与信息化战略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技术经济分析、政策设计,都与技术经济学科直接相关。另外,技术经济学方法还对企业绩效评估、证券投资分析、资产评估、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公共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大型区域开发项目经济分析与社会分析、技术产权交易和金融挤兑的博弈分析等企业及政府部门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二、我国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实践应用的新效果,伴随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的开发。这里从理论突破、应用效果、学科发展、方法优化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理论研究进展

1.现代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高效的投资效益、促进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数十万亿元的工程项目需要投资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建设项目不能仅仅追求微观和宏观经济利益,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超大型建设项目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都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在项目评价中逐步重视分析评价项目建设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然而,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还将在一定时期存在。这就要求在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建设投资中,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项目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1)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项目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在投资、金融、财税、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投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保证项目评价工作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于2006年颁发《建设项目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在指导思想、评价内容、方法参数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方法与参数》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对投资建设活动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有利于提高投资建设决策的科学管理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促进中国特色的项目评价工作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技术经济学者不断对项目评价的内容、结构和指标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住建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都陆续研究各类项目评价的具体方法,出台适应不同行业具体情况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在项目评价领域已经基本形成包括技术评价、资源评价、节能评价、征地拆迁移民安置评价、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环境评价、社会评价、项目后评价等专项评价在内的项目评价体系。

(2)项目评价方法的进展

随着现代投资项目评价体系的形成,项目评价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同时从其他学科借鉴了丰富的定量研究方法。目前,项目评价已经从传统的以折现现金流、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为测算指标,到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较多用到的借鉴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再到一些综合评价方法,比如德尔菲法、矩阵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多层次评价方法、基于期权的多目标优化决策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已经在项目评价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当前仍有大量学者对项目评价相关方法及其使用条件等问题进行探讨。比如,有学者在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我国目前项目评价体系还没有系统反映出循环经济的要求,其评价指标应该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生产特征指标、资源利用指标、能源消耗指标、污染物减排指标、综合利用指标、执行国家重点鼓励发展技术符合性、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及清洁生产审核、废物处理体系等方面,以便体现循环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还有学者认为,能源环境等项目大多是具有多个层次的复杂大系统,各个子系统都各有其不同的目标,这就要求项目评价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为了全面地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对指标值进行综合处理。

(3)项目评价领域的扩展

过去项目评价较为注重财务及经济评价,而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多元化、综合化和系统化。随着现代投资项目评价体系的形成,项目评价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如软科学计划项目、科技项目、安全与卫生项目、公共工程项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引进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的评价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

另外,近年来随着环境能源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项目进行评价时不仅关注经济性评价,还对项目的社会评价、环境评价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见,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已经由最初所注重的财务及经济评价,发展为同时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发展形成自身系统性较强的地区经济影响评价、社会评价和环境评价等内容。

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大型客机项目等),以及不断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项目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项目往往具有影响范围大、作用深远、技术复杂、不确定性高以及利益相关者众多等特点,对区域乃至全局发展的影响都举足轻重。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又大多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难于采用通用、普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导致实践中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指标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

无疑会影响相关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部分学者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型项目的评价理论及方法体系。通过总结和探索大型项目对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的理沦基础,明确了大型建设项目影响评价分析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等,规范了大型建设项目区域经济影响评价体系。

2.创新管理研究已形成特色突出的完整体系

创新管理研究已从消化吸收国外理论进入拓展创新阶段。国内创新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创新战略、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创新绩效、创新测度、创新风险、知识管理、创新集群、创新网络、创新系统、创新组织、绿色创新、低碳环保、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扩散、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微观(企业)层次的创新管理向价值管理发展,沿着创新创造价值的链条延伸,破坏性创新、开放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创新理论的研究。

中观层次的创新管理焦点转向集群、网络、平台等,强调企业与相关主体之间的联结和群体优势,这是企业和相关主体之间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发展加深的体现,也是创新管理在价值链上延伸的同时,为在专业化分工前提下实现价值链的全面管理而进行的横向联合,联合的形式和程度多样,因此需要创新的集聚管理,具体体现在区域集群、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等领域的研究。

宏观层次的创新管理主要集中在创新系统的研究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探讨一国创新系统的国际化,即创新系统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发展,另一方面,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跨国创新系统也成为研究对象。

我国学者针对中国现状进行了理论发展,主要在创新战略、创新能力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特色的理论贡献。关于对外直接投资(FDI)与创新,由于FDI在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在FDI与我国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的争论中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开展。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关心企业创新管理的实效,因此在创新能力测度、创新绩效衡量等领域,相比于国际学术界,我国学者在这些领域开展了更多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评价指标及测度方法,测量的层次涵盖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在创新战略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自主创新等理论体系。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从二次创新、组合创新理论发展而来,要求企业超越对创新单一维度的思考,着眼于创新的系统化和协同性。自主创新理论是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理论框架,包括创新壁垒论、创新意志论、创新实践论、广义轨道论、能力阶段论和开放创新论等。

3.创业研究方兴未艾

创业研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不仅体现在主流杂志刊发论文的数量上,还体现在其所关注的研究问题上。随着创业理论和中国创业实践的发展,中国的创业研究从模仿进入整合研究的阶段,各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内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网络、创业资源与能力、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创业环境、创业机会以及新企业战略导向等方面,并且对于体现中国现状的创业网络、创业资源以及战略导向的研究越发重视,成为中国创业研究的前沿问题,这与我国独特的转型经济背景紧密联系。在研究方法方面,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方法论体系,如一般性实证分析和实验研究方法,有助于弥补传统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不足,以更好地揭示中国创业的现实问题。同时,国内学者开始注重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强调方法和结论的可靠性。

(二)技术经济方法应用的拓展

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过程也伴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目前,学科已经具有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研究方法,摆脱了单纯使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吸收和引进其他学科中成熟的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技术经济学科的方法体系。

1.技术经济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1)技术经济新方法的探索

常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种,其中定性的主要有专家会议法,Delphi法,以及面访与问卷法;定量的主要有折现现金流量法、层次分析法、多属性和多目标决策方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

近年来,为了适应技术经济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要求,一些学者从新方法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这些探索主要表现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在技术经济的相关领域得到迅速应用。这些方法包括数理统计方法、随机方法、期权方法等等,具体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包络数据分析方法、网络层次分析法(ANP),遗传算法、逼近理想点排序法(TOPSTS),投入产出方法等,在研究方法上逐渐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体现出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另外,也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技术经济研究方法的使用条件、应用领域等进行研究。比如,有学者从“合适性”的角度对我国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合适性”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量降低算法的复杂性,二是选择评价者所熟悉的方法。

(2)技术经济传统方法的改进

近年来,除了技术经济新方法的探索外,对传统的技术经济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的研究也较多。很多学者对于期权价值问题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认为,传统的净现值法由于忽略了项目灵活性的价值,低估了项目的价值,进而导致错误的决策。而按照实物期权方法,不仅考虑了风险投m资项目的内在价值,而且考虑了项目由于决策灵活性的期权价值,能更准确地反映项目的全部价值,达到正确评价项目的目的。还有学者认为,当一个项目具有延迟、扩展或放弃的期权价值时,净现值法是无法加以计量的。当投资者面对若干具有不同净现值(即NPV值)的项目时,传统的选择方法是投资于具有较高的回报或最大净现值的项目,这样的后果是可能放弃掉那些虽然现在净现值很小甚至为负、但因其具有较大灵活性而有可能在将来给公司带来更多机会和价值的项目。净现值法是一种刚性的项目评价方法,它忽视了决策者针对现实情况灵活调整的能力。实物期权法则充分考虑到决策者灵活选择的可能性,并对这种选择权进行了计量,方法简单方便,因而能较好地适用于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投资决策。

有学者认为,项目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项目自身进行研究,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另一类是将项目看作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国内企业的项目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数据作为判断的标准,而对项目竞争力则研究不足,对将项目投资与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及公司战略结合起来进行分析重视不够,因此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项目评价技术必须与公司核心能力及公司战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技术经济方法的应用与拓展

(1)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价方法逐步完善

软科学项目作为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一种,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这就决

定了该类项目的评价应体现其自身特色。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稀缺资源,虽然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软科学项目评价办法和制度规范,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国内一些学者基于特定地区、特定级别的软科学项目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软科学项目评价模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经过学者专家不断探索,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都有较大进展。

(2)公共项目评价方法进展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支出在整个公共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工程项目与私人工程项目的不同点决定了其相关评价要素的特殊性。一些学者指出,为了保证公共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动态绩效评价”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安全与卫生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公共安全与卫生项目的评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安全与卫生项目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死亡的减少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些效益难以用货币单位计量。因此,继续沿用费用-效益分析这种单一的方法对此类项目进行比选就存在很大争议,有必要将费用-效果分析引入到安全与卫生项目比选的过程中去,为合理配置资源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对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择进行探讨,如对于费用和效果均不相同的情况下,仅借助于费用-效果分析的比选不能决定资源分配的有效方式,必须将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如果项目包括诸如安全、卫生、环保等复杂目标,涉及生命价值等问题,一些学者采用费用-效果分析的方法,避开为生命和健康等非价值因素进行定价的争议,通过对寿命年限、健康寿命年限、失能调整生命年和质量调整生命年等效果指标的比较,提高项目评价的科学性,为相关项目的选优和决策提供依据;还有研究结合种子期医药项目特性,分析影响医药项目投资成功的因素,揭示种子期医药风险投资各风险评价指标,以期实现对医药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

(3)能源环境项目评价进展

近年来,随着能源环境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相关的研究也取得进展。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以节省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一些学者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客观评价项目中存在的管理弹性和战略价值的局限性,通过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指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对节能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提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Black-Scholes评价模型,并对Black-Scholes模型中期权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4)重大项目评价方法研究

项目评价的应用研究为若干个重大项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包括三峡工程项目的阶段性评估及后续项目的开发、大型客机0919研制项目可行性分析、磁悬浮项目的宏观适用性分析、青藏铁路项目可行性分析、南水北调项目(东线和中线)的影响分析等。这些应用研究不仅促进了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5)其他领域的研究进展

随着技术经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关研究方法和领域得到扩展,如新产品开发项目评价、技术引进项目评价、创业项目评价、项目的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等。有些学者在分析科技项目多阶段性和

其所隐含的实物期权价值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复合期权模型的分阶段科技项目评价方法。有研究在考虑我国的特点和评价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美国政府投资项目等级评价工具(CPART)的方法,设计出政府投资科技项目的评价体系,包括研究基础、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部分,并试图实现项目之间的横向可比和单个项目的纵向可比。

(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1.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有待完善

由于技术经济学科涉及的理论和领域众多,导致在自身学科内依然未能形成共同的学科范式。目前技术经济学科的专业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统一、要求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技术经济学特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未能得到集中体现。另外,由于有越来越多的技术经济领域的学者来自纯学术领域,对于本学科与社会实践问题联系的认识有逐渐疏远的趋势,这导致目前技术经济的研究内容有日益趋同的现象。如有学者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技术经济学科的技术特征呈现出明显弱化的趋势,各学科点的教学与科研内容明显趋同,行业性特征正在逐渐丧失。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现象得以体现:①技术经济学科教育趋同性明显。根据对我国目前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的174个单位进行分析可知,目前各招生单位在考试科目趋同性明显,除了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数学科目外,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科目,都不能较好地体现出学科的技术特色。另外,对于各招生单位的专业研究方向来看也大同小异。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一些综合性院校中,包括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也存在同样问题。②技术经济的研究对象趋同性明显。目前,从国内相关研究组织和机构的研究方向来看,可以归纳为我们常见的技术经济分析、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创新管理、创业研究、科技政策等几个方向。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有同一化的趋势,使得相关研究大同小异,难以获得技术经济学科的多角度研究、应用和创新。

2.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老一代技术经济学家的努力和探索下,我国的技术经济学科经过数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看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目前学科在发展上存在的不足。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依然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这就需要包括技术经济学科内的各行业的专家和学者以国家发展为已任,在自身的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面对技术经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技术经济学科还应该在相关方面进行不断学习和探索,为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努力。

(1)加强技术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虽然技术经济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导致本学科到目前为止在基础理论上还存在许多不同意见,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科的长远发展。比如,目前在学术界对于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存在较大争议,研究对象的不明确将使得相关研究产生混乱,进而无法在学科内部形成共同的范式。再如,学术界对于技术经济学中的技术内涵还存在不同见解。目前,学科内大多直接借用自然科学中的技术定义,显然作为技术经济学科中的技术属于管理范畴的概念,其更加关注技术进步历史、过程、机理、技术创新方法、流程以及相关的技术政策等,这就必然会出现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一个学科要想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给予支撑。作为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中的学科,技术经济学科还需要在基础理论探索和发展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2)加强技术经济学科的应用性研究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参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关系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大课题,不仅可以使技术经济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还有利于社会公众加深对技术经济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认可程度。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目前的技术经济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在微观经济领域获得较为普遍应用,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应该逐渐加强学科在涉及宏观经济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的应用。当前,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应对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来自外部世界威胁等极为紧迫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之一。为此,技术经济学科应该尽快夯实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难题,以便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

一些高校在学科的实践性探索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从全国技术经济学科的专业隶属单位可以看出,目前,技术经济学科的专业大多设置在商学院、经管学院,属于工商管理下面的二级学科。但是也有一些单位的技术经济学科设在其他单位,如一些设在人文学院,还有一些设在理学院,甚至还有设在工程院系(如一些机械类、建工类院校)。从技术经济学科的性质以及研究内容来看,各种设置都有其可行性和合理性,因为目前的技术经济学科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的研究内容及对象极为庞杂,很多内容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这些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办学,或积极引进其他学科知识的做法都是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3)加强技术经济学科研究方法的规范化

一般来说,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拥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比如,目前的经济学科已经有很大进步,在理论体系和规范的研究方法上也进行了不断探索,这对于经济学的持续不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技术经济学科来说,由于其发展历史还较短、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不断扩展等原因,使得本学科在研究上还未形成为各界公认的、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由于学科内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框架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异议,就常常导致学科外部,甚至学科内部在对本学科的认识上产生混乱。另外,由于目前技术经济学科要解决的问题大多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因此应该不断加强相关领域的数据库建设,不断推进行业统计数据和专题性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积极引进和借鉴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以便不断提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精细度和可靠性。

因此,技术经济学科要想形成一个具备完整体系的学科,还需要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的规范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4)技术经济学科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其他学科能全面涵盖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没有任何学科可替代学科在我国经济发展、学科建设、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技术创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研队伍的建设,在经济理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高级技术经济研究和实践人才是学科具有活力的重要保证。技术经济学科教育应担当起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为此,技术经济学科的教育应该尽可能联合

开展教学体系建设,面向社会需求,逐步建立标准的教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学科教材和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是科研骨干的培养。

总之,技术经济学科要获得发展,就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教育体系,要顺应学科发展规律,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要与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学科交叉和结合。为此,目前的技术经济学科需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培养方式、整合相关知识,以便服务于社会,进而在为社会服务中谋求学科自身的发展。

(5)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问题涉及国外的多个学科,如工程经济、经济性工学、工程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经营、科技管理等,国外还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学科。因此,积极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我国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虽然我国的技术经济学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已经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研究上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规范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对国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研究和交流工作,拓展技术经济学的通用性和国际化程度,使国内的研究与国际的通用研究进行接轨。

三、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工程咨询领域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习惯上称为项目评价,是技术经济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我国早期的技术经济研究中,项目评价一直处于核心和重要地位。近年来,技术经济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展,但项目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因此而削减。

(一)项目评价的特性及作用

国内外目前对项目评价有多种称谓,如项目论证(project argumentation)、项目评估(project assessment)、项目评价(project evaluation)、项目评审(project appraisal)、项目审查(project review)或项目可行研究(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等,这些都是从某个角度出发或强调某个方面的项目评价。

1.项目评价的特性

项目评价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项目评价是指对于一个项目经济特性的评价,即按照既定项目目标权衡项目经济得失,并给出相应结论的工作。广义的项目评价是指在项目决策与实施活动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评价工作,包括项目决策阶段对于项目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环境可行性、运行条件可行性和项目不确定性等进行的全面系统性评价,项目实施阶段对项目实施情况和未来变动趋势进行的跟踪评估,项目完成以后一段时间对项目进行的后评价。广义的项目评价具有以下特性:

(1)决策支持特性。项目评价是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无论是项目前评估、项目后评价还是项目跟踪评价,都是为了借助项目评价得出的分析研究结果,为项目周期不同阶段的决策提供依据。

(2)比较分析特性。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项目评价,都强调比较分析的特性,都需要对项目各种备选方案(包括不开展项目的方案)在各种可能情况下的技术经济投入和结果进行分析,并比较和找出其中相对最优的项目方案,从而对项目决策提供支持。

(3)假设前提特性。在项目评价中所使用的各种数据有两种:一种是项目

既定实际情况的描述数据,另一种是根据项目各种假设前提条件确定的预测数据。不管是项目前评估、后评价还是跟踪评估,在项目评价时,人们都必须对尚未确定的各种情况作出必要的假设,然后假设确定的预测数据去开展项目评价。所以,项目评价具有假设前提的基本特性。

项目评价还有其他特性,如项目评价的时效性(必须及时使用项目评价结果,过期就会失效而不能使用),项目评价的目的性(为项目决策和项目实施提供专业支持)等。

2.项目评价的作用

项目评价的根本作用是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在项目决策中运用项目评价的方法对项目各个备选方案和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加强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优化项目方案以及提高项目实施绩效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项目通常具有独特性、一次性和风险性等特性,项目决策需要依据项目评价作为支持。项目评价的主要作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是项目决策的前提和保证

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人们首先必须开展项目评价,任何项目决策都离不开项目评价所给出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的支持。项目决策的好坏和优化程度都取决于项目评价工作的有无与好坏。确切地说,项目评价所给出的项目备选方案分析和比较数据以及其他各种项目评价的结果都是项目决策的前提和保障。这些不但能够为减少或避免项目决策失误提供保证,而且能够大大改善项目决策优化的结果。

(2)是获得项目融资的依据

任何项目都需要投资和成本,并需要获得融资支持。项目评价是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尤其是那些采用有限追索权或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方式更是如此。

(3)是促进和提高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

项目评价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都是项目业主、投资人或实施者以及供应商等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人们可以通过项目前评估预见项目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变化,通过项目跟踪评价发现项目实施中的问题,通过后评价找出项目决策中的问题和指导以后的项目管理实践。因此项目评价是促进项目管理和提高项目效益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跟踪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项目设计、实施、进度、成本和资源供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以便使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4)是政府管理机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项目评价是一国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数国家的投资管理和社会管理部门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就需要由地方或中央政府主管部门进行项目经济、社会及环境影响评价。政府部门有权依据这些评价结果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项目的决定,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项目评价的发展阶段

从物质主义到以人为本,从简单的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对发展问题认识即发展观的转变,是人类对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与此对应,人们对项目评价的理念及理论方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调整项目评价的内容。

1.投资项目评价的起源

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古典经济学一直集中于私有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分析。其假定的经济环境是在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的完全竞争,私人利益与公

共利益基本一致,市场是一架权衡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可靠机器,无需另外有别于市场的项目评价机制。私人利得的加总便可得到社会总福利。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关心到社会效用、生产和消费水平、资源配置以及一般社会福利问题,从而诞生了福利经济学。无论福利经济学中的“福利”多么模糊,但以一定规范作为标尺,使社会“福利”的增减及高低可以排列,供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况下进行抉择,其中包含着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思路。因此,作为投资项目评价的理论支撑,应以福利经济学的诞生为标志。

项目评价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其雏型与实践,美国人认为由富兰克林首创。而现代意义的费用效益分析则是法国工程师杜比特提出。杜比特在 1844年发表的“公共工程项目效用的度量”论文中,提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作为对公共项目的福利贡献进行评价的衡量标准。但项目评价的实践是在1936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控制洪水法案》之后逐步展开。法案规定实施洪水控制项目必须遵循项目的效益超过其成本的原则,但没有提出一套如何计算和比较项目的费用效益的具体方法。随后,美国逐渐将项目评价的内容和程序予以标准化,并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的项目评价中去。但项目评价基本构架的形成,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兴起,项目评价的内容不断得以发展。

2.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

国际上现代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项目评价。该阶段以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为界。在此期间,自由放任的学说支配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英美。项目评价从属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强调利润动机行为。由于所假定的经济环境为在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的完全竞争,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停留于如下贡献:①社会净权益概念的诞生。1844 年法国工程师杜比特(J. Dupuit)发表了《论公共工程效用的度量》,首先提出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作出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何解释。他指出,投资项目的产出乘上其价格等于消费者的实际支付量,这是投资项目的最低社会收益;投资项目的全部社会收益则等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量之差可以用来衡量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这一理论直接导致了作为费用效益分析基础的社会净收益概念的诞生;②福利经济的诞生。20 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者一般只注重私有企业行为的研究,认为一个好的政府的主要任务仅限于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以及提供少数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而忽略了公共选择与政府治理行为的研究。但以帕累托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这一缺陷。帕累托最优状态正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个体行为与政府、公共行为的一致性所导致的个体及公共行为的最佳状态。这一思想强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一致性,也就没有必要从追求公共利益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特殊的分析评价,从而使得投资项目评价在政府与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与地位得以弱化。

第二阶段:投资项目评价的实践和探索阶段。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国家自由放任体系的崩溃,一些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运用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公共建设工程来挽救萧条的经济。这类短期的措施成为其后宏观经济管理的常规手段,并取得成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政府为了军事动员,在战后期间又为了国民经济的重建和恢复,都运用各种政策和行动干涉和控制微观经济活动,以动员人力和物力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随着各国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经验积累和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加强,政府干

预社会经济的需要和作用逐渐增强。因此,在欧洲提出了实施“福利国家”和“充分就业计划”的主张和纲领,在美国则有“伟大社会”的方案。其中在加大公共项目投资和兴办基础设施中出现了最初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从而产生现代意义上的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初步架构。例如,1936年美国为了有效控制洪水而大兴水利工程并颁布《全国洪水控制法案》[1],该法正式规定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评价洪水控制和水域资源开发项目,并提出只有当一个项目产生的效益(不论受益人是谁)大于其投入费用时该项目才能被认为是可行的,这成为项目费用效益分析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后美国公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项目评价的规定逐步具体化。另外,当时的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相继就投资项目评价提出具体要求。

该阶段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重视项目投资的费用与效益(效果)的对比分析,最具代表的是美国在1936年通过的《洪水控制法案》,开创了运用费用效益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的历史;②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依据,开展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研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以国家计划调配资源的实践,整个社会严格按照全国统一计划进行投资建设。为满足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进行评价的需要,苏联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反映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一系列评价指标,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采用统一的定额效果系数,根据投资效果系数确定项目规模和方案比选,这些分析方法成为二战之后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样板”。

[1] [美]《全国洪水控制法案》,Flood Control Act, 1936, 74th CONGRESS. SESS. II. CHS. 651-688. JUNE 20,1936。

第三阶段:项目评价理论的诞生与形成阶段。现代投资项目评价的系统方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面临恢复与重建的艰巨任务,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如英国牛津大学的里特尔教授和米尔里斯教授于1968年合作出版《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分析手册》[2]一书,首次阐述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后在1975年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恩夸尔等共同编著出版《项目经济分析》一书,对投资项目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系统论述。接下来的1980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阿拉伯工业发展中心联合编著出版《工业项目评价手册》。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项目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为建立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秩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GATT)相继成立,并直接参与战后国际经济的重建与复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延续自20世纪30年代萧条后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则效仿苏联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模式,整个世界表现为政府职能的强化,使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所进行的项目评价在各国投资计划与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2] Little 和 Mirrlees,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1968。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以积累与消费比例为前提,对基本建设项目评价进行了独特的研究,主要成果为:(1)1953年阿·依·诺特京的《苏联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确定问题》一书出版,明确指出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标准是在扩大生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和尽可能多地节约单位产品的社会劳动费用;(2)1956年出版《推广新技术效果临时标准确定方法》;(3)1960年制定《基本建设投资和新技术经

济效果标准确定方法》,使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确定工作进一步体系化。在此之后,围绕投资效果系数定额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分部门的定额指标确定方法,以实现基本建设投资的最优计划。这套理论方法体系虽然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思维体系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很具影响力。

在此期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组织则在不断地完善以费用效益分析为核心的现代项目评价方法,不仅在政府投资的公共部门普遍采用,而且在工业、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得到推广,并由美国(IMF中最大份额持有者)向欧洲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推进,从而诞生了项目评价的规范体系。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工发组织、地区性银行与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很多国家都编制出各自的投资项目评价手册或指南。表1-1列示了部分机构项目评价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基于影子价格的价格方法和基于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的影响方法两大派别。

Developing countries, OECD, 1968.

[4] Little & Mirrlees, Project Appraisal & Planning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ECD, 1974.

[5] Squire &van der Tak,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jects, World Bank, 1975.

[6] Dasguptaetc, Gurdelines for Project Evaluation, UNIDO, 1972. [7] Hasen,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Appraisal, UNIDO, 1978. [8] UNIDO-IDCAS, Manual for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rojects, UNIDO, 1980.

[9] Marc Chervel&Michelle Gall, The Methodology of

PlanningManual of Economic Evaluation ofProjects: The Effects Method, 1976.

第四阶段:项目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从本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复兴,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的格局。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援助和自身发展,虽然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尤其在投资项目的分析评价和具体实施方面更是如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和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学者创立“发展经济学”,并将项目评价列为发展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内容,使项

目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出对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评价应进行特殊处理,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制度、市场问题突出,资本短缺严重,所面临的发展目标复杂,因而投资项目的选择应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兼顾公平分配等多重目标,并加强项目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学及其它科学的发展,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投入-产出分析、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系统分析方法及其他数量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为项目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并借助其他学科的一些原则、原理和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数学、公共管理学和一些自然科学,使项目评价越来越成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创造财富和福利的手段越来越倚重于各种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开发与创新活动,使得项目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从而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在全世界获得极大的应用和推广,项目参与各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展项目评价,为各自所采取的行动提供依据。

3.世行、亚行和 UNIDO 的项目评价体系

各国际组织在研究和推广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方面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界银行的项目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贷款项目的技术、经济、财务、机构、社会和环境可行性评价,而且对各个专题评价的内容各有侧重,评价的顺序依次为:社会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与财务评价、管理机构评价、技术评价。亚洲开发银行在借鉴世界银行经验的基础上,创建有完整的项目评价框架体系,评价内容主要涉及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和经济效果等三个方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是以促进国家或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组织,其项目评价就不可避免地以项目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但也不忽视对技术、环境、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价。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评价

投资项目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载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组织实施项目,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是引领项目投资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投资建设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方法框架体系研究。

为了体现发展观的转变,要求投资项目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和人文需求,通过统筹兼顾来处理项目投资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要求从经济、环境、社会等三个层面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10],提出项目改进措施,进行多视角的分析评价。

[10] George, C.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with other forms of appraisal: differences in approach for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Lee and Kirkpatrick (eds) 2000

从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看,从经济评价的有关理论方法应用到环境评价中,通过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来改进环境评价的分析框架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从国际情况看,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最早运用于美国的水利部门,1936年美国《控制洪水法案》对费用效益分析提出强制性要求;1946年,美国联邦流域委员会专门成立“费用效益分析”工作组,该工作组于4年后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2016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课件-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