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12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21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31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41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出题严格按照最新复试题型及历年复试难度。
——————————————————————————————————————————
一、名词解释
1.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案】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兔。
3.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4. 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5. 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
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③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6. 联系
【答案】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7. 垄断利润
【答案】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以高于自由竟争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垄断价格,促使实际利润率和“目标利润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8. 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1)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2)垄断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二、简答题
9. 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答案】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己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但这个层次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家要想获得价值增殖,必然要求生产超过这一资本价值补偿的“一定点”。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在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剩余价值生产得以实现,价值增殖过程完成。
10.简要分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后,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后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
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11.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2)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③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1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案】(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要体现在: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
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改造自然,又改造社会;既改造世界,又改造人本身:既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所有这些,使社会生活具有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内容。而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则划分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2)中国特色社会卞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探索一以贯之的主题:既是实践探索的主题,也是理论探索的主题,还是制度建设的主题。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再把实践中己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真实写照。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特就特在道路上,特就特在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制度上,特就特在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而有机的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9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3.为什么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
(1)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史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
定意义。
(3)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1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案】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辩证准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和基本观点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线发展。
(2)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建设中国特色补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下作中的认识路线
(4)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5.如何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方面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答案】剩余价值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产生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又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迫使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生产,以占有雇佣劳动者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力一法,一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但是,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进行分配之前,必然要经历向利润、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过程的完成,揭示了在各种经济表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与此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具有商业利润、利息、
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分配形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清晰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又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6.简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案】(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①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本来是雇佣下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并为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那部分新价值,现在,资本家又用从工人那里剥削来的钱,再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③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不断积累的后果
①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一一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资本积累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③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④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
17.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这一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同样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
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补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当今中国人民的福社所在。
中国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归根到底,靠的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要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风险,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理论体系。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真正用这一理论体系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①面对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必须保持理论上政治上的清醒坚定。
②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切实做到在复杂的形势中不忘记根本、不迷失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③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积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舆论和文化产品占领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唱响主旋律,进一步形成主流思想文化的强势,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8.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下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政党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是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和镇压工人反抗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党,使他们具有联合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
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吸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人入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而能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①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党;
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斗目标上的最高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工人阶级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大力量、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
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四、辨析题
1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以社会发展规律是自然规律的重复。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形态的发展不是自然界发展的重复,与自然界的发展有重要区别。自然规律是通过盲目的、无意识的自然事物之问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的,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主体是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历史,形成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规律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这就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历史性和主体性。
2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题中观点表述正确。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a.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b.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c.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d.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b.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
b.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问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
(3)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出题严格按照最新复试题型及历年复试难度。
——————————————————————————————————————————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后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2.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3. 新经济政策
【答案】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乘(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3)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 唯物论
【答案】唯物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一一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
5. 剩余价值
【答案】(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
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6. 商品经济
【答案】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 主观辩证法
【答案】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8.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改革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建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具体体制所进行的调整、改良、变革和完善。改革是一种与社会卞义相伴随的、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历史运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小再具有剧烈对抗的性质,它不需要通过剧烈的矛盾对抗和冲突的形式来解决,只要通过改革,变旧体制为新体制,就能解决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但基本制度的实现有赖于具体制度的完善。只有通过改革这种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小断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开辟新的前景。
(3)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手段。
社会主义制度和历史上一切新的制度一样,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备。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使社会主义的体制和具体制度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经常保持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①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②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2)重要意义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己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硬要把将来可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
所以,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11.简析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它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是:竟争会导致资本集中,而资本的集中又会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初期,处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除了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竞争是资本集中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在竞争中,较大的资本能广泛地使用先进技术,采取最新的劳动组织,提高设备利用率等等,因而处于优势。竞
争的结果是优胜劣败,较大资本吞并较小资本。因为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
12.马克思提出的俄国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
【答案】马克思提出的俄国直接可以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1)俄国具有革命的条件
①物质基础: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从而为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国情: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对薄弱的环节;
③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沙皇俄国的落后于腐朽充分暴露出来,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作用
①二月革命
a.爆发: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不威游行,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
b.结果: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②四月提纲
a.背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采取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
b.内容: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提出退出战争。
c.意义: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③十月革命a.方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b.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利
13.应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①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②实践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③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己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力式和力一法。
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3)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14.简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答案】(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达。
①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所以,语言、意识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②人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纯粹的本能,无不打上社会的印记,融入了人的社会性,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和社会需要而表现出来的。
③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人“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但是,人的本质都带有阶级性却并非只有阶级性,即使在对立的阶级之间也有着某些共同的社会属性(如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因此,我们在坚持人的本质有阶级J险时,又反对片面地将人的本质只归结为阶级性的简单化倾向。
(2)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最重要的原理,只有正确地把握它,才能懂得如何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出发去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不致陷入抽象的人性论的迷雾之中。
15.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和本质区别。
【答案】(1)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