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
货币政策的基调。同上年相比,该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所以,从应对预期通胀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从宽松变为适度宽松。2009年为保增长而侧重于保证充足的货币供给、增加市场流动性;而2010年为防通胀,同时要继续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应更加注意政策的精细化操作,确保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实现既有效控制通胀预期,又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目标。
(四)2011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继续应对通胀水平的走高
从2011年1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来,至5月18日再次上调已经合计年内5次上调准备金率,此阶段上调之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1.0%的历史高位。并且,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从过往的几个月来看,GDP的增长率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但是CPI指数有居高不下的态势,而且国内负利率的时代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因此,很多专家学者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还有很大的加息空间,甚至有学者指出今年加息至少100个基点以上。
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近几年的央行货币政策基本上是符合“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首先就是货币供应量持续上涨,其中M1增速尤其明显,特别是2009-2010年几乎保持30%左右的同比增速,截止2011年4月份我国的M1达到了26.7万亿元,而M2更是达到了75.7万亿元之多,另外信贷规模也不断增大,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一直居高不下,外汇储备也达到3万亿美元之多,随着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速了外汇储备的缩水,人民币面临着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处境等。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好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在于货币政策本身的缺陷,比如货币政策滞后效应,但是不难看出中央政府对保持经济增长以及控制通胀的决心。
(三)2000年—2012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一、10年GDP增长近4倍成全球第2大经济体
十年来中国经济稳健前行,交出令人瞩目的“中国答卷”,创造了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 这是国力快速增强的10年: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刚刚突破10万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已逾47万亿元——根据2011年初公布的2010年经济数据,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的5474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GDP年均增长率达10.7%,而同期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仅为3.9%左右。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步入了一轮高增长周期,
2007年GDP增长率更是达到14.2%的峰值,投资和出口拉动是此轮增长周期强劲有力的双引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果断实施了一揽子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经济增速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漂亮的“V”形反转,重新回到两位数平台,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达10.4%。
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内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对外贸易持续萎缩,信贷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又面临新挑战。